崇祯十七年,三月,紫禁城。崇祯帝坐在龍椅上,神情似乎有些激動,似乎有有些期盼,朝臣們戰戰兢兢的伏在地上,不敢擡頭。“你們但凡有一點建議,朕無有不從”。崇祯帝誠懇的聲音回蕩在大殿裡,可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所有朝臣就是隻管磕頭,不管說話。

此時,大明朝内外憂患四起,天災人禍同時來臨。農民軍起義已經十多年了,從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縱橫數千裡之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行人稀少。闖王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到了北京城外,李自成叫人帶話給崇祯皇帝,希望和談。提出的條件是西北封王,軍饷百萬兩白銀,不奉诏觐見。
相對于亡國來說,這三個條件,非常優厚了,而且這是拯救明王朝的唯一機會。可是不管崇祯怎麼問,滿地朝臣就是沒人回應他,一個都沒有。終于,十九日淩晨,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崇祯帝無法出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王朝的最後總要有人用鮮血為之閉幕,崇祯選擇有尊嚴的死去,自缢。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一至于此。”最後崇祯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缢身亡,死時光着左腳,右腳穿着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崇祯詢問時,為何大家全都默不作聲不開口?不是不想,是不敢!因為崇祯帝太善于“甩鍋”。
最典型的一件事,當時明朝一邊跟後金打,一邊跟起義軍打,兩線作戰實在是吃不消了,可是誰都不敢提求和的事情。因為在明朝“君王死社稷”,議和是重罪,是遭人唾棄的“投降派”。崇祯不願出頭,于是暗中授意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對後金的議和工作。沒想到消息洩露,朝廷嘩然,人人義憤填膺,指責陳新甲賣國求榮。
關鍵時刻,作為皇帝,作為議和的幕後主使,崇祯應該站出來穩定人心,明确指出議和的必要性,然而崇祯退縮了,他推卸責任,說這都是陳新甲背着他幹的,下令把陳新甲殺了。表面上看起來,崇祯帝似乎頗有帝王心術,每件事都不表态,讓手下人自己提出來,自己再去做,失敗了也是手下人背鍋,跟自己沒關系。
可是人家也不是傻子,一來二去就看清了崇祯的真面目,大家都寒心了。是以這一次和李闖議和,所有大臣沒有一個敢出聲,連内閣首輔魏藻德都裝起了聾子,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現在出聲,以後萬一議和失敗,自己是絕對要被皇帝抛出來背黑鍋的。更可憐的是崇祯,國家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他都不敢站出來,大膽的承擔一次責任。
李自成攻進北京之前,崇祯曾号召天下勤王,并親自點了幾個大将的名字,有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黃得功、唐通等人。結果,隻有密雲總兵唐通,帶領八千兵馬趕到京城勤王。唐通率兵趕來,讓崇祯松了一口氣,但他卻做了一件荒唐事,派了太監杜之秩去做監軍。
這一舉動擺明是信不過唐通,這下把唐通氣了個夠嗆,剛給皇帝禀完忠心,“願捐軀報效,使元兇速就殲夷”,轉頭皇帝就派了一個奴才來監視他。随後唐通前往守衛居庸關,結果等到李自成的大軍到來,杜之秩當場投降,唐通一看也跟着投降了,等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至于其他被點名的勤王大将,一個比一個奇葩。吳三桂一路磨磨蹭蹭,崇祯到死也沒等到他。劉澤清謊稱自己騎馬墜傷,拒不奉诏。左良玉采用“拖字訣”,說什麼也不出兵,坐看北京淪陷。黃得功陰奉陽違,也是不肯奉诏。為什麼會大将們會這樣?重點還是在于崇祯帝。
崇祯帝不信任武将,對武将十分苛刻,一貫作風就是以監軍太監來壓制武将,甚至一個太監就可以決定武将生死。如忠君愛國的盧象升,被崇祯派去的監軍太監高起潛和大臣楊嗣昌合夥害死。孫傳庭在潼關失守以後戰死,崇祯帝竟然認為他是詐死潛逃,還沒有給予贈蔭,可謂是徹底寒了天下将士的心。反正明朝已是大廈将傾,還勤什麼王?不如退而自保。
崇祯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誘導群臣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突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個完全相反的方案,也不管這個方案是好是壞,還得意洋洋以為是帝王心術。崇祯是缺乏魄力的,他其實有好幾次死裡逃生的機會。如果闖王向京師進兵的時候,能夠果斷遷都南京,崇祯還是有機會的。
可是關鍵時刻,他又耍起了小聰明,想讓麾下的大臣進言南遷。結果言官反問他,丢棄祖宗社稷的責任誰來負,他立刻就慫了,不敢明确支援南遷,站出來承擔責任。一面要人做事,一面又不肯承擔大哥的責任,這樣的大哥,怎麼可能當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