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崇祯十七年,三月,紫禁城。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神情似乎有些激动,似乎有有些期盼,朝臣们战战兢兢的伏在地上,不敢抬头。“你们但凡有一点建议,朕无有不从”。崇祯帝诚恳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可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所有朝臣就是只管磕头,不管说话。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此时,大明朝内外忧患四起,天灾人祸同时来临。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到了北京城外,李自成叫人带话给崇祯皇帝,希望和谈。提出的条件是西北封王,军饷百万两白银,不奉诏觐见。

相对于亡国来说,这三个条件,非常优厚了,而且这是拯救明王朝的唯一机会。可是不管崇祯怎么问,满地朝臣就是没人回应他,一个都没有。终于,十九日凌晨,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崇祯帝无法出城,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王朝的最后总要有人用鲜血为之闭幕,崇祯选择有尊严的死去,自缢。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一至于此。”最后崇祯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询问时,为何大家全都默不作声不开口?不是不想,是不敢!因为崇祯帝太善于“甩锅”。

最典型的一件事,当时明朝一边跟后金打,一边跟起义军打,两线作战实在是吃不消了,可是谁都不敢提求和的事情。因为在明朝“君王死社稷”,议和是重罪,是遭人唾弃的“投降派”。崇祯不愿出头,于是暗中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对后金的议和工作。没想到消息泄露,朝廷哗然,人人义愤填膺,指责陈新甲卖国求荣。

关键时刻,作为皇帝,作为议和的幕后主使,崇祯应该站出来稳定人心,明确指出议和的必要性,然而崇祯退缩了,他推卸责任,说这都是陈新甲背着他干的,下令把陈新甲杀了。表面上看起来,崇祯帝似乎颇有帝王心术,每件事都不表态,让手下人自己提出来,自己再去做,失败了也是手下人背锅,跟自己没关系。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可是人家也不是傻子,一来二去就看清了崇祯的真面目,大家都寒心了。所以这一次和李闯议和,所有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声,连内阁首辅魏藻德都装起了聋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现在出声,以后万一议和失败,自己是绝对要被皇帝抛出来背黑锅的。更可怜的是崇祯,国家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他都不敢站出来,大胆的承担一次责任。

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前,崇祯曾号召天下勤王,并亲自点了几个大将的名字,有吴三桂、刘泽清、左良玉、黄得功、唐通等人。结果,只有密云总兵唐通,带领八千兵马赶到京城勤王。唐通率兵赶来,让崇祯松了一口气,但他却做了一件荒唐事,派了太监杜之秩去做监军。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这一举动摆明是信不过唐通,这下把唐通气了个够呛,刚给皇帝禀完忠心,“愿捐躯报效,使元凶速就歼夷”,转头皇帝就派了一个奴才来监视他。随后唐通前往守卫居庸关,结果等到李自成的大军到来,杜之秩当场投降,唐通一看也跟着投降了,等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至于其他被点名的勤王大将,一个比一个奇葩。吴三桂一路磨磨蹭蹭,崇祯到死也没等到他。刘泽清谎称自己骑马坠伤,拒不奉诏。左良玉采用“拖字诀”,说什么也不出兵,坐看北京沦陷。黄得功阴奉阳违,也是不肯奉诏。为什么会大将们会这样?重点还是在于崇祯帝。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崇祯帝不信任武将,对武将十分苛刻,一贯作风就是以监军太监来压制武将,甚至一个太监就可以决定武将生死。如忠君爱国的卢象升,被崇祯派去的监军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合伙害死。孙传庭在潼关失守以后战死,崇祯帝竟然认为他是诈死潜逃,还没有给予赠荫,可谓是彻底寒了天下将士的心。反正明朝已是大厦将倾,还勤什么王?不如退而自保。

崇祯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诱导群臣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突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也不管这个方案是好是坏,还得意洋洋以为是帝王心术。崇祯是缺乏魄力的,他其实有好几次死里逃生的机会。如果闯王向京师进兵的时候,能够果断迁都南京,崇祯还是有机会的。

从崇祯17年3月的一次朝会,看崇祯帝令人窒息的“帝王心术”

可是关键时刻,他又耍起了小聪明,想让麾下的大臣进言南迁。结果言官反问他,丢弃祖宗社稷的责任谁来负,他立刻就怂了,不敢明确支持南迁,站出来承担责任。一面要人做事,一面又不肯承担大哥的责任,这样的大哥,怎么可能当得长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