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微信

公衆号|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15文丁囚季曆

上節說到,約公元前1120年(武乙35年,季曆14年),商王武乙用巫術壓制鬼方的天神,随後聯合周軍征讨鬼方。但就在武乙前往河渭之間(關中東部)田獵(實為督戰)時,卻意外被雷劈死。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這個死亡原因太過離奇荒誕,讓人不由得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為此,有很多說法出現,有認為武乙是被河渭之間的方國殺死的,也有認為武乙是年老自然死亡的,隻是被周人抹黑了。甚至還有說法認為,武乙是被周人上下其手弄死的。

周人殺死武乙的說法似乎有更多的人支援,原因是周人的實力正在壯大,而且在這件事之後,周公季曆也被繼任的商王——武乙的兒子文丁殺死,是以看起來前因後果很符合邏輯。

但如果稍微深究曆史的細節,就可以發現這一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首先,周人的實力确實是在壯大,但是,一方面,周人以相當于後世一郡的實力,還完全不足以與相當于幾省之力的商王國相比。另一方面,周人此時的壯大,正是建立在臣服于商王國的基礎上,沒有商王國的支援,周人便無法與關中東部的方國形成聯盟。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是以,周人是不可能蠢到去殺死商王武乙的。

其次,商王文丁殺季曆的說法,的确在《竹書紀年》《史記》《後漢書》《呂氏春秋》等史書中都有記載。但是,這件事發生在文丁在位的後期,距離武乙死亡已經有十幾年了。如果真的是周公季曆殺死了商王武乙,那麼文丁即位後,肯定會很快率軍讨伐周公,而不是等到十幾年後。

或許有人會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周人的翅膀已經硬了,商王國不可能立即攻打周國。而且商王文丁的中前期,與方戎的戰争還沒有結束,商王國需要先徹底解決方戎的問題,回頭再來收拾周國。

這一說法乍一看确實很有道理,不過如果我們來看一下文丁沒殺季曆的頭十幾年裡發生的曆史,也許就不覺得這一說法有道理了。

約公元前1118年(文丁2年,季曆16年),周公季曆讨伐燕京之戎,結果被打敗。

約公元前1116年(文丁4年,季曆18年),周公季曆讨伐餘無之戎。結果,周人取勝,周公季曆被商王文丁冊封為「牧師」,相當于今天的軍隊司令的職位。

約公元前1113年(文丁7年,季曆21年),周公季曆讨伐始呼之戎,結果周人取勝。

約公元前1109年(文丁11年,季曆25年),周公季曆讨伐翳徒之戎,結果,周人取勝,并俘虜了3個部落首領。當年,季曆攜帶一部分俘獲的物資、俘虜,前往沫邑(朝歌)向商王文丁獻捷。

正是這一次獻捷,季曆被文丁軟禁在商國,并很快丢掉性命。

也就是說,在這十幾年裡,季曆充當了商王國的「打手」,頻繁征讨各種戎狄,還被文丁冊封為牧師,并且最終,季曆還前往商王都朝見商王,并向商王獻捷。

無論怎麼看,他們互相之間都是合作良好的宗藩關系,而不是有着「殺父之仇」的敵人。試想,如果季曆真的殺死了武乙,就算商王國沒有立馬攻打周國,就算趁商王國應對方戎無暇他顧時,周國大肆擴張征讨戎狄,但季曆會傻呵呵的去朝見文丁,把自己的頭送給别人嗎?

是以,季曆殺武乙的嫌疑,基本已經排除了。

那麼,武乙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嗎?

不排除武乙真的是被雷劈死的,但也有可能是周人故意黑他,實際上武乙隻是正常老死的,或者遠征鬼方受傷不治而死的。

前面分析過,馮辛、康丁即位時,可能就有

四五

十歲了。馮辛在位4年,康丁在位8年,康丁死時有

五六

十歲。作為康丁長子的武乙,即位時可能有三十來歲,在位35年,60多歲将近70歲去世,實在太正常不過了。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但這隻是推測而已,由于甲骨蔔辭中并沒有武乙死因的記錄,我們缺乏更多的資料,因而,武乙的死因,暫時隻能是一個謎了。

既然周人沒有殺害武乙,周國的實力又不足以與商抗衡,那麼文丁為什麼要軟禁季曆,并最終将季曆殺死呢?

我們還得回頭來看看季曆在文丁朝的幾次出征。

第一次征讨的是燕京之戎。從後世《淮南子》中的記載,可以判斷燕京之戎大概位于太原盆地的西部一帶。

後面三次先後征讨的是餘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

餘無之戎位于晉東南上黨高原,現在的屯留一帶。始呼之戎與翳徒之戎可能位于晉中太原盆地東部的山區,或者晉東南的上黨高原,具體位置暫時還沒有考證結果。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也就是,周人征讨的「四戎」,基本可以确認都位于山西境内。山西是戎狄各部的老根據地,商王國隻能控制東部和南部的邊緣地區,在商軍主力主要應對晉北的方戎時,讓周人幫忙征讨晉中、晉東南的其他戎狄各部,這個太正常不過了。

但是,山西畢竟離商王都太近了,隻有一山之隔,周人在這裡連戰連勝,已經超過了商王國的預期,對商王畿構成威脅了。

很可能,商王文丁最初的打算,是讓季曆和晉中、晉東南的戎狄各部互相消耗,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

那麼,周人為什麼能對戎人各部取得這麼大的戰績呢?可能性有兩種:

第一種是,讨伐四戎的戰争不是季曆和周軍獨自完成的,而是配合商軍東西夾擊,合作完成的。

但如果是這樣,周軍也就并沒有多強大,也就無法對商王國形成威脅,文丁也就不需要壓制敲打周人了。

是以隻有另外一種可能,周人變得更強大了。

周人的确變得更強大了,原因也有兩點。第一,聯羌戎、吞程國、攻義渠、伐鬼方,使得周人的領地擴大,同時俘獲了很多人口來開發生産,自身實力有所增強。第二,就是周人又得到了一個有力而且更可靠的外援。

這個外援,就是季曆的兄長——太伯和仲雍的新虞國。

前文說過,太王遷岐時,将部族一分為二,另一部分由太伯、仲雍率領,向東遷往晉西南祖地,并最終輾轉在古虞國的領地定居。

古虞國是姚姓部族之國,傳說中舜的方國。虞最早寫作「吳」,從字面上了解,吳是狩獵時奔跑并大聲呼叫指揮的人的形象,代指部落首領。

4100年前左右,臨汾盆地的古唐國衰落,古虞國成為中原地區的新霸主。4000年前左右,因為陝北戎狄的入侵,以及古唐國部衆的對抗,古虞國實力被削弱,霸權失落,先夏國替代它成為中原的新霸主。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3800多年前,夷夏戰争中,古虞國幫助先夏君主少康複國,建立夏王國,成為夏王國的複國功臣和資深外戚。

3550年前左右,商王大乙率領商族人滅夏,殘餘的夏人實力逃亡晉西南,與古虞國堅守西部的半壁江山長達40多年。

3500年前左右,商王大庚派商軍西征,占領晉西南和關中東部。此後400餘年,無論傳世文獻還是甲骨蔔辭、青銅銘文,都沒有了姚姓古虞國的記載。

這并不代表古虞部族不存在了。事實上,古虞部族還留在了虞坂一帶(今晉西南平陸縣),一部分部族也有可能被商人遷到了淮上地區,以削弱他們的實力。至于王族後裔是否還是古虞國君主,或者古虞國是否被商人廢除,暫時還無法考證。

不過,從太伯、仲雍奔虞後,仲雍成為虞國君主(虞公)來看,古虞部族和地名都有保留,但原來的姚姓方國君主可能被商王國廢除了。

不管怎麼說,到公元前1120年左右(商王武乙末期、文丁早期),周公季曆的兄長,太伯或者仲雍,都已經成為了虞地的君主,姬姓的新虞國(後文簡稱虞國)已經建立了。

太伯或仲雍成為虞公,看起來并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鑒于商王武乙對周人一貫的拉攏與扶持,東部的周人成為新的方國不足為奇。

但關鍵就在于,虞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陝原盆地東北部的虞坂道上,是連接配接運城盆地與陝原盆地的交通要道,也是控制關中與河洛連接配接通道的中轉站。更厲害的是,虞國西北方與運城盆地最珍貴的資源——解州鹽池相鄰,可以掌握部分食鹽資源,很容易富甲一方。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有這樣一個兄弟之國的存在,東西兩部周人合到一塊,實力當然是成倍的增長。除此以外,虞國還可以季曆東征山西四戎的前哨基地,縮短了後勤的距離。

就像是2960多年後的清朝末期,

184

0年代,英國遠征清帝國一樣。那次遠征,英國并非是從本土萬裡遠征,而是以新占領的印度、緬甸、馬來半島為前哨基地,等于是逼近了清帝國的家門口了。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對于周人來說,虞國就是他們的馬來半島和印度。

在周、虞兵合一處,前哨基地推進到了晉西南的情況下,能夠在攻打山西諸戎的戰争中不斷取勝,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對商王文丁來說,這種局面卻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因而,在搞定方戎、平定山西諸戎之後,必須要壓制一下周人了。

但周人分明是有功之臣,如果這個時候起兵攻打周國,或者殺死季曆,将會失信于天下,再也無法讓沚方、崇方、攸方等大的藩屬忠于自己了。

是以季曆采取的辦法,并不是殺死季曆,而是明升暗降,給與季曆更高的爵位和待遇,将他留在商王都,事實上軟禁起來。

這種做法,與清帝國把鄭芝龍軟禁在京城如出一轍。3000多年後的民國時期,凱申也常常使用這一招。

史書記載商朝末年的“文丁殺季曆”是怎麼回事?

但與民國時期被明升暗降的軍閥們不同的是,季曆似乎接受不了這種待遇,最終在商王都郁悶而死。

周人的君主莫名其妙死在了商王都,這讓周人十分憤怒,商周的關系開始惡化,商王國西部,戰争的硝煙味越來越濃。

那麼,商周之間會爆發戰争嗎?接下來的曆史又會是怎樣的呢?我們下節繼續解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