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微信

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15文丁囚季历

上节说到,约公元前1120年(武乙35年,季历14年),商王武乙用巫术压制鬼方的天神,随后联合周军征讨鬼方。但就在武乙前往河渭之间(关中东部)田猎(实为督战)时,却意外被雷劈死。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这个死亡原因太过离奇荒诞,让人不由得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为此,有很多说法出现,有认为武乙是被河渭之间的方国杀死的,也有认为武乙是年老自然死亡的,只是被周人抹黑了。甚至还有说法认为,武乙是被周人上下其手弄死的。

周人杀死武乙的说法似乎有更多的人支持,原因是周人的实力正在壮大,而且在这件事之后,周公季历也被继任的商王——武乙的儿子文丁杀死,所以看起来前因后果很符合逻辑。

但如果稍微深究历史的细节,就可以发现这一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周人的实力确实是在壮大,但是,一方面,周人以相当于后世一郡的实力,还完全不足以与相当于几省之力的商王国相比。另一方面,周人此时的壮大,正是建立在臣服于商王国的基础上,没有商王国的支持,周人便无法与关中东部的方国形成联盟。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所以,周人是不可能蠢到去杀死商王武乙的。

其次,商王文丁杀季历的说法,的确在《竹书纪年》《史记》《后汉书》《吕氏春秋》等史书中都有记载。但是,这件事发生在文丁在位的后期,距离武乙死亡已经有十几年了。如果真的是周公季历杀死了商王武乙,那么文丁即位后,肯定会很快率军讨伐周公,而不是等到十几年后。

或许有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周人的翅膀已经硬了,商王国不可能立即攻打周国。而且商王文丁的中前期,与方戎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商王国需要先彻底解决方戎的问题,回头再来收拾周国。

这一说法乍一看确实很有道理,不过如果我们来看一下文丁没杀季历的头十几年里发生的历史,也许就不觉得这一说法有道理了。

约公元前1118年(文丁2年,季历16年),周公季历讨伐燕京之戎,结果被打败。

约公元前1116年(文丁4年,季历18年),周公季历讨伐余无之戎。结果,周人取胜,周公季历被商王文丁册封为「牧师」,相当于今天的军队司令的职位。

约公元前1113年(文丁7年,季历21年),周公季历讨伐始呼之戎,结果周人取胜。

约公元前1109年(文丁11年,季历25年),周公季历讨伐翳徒之戎,结果,周人取胜,并俘虏了3个部落首领。当年,季历携带一部分俘获的物资、俘虏,前往沫邑(朝歌)向商王文丁献捷。

正是这一次献捷,季历被文丁软禁在商国,并很快丢掉性命。

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年里,季历充当了商王国的「打手」,频繁征讨各种戎狄,还被文丁册封为牧师,并且最终,季历还前往商王都朝见商王,并向商王献捷。

无论怎么看,他们相互之间都是合作良好的宗藩关系,而不是有着「杀父之仇」的敌人。试想,如果季历真的杀死了武乙,就算商王国没有立马攻打周国,就算趁商王国应对方戎无暇他顾时,周国大肆扩张征讨戎狄,但季历会傻呵呵的去朝见文丁,把自己的头送给别人吗?

所以,季历杀武乙的嫌疑,基本已经排除了。

那么,武乙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吗?

不排除武乙真的是被雷劈死的,但也有可能是周人故意黑他,实际上武乙只是正常老死的,或者远征鬼方受伤不治而死的。

前面分析过,冯辛、康丁即位时,可能就有

四五

十岁了。冯辛在位4年,康丁在位8年,康丁死时有

五六

十岁。作为康丁长子的武乙,即位时可能有三十来岁,在位35年,60多岁将近70岁去世,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但这只是推测而已,由于甲骨卜辞中并没有武乙死因的记录,我们缺乏更多的资料,因而,武乙的死因,暂时只能是一个谜了。

既然周人没有杀害武乙,周国的实力又不足以与商抗衡,那么文丁为什么要软禁季历,并最终将季历杀死呢?

我们还得回头来看看季历在文丁朝的几次出征。

第一次征讨的是燕京之戎。从后世《淮南子》中的记载,可以判断燕京之戎大概位于太原盆地的西部一带。

后面三次先后征讨的是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

余无之戎位于晋东南上党高原,现在的屯留一带。始呼之戎与翳徒之戎可能位于晋中太原盆地东部的山区,或者晋东南的上党高原,具体位置暂时还没有考证结果。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也就是,周人征讨的「四戎」,基本可以确认都位于山西境内。山西是戎狄各部的老根据地,商王国只能控制东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区,在商军主力主要应对晋北的方戎时,让周人帮忙征讨晋中、晋东南的其他戎狄各部,这个太正常不过了。

但是,山西毕竟离商王都太近了,只有一山之隔,周人在这里连战连胜,已经超过了商王国的预期,对商王畿构成威胁了。

很可能,商王文丁最初的打算,是让季历和晋中、晋东南的戎狄各部互相消耗,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

那么,周人为什么能对戎人各部取得这么大的战绩呢?可能性有两种:

第一种是,讨伐四戎的战争不是季历和周军独自完成的,而是配合商军东西夹击,合作完成的。

但如果是这样,周军也就并没有多强大,也就无法对商王国形成威胁,文丁也就不需要压制敲打周人了。

所以只有另外一种可能,周人变得更强大了。

周人的确变得更强大了,原因也有两点。第一,联羌戎、吞程国、攻义渠、伐鬼方,使得周人的领地扩大,同时俘获了很多人口来开发生产,自身实力有所增强。第二,就是周人又得到了一个有力而且更可靠的外援。

这个外援,就是季历的兄长——太伯和仲雍的新虞国。

前文说过,太王迁岐时,将部族一分为二,另一部分由太伯、仲雍率领,向东迁往晋西南祖地,并最终辗转在古虞国的领地定居。

古虞国是姚姓部族之国,传说中舜的方国。虞最早写作「吴」,从字面上理解,吴是狩猎时奔跑并大声呼叫指挥的人的形象,代指部落首领。

4100年前左右,临汾盆地的古唐国衰落,古虞国成为中原地区的新霸主。4000年前左右,因为陕北戎狄的入侵,以及古唐国部众的对抗,古虞国实力被削弱,霸权失落,先夏国替代它成为中原的新霸主。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3800多年前,夷夏战争中,古虞国帮助先夏君主少康复国,建立夏王国,成为夏王国的复国功臣和资深外戚。

3550年前左右,商王大乙率领商族人灭夏,残余的夏人实力逃亡晋西南,与古虞国坚守西部的半壁江山长达40多年。

3500年前左右,商王大庚派商军西征,占领晋西南和关中东部。此后400余年,无论传世文献还是甲骨卜辞、青铜铭文,都没有了姚姓古虞国的记载。

这并不代表古虞部族不存在了。事实上,古虞部族还留在了虞坂一带(今晋西南平陆县),一部分部族也有可能被商人迁到了淮上地区,以削弱他们的实力。至于王族后裔是否还是古虞国君主,或者古虞国是否被商人废除,暂时还无法考证。

不过,从太伯、仲雍奔虞后,仲雍成为虞国君主(虞公)来看,古虞部族和地名都有保留,但原来的姚姓方国君主可能被商王国废除了。

不管怎么说,到公元前1120年左右(商王武乙末期、文丁早期),周公季历的兄长,太伯或者仲雍,都已经成为了虞地的君主,姬姓的新虞国(后文简称虞国)已经建立了。

太伯或仲雍成为虞公,看起来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鉴于商王武乙对周人一贯的拉拢与扶持,东部的周人成为新的方国不足为奇。

但关键就在于,虞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陕原盆地东北部的虞坂道上,是连接运城盆地与陕原盆地的交通要道,也是控制关中与河洛连接通道的中转站。更厉害的是,虞国西北方与运城盆地最珍贵的资源——解州盐池相邻,可以掌握部分食盐资源,很容易富甲一方。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有这样一个兄弟之国的存在,东西两部周人合到一块,实力当然是成倍的增长。除此以外,虞国还可以季历东征山西四戎的前哨基地,缩短了后勤的距离。

就像是2960多年后的清朝末期,

184

0年代,英国远征清帝国一样。那次远征,英国并非是从本土万里远征,而是以新占领的印度、缅甸、马来半岛为前哨基地,等于是逼近了清帝国的家门口了。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对于周人来说,虞国就是他们的马来半岛和印度。

在周、虞兵合一处,前哨基地推进到了晋西南的情况下,能够在攻打山西诸戎的战争中不断取胜,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对商王文丁来说,这种局面却是潜在的巨大威胁,因而,在搞定方戎、平定山西诸戎之后,必须要压制一下周人了。

但周人分明是有功之臣,如果这个时候起兵攻打周国,或者杀死季历,将会失信于天下,再也无法让沚方、崇方、攸方等大的藩属忠于自己了。

所以季历采取的办法,并不是杀死季历,而是明升暗降,给与季历更高的爵位和待遇,将他留在商王都,事实上软禁起来。

这种做法,与清帝国把郑芝龙软禁在京城如出一辙。3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凯申也常常使用这一招。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的“文丁杀季历”是怎么回事?

但与民国时期被明升暗降的军阀们不同的是,季历似乎接受不了这种待遇,最终在商王都郁闷而死。

周人的君主莫名其妙死在了商王都,这让周人十分愤怒,商周的关系开始恶化,商王国西部,战争的硝烟味越来越浓。

那么,商周之间会爆发战争吗?接下来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