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靈性覺醒】解憂雜貨店感悟

作者:範軍 (Frank Fan)新浪微網誌:@frankfan7   微信:GetToCloud

如果把向我咨詢的人比喻做迷途的羊羔,那麼他們通常手中都拿着地圖,卻沒去看。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有一位幸福洋溢童顔不老的朋友推薦看《解憂雜貨店》,一口氣讀完後幻想着有這麼個地方,可以解憂,可以發呆,可以和自己對話。一端把寫了煩惱的書信丢進去,另一端在牛奶箱就會得到神秘的回信。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有很多機會,來觸及心靈深處的話題。你可能會說,時間不對,地點不對,交談的對象不對,等等。于是很多所謂認識多年的熟人,可能彼此的了解也僅僅是停留在很淺的層面上。

書中的解憂雜貨店是一個安全的所在,正因為咨詢者不必暴露身份,才有可能敞開心扉的暢所欲言,與其說是尋求咨詢,很大的程度上是咨詢者自我發現的過程。咨詢師幫助求助者看到了由于本人的思維局限,求助者也從咨詢師處得到了自我潛意識的驗證。

近來我自己也有過一些咨詢他人和給予他人建議的經驗,并且學習了相關的一些知識。這是非常奇妙的體驗,尤其是當人卸下面具,暴露自己弱點的時候,才是真正交流的開始。

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是一切改變的開始,也是最難的部分。西方的衆多精神導師比如EckhartTolle,DanMillman和leonardJacobson 都非常注重這一點。絲毫不讓人意外的是,無論東方西方,很多思想精華在本質上是驚人的一緻。佛法中對自我覺察有非常深入的解釋。觀念頭起滅,參世事無常。

我試圖在捕捉自己的念頭起滅,很有意思的過程。好比内心中有很多個小人兒,各自脾性反應不同,對同一事件和人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所謂的“作自己”,究竟哪個小人兒才是真正的自己呢?也許他們都不是。  真正的自己,在在遠遠的地方遙看這那些小人兒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最終的決定權在于那個真正的觀察者。   對于事件和人物的最終解讀,那個觀察者有絕對的能力來裁決。

尋找地圖

作者在書中說,如果把向我咨詢的人比喻做迷途的羊羔,那麼他們通常手中都拿着地圖,卻沒去看。

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但我對此并不能完全同意。是不是我們手中都有地圖呢?也許是,也許又不是。

是的一層意思是,求助者在潛意識中是有解決方案的,但由于思維的局限或者恐懼,拒絕接受這個方案。咨詢的過程是幫助求助者把深藏在冰山下的地圖挖掘出來。

不是的一層意思是,也許求助者的地圖根本就是假象,隻是個體過去經驗和思維局限構想出來的東西,和事物的本來面目有很大差異。。比如一個人總是按照思維習慣做出很多決定,并且習慣與此。如果仍舊遵循此地圖,卻希望有不同的結果。無疑是癡人說夢。那麼咨詢師要幫助求助者建構一幅新的地圖。

有時候在咨詢結束後,我發現咨詢師說的其實我都明白,沒有什麼新鮮的。甚至我讀過的東西更多,我可以頭頭是道的把人講暈。但能真正産生改變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沉澱之後擷取的智慧。

大智若愚

海量碎片資訊的時代,我們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和高效率。恨不得有人給你提取讀書精華,看别人的評論擷取捷徑,尋求所謂的“幹貨”。腦子也成為了各種念頭的跑馬場。高效率在尋求知識的情況下固然沒錯,但在精神成長上實在無捷徑可循。

近日督促孩子背誦論語,一周某段話100遍下來,無需解釋,其義自現。驚喜的發現,自己在誦讀的時候心也能定一些。傻功夫,笨功夫,也許才是最難得上乘的功夫。

解憂咖啡

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個解憂雜貨店的地方啊。何以解憂,唯有書屋。逛書店曾是我一大樂事。琉璃廠的中國書店,風如松,三聯書店都很喜歡。聽說在北京城的南鑼鼓巷有處稱為草堂的書店,心向往之。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感謝一位朋友的推薦,就在墨爾本的南十字火車站對面669 Bourke St, ,隐藏着一處神秘的解憂咖啡館。墨爾本号稱咖啡之都,因為工作原因,我去過不少咖啡館。可從來沒有閑着沒事專門去的。終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午後,得以探訪究竟。

這是一個以精神修養為主題的書店兼咖啡館。該機構www.theschooloflife.com在全球多個城市都有實體咖啡館,墨爾本和悉尼都有實體店。更難得的是該網站上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文章。很多主題分享會的話題也很有意思。

書并不多,但顯然經過細緻的挑選,分類也很花心思。在講究效率的時代,很難得好整以暇的品一杯紅茶,翻幾本閑書。

【靈性覺醒】解憂雜貨店感悟

慢,是幾本書特别提到的主題。一本書大篇幅講述了咖啡冥想和茶道,慨念很熟悉,我自己試圖按書中方法品嘗紅茶的多種味道。可慢下來,又談何容易。就連在這個沒有煙火氣的所在,我仍然迫不及待的翻了好幾本,高效率的頭腦嘗試努力記住書中精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

知易行難

我習慣于高效率的安排事情,恨不得把自己的時間充分利用。往往的結果是瞎忙半天,不知道為何而忙。知道自己需要改變,但始終心不能靜。

周六才知道孩子要參加小朋友的生日聚會,匆匆拉着威廉奪門而出,着急着要買個禮物交差。沒去大的購物中心,心想在附近的店随便買個禮物,時間快效率高。可威廉是個四平八穩的主兒,連逛了兩家店仍沒中意的。最後一家店才買了他認為小朋友會喜歡的禮物。交了錢匆匆出門,聽到了小提琴的聲音,街角一個老人旁若無人的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前的打開的一個琴盒有零散的硬币。周六下午街上的行人不多,我很詫異他會選擇這麼這麼個地方。也許這個白胡子的老人觸動了我什麼,我給了威廉幾枚硬币。他匆匆的跑過去把硬币丢進琴盒。老人轉身向我們表達謝意。讓我驚喜的是,他緊接着換了曲目。那是不能再熟悉的《梁祝》。老人眼神裡充滿了得意和調皮。我瞬間石化。

這一曲是專門為我們父子而拉的。也許,是專門為我而拉的。

小時候寫作文老師說要首尾呼應,我至今不能免俗。《解憂雜貨店》裡深夜的口琴一節,那曲《重生》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

<a href="http://s5.51cto.com/wyfs02/M00/82/0B/wKiom1dIXibi4sHGAACD3vvNVzw847.jpg" target="_blank"></a>

也許,我在街頭陰差陽錯聽到的這一曲,冥冥中自有深意。

本文轉自frankfan7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frankfan/1783947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