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視訊賬号,一個粉絲超千萬的“萌娃”部落客,睜着大大的眼睛對拍視訊的媽媽說:“在這個家裡,我姓劉,爸爸也姓劉,隻有你姓李,誰才是垃圾桶裡撿來的,你心裡沒點數嗎?”
另一個視訊賬号,“媽媽,咱家以後的财産是不是都歸我?”“是啊”“那你和爸爸,為什麼現在都花我的錢?”……
随着短視訊和直播的越來越火,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孩子的日常,也吸引了千萬網友的關注。在視訊中,孩子或賣萌、或搞笑,進而讓營運賬号赢得了衆多粉絲。

隔着螢幕,萌娃的表演被多數成年觀看者認為是童言無忌,可是細想一下,這樣的話該從孩子的口中說出來嗎?
萌娃類的賬号如今已成為各個短視訊和直播賬号的大類,兒童部落客的吸金能力超過成年人也已經不是秘密。
靠娃月入15萬,如此啃娃真的好嗎?
拍視訊、做直播可以賺錢,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常識。流量為王的時代,一些家長也開始為流量“啃小”,将孩子打造成“網紅”,并通過商務合作實作流量變現。
随着萌娃視訊的爆火,大量的廣告也會随之而來,而通過廣告、流量變現得到的收入遠遠超過成年人拼命努力的工作所得。
而來自山東的韓大鵬,靠着兩個女兒,開通短視訊賬号,僅僅才一年多時間,就實作了月入15萬元,在他的賬号裡,兩個孩子和大人沿着腳本預設,一起出演。
網際網路時代,有流量就意味着有變現能力。這些萌娃為大人們提供一條新的“創業途徑”——通過出境積攢人氣和粉絲,成為“網紅兒童”後再帶貨或接廣告進行商業變現。
在家長的操作下,兒童淪為“工具人”,父母漸漸成為“啃娃族”。市場需求和利益刺激,讓部分家長挖空心思迎合網民,甚至置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顧。如此啃娃就真的好嗎?
文旅部發文嚴禁啃娃,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
針對部分家長借“網紅兒童”牟利的不良現象和問題,近日文化旅遊發展部釋出《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市場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嚴禁“啃娃”,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對過度消費“網紅兒童”的賬号采取封禁等措施。
兒童本應是無憂無慮成長的年齡。但“網紅兒童”的打造,卻被流量、廣告、合同、走穴催熟成為“小大人”,拔苗助長。過早的遵循成人世界的名利場邏輯,兒童的穿戴、言語、舉止變得成人化,這本身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而且“網紅兒童”的人設表演,極易讓兒童迷失在人設之中。在商業文化被過度渲染的氛圍下,為了博眼球,保持高熱度和流量,不少賬号設計劇本、挑起話題,很多兒童帶着人設表演,迎合網友預期、讨好大衆審美,他們變得不再“天真”。
人民日報也評論炒作網紅兒童,啃小啃娃不可取。過早的讓兒童暴露在鏡頭前會使得兒童世界觀、人生觀以及金錢觀畸形。
我們說,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樣的事情,聽起來循規蹈矩,但細細品味也是真理。傷仲永的故事人人皆知,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不能喧賓奪主,不應提前把孩子帶入成年人的世界,更不能因父母的“吸金”意願而擠壓掉原本屬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