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代名将郭崇韬消滅兩大帝國,獲免死十次特權,為何最終被滅門?

正所謂“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在“伴君如伴虎”的王朝時代,名将們因遭受猜忌而被殺者數不勝數,就五代十國而論,曾先後滅亡後梁、前蜀兩大帝國,在後唐建立過程中立下蓋世功勳的名将郭崇韬,便是鮮明的例子。

五代名将郭崇韬消滅兩大帝國,獲免死十次特權,為何最終被滅門?

郭崇韬繡像畫

郭崇韬是唐末代州雁門人,起初侍奉昭義節度使李克修(李克用之弟),待主公死後又轉侍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被任命為典谒,因廉潔幹練、多智機警深得信任。等到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位後,郭崇韬得到進一步提升,以中門副使的身份與孟知祥、李紹宏共掌機要事務,後來又接替孟知祥擔任中門使。

作為李存勖的“頭号智囊”,郭崇韬跟随他南征北戰,在擊敗契丹、平定河北、建立後唐等一系列活動中立下奇功,由此深得李存勖的器重。正是在郭崇韬的建議下,李存勖率奇兵突襲汴梁,僅用了8天時間便消滅仇敵後梁,一雪國恥家仇,時在同光元年(923年)十月。

五代名将郭崇韬消滅兩大帝國,獲免死十次特權,為何最終被滅門?

後唐莊宗李存勖

正因為郭崇韬在建立後唐、滅亡後梁的事業中居功至偉,是以李存勖稱帝後,便進拜他為侍中、樞密使、兵部尚書兼冀州節度使,封趙郡公,并賜其丹書鐵券、免死十次的殊禮,權勢、名望無人能及(“賜鐵券,恕十死。”見《舊五代史·卷五十七》)。不過,郭崇韬執政期間喜好壓制、貶損同僚,再加上經常依法懲罰宦官和伶人,由是在朝中樹敵極多。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以長子李繼岌為都統,郭崇韬為招讨使,派兵六萬讨伐前蜀。作為伐蜀軍隊的實際總指揮,郭崇韬明智的采取“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戰略方針,先行派兵攻占鳳州,進而獲得大批糧食和兵源,為軍隊的進取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大軍從九月十八日正式出征,僅用了70天時間便攻滅前蜀,俘獲王衍君臣,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迹。然而在滅蜀後不久,頭号大功臣郭崇韬便遭遇滅門之禍。

五代名将郭崇韬消滅兩大帝國,獲免死十次特權,為何最終被滅門?

後唐全盛時疆域圖

原來,郭崇韬滅蜀後自恃勞苦功高,兼且欺負李繼岌少不經事,竟然在沒有請示後者的情況下,便一手操控軍隊與朝廷間的奏報、前蜀舊将的招撫、官吏的設定等事宜,擺明沒把他放在眼裡。不僅如此,郭崇韬還接受前蜀大将王宗弼贈送的姬妾和珍寶,答應保舉他為官,更讓李繼岌氣憤不過。與郭崇韬嚴重不和的監軍宦官李從襲見狀,便不斷地挑撥李、郭二人的關系,必欲将其除之而後快。

然而誅殺開國元勳必須有正當的理由,否則會引起朝臣的責難和軍心不穩,正是考慮到此,李從襲便聯絡同僚向延嗣、馬彥珪等人,指使他們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誣陷郭崇韬将蜀地所有的珍寶、藝妓和樂工據為己有,并打算在四川自立為王。李存勖是個外寬内忌、智短莽撞的主兒,一經挑唆便火冒三丈,即刻命馬彥圭趕往蜀地催促郭崇韬班師回朝,若後者逗留不進,便和李繼岌聯手殺死他。

五代名将郭崇韬消滅兩大帝國,獲免死十次特權,為何最終被滅門?

李存勖的皇後劉玉娘

馬彥圭、向延嗣恨不得即刻殺死郭崇韬,哪裡還能耐心地等待着他反狀明顯後再鏟除,更何況後者根本就不想反。正因如此,二人便跑到劉皇後面前大進讒言,聲稱郭崇韬意圖殺死李繼岌自立,然後率軍北上奪取皇位。劉皇後雖然是被郭崇韬捧上台的,但她卻是個腦子糊塗、忘恩負義的女人,一經挑唆便向皇帝懇請立刻下诏處死郭崇韬,在遭到拒絕後,竟親自寫了一道教令,要求兒子殺死郭崇韬。

李繼岌雖然怨恨郭崇韬,但接到母親的教令後卻頗為猶豫,認為郭崇韬并沒有犯下謀逆重罪,擅殺元勳功臣大不祥,更何況單憑皇後的教令殺人,不僅不合制度,而且難以令将士信服。李從襲、馬彥圭等人見狀,便故意制造事端使郭崇韬得罪李繼岌,然後再對他進行挑唆,果然便讓李繼岌同意殺死郭崇韬。

五代名将郭崇韬消滅兩大帝國,獲免死十次特權,為何最終被滅門?

郭崇韬雖然獲得免死十次的特權,但最後還是被滅門

不久,李繼岌以讨論班師事宜為借口,将郭崇韬請進軍帳議事,但等到他進來後便借故離開,随即指使伏兵用鐵楇将其活活打死,時在同光四年(926年)正月,距離後唐滅蜀才1個多月。事後,李繼岌又誅殺郭崇韬留在軍中的兩個兒子,并派人誅殺他在老家的三個兒子,抄沒其全部家産。郭崇韬功勳蓋世,并獲得十次免死特權,但最終仍不免落得被滅門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