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介紹的是一部美國影片--《最後的莫西幹人》。
影片拍攝于1992年,時長112分鐘。由邁克爾·曼導演, 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豆瓣評分7.6分。
本片改編自“美國小說之父”詹姆斯·費尼莫·庫柏的同名小說,此書也被稱為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影片以1757年英、法兩大帝國在美洲争奪殖民地的七年戰争為背景,講述了殖民者與土著内部的鬥争以及追求獨立自由的白裔土著與殖民者之間的故事。
本片獲1993年奧斯卡最佳音響獎和英國第46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獎。影片的配樂大氣磅礴,直擊人心,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沒有獲得最佳配樂獎也真是有點可惜。
影片在一個真實的曆史架構下用戰争、政治、愛情、複仇、救贖等好萊塢慣常元素,調配出了一道不同的味道影視大餐。
劉易斯在片中的表演無可挑剔,作為實踐派的他為了此片不僅學會了捕獵,還親手造了艘印第安獨木舟。并天天帶着片中出現的那支十斤重的燧發槍。
難怪片中那個長發飄飄、充滿了印第安原住民氣韻的鷹眼,我看了一半也沒看出來是一個白種人。
說到這其實片中情節有個明顯的BUG,17世紀的燧發槍可以說毫無準頭,能打中目标基本靠蒙,不然也不會用“排隊槍斃”這樣的呆傻戰術了。但主角居然可以用來當“狙擊步”用,明顯是不合乎曆史事實的。
片中對印第安民族的悲劇有所描述,對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也有所揭露,雖然談不上批判,但這樣的曆史視角和高度在娛樂至死的好萊塢已經算比較少見的了。
好了,關于影片就介紹到這,下面咱們照例來回顧下片中所涉及到的曆史----英法七年戰争。
英法七年戰争是英法這對老仇家為争奪歐洲霸權和海外殖民地為主要沖突引起的戰争,但其中又摻雜了普魯士與奧地利、普魯士與俄國等種種沖突,最後導緻一堆歐洲國家群毆。
戰火波及歐洲、北美洲、中美洲、非洲、印度和菲律賓群島。是以也被戲稱為“第零次世界戰争”,丘吉爾更直稱其為“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開戰前咱們先捋捋各國的沖突,英法這種世仇咱們就不說了。在之前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之中,奧地利被普魯士揍的不輕,還失去一大片土地,一直懷恨在心,圖謀報複。
經過一番深度思考,果斷抛棄了上一輪出工不出力的隊友——英國,與一直看普魯士不順眼的法國、俄羅斯這兩個宿敵組成聯盟,打算一起胖揍普魯士。
而普魯士在上一場戰争獲勝後正在興頭上胃口大增,正打算再上一個台階呢,轉眼一看這情形,傻子也看出來怎麼回事,趕緊四處找幫手。
出于平衡歐洲、不讓任何人冒頭的目的,英國決定拉弱打強,和包圍圈中的普魯士結了盟。
就這樣,為了眼前的現實利益,奧、普兩國分别和過去的仇家坐到了一起。
各家選擇完小夥伴以後,1756年8月28日,普魯士率先出兵薩克森,徹底拉開了七年戰争歐洲戰場的序幕。
靠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過人的軍事才能和軍隊的彪悍,普魯士以一敵衆,前半場居然和奧地利、法國、俄羅斯、瑞典一堆國家群毆,還能打個平手。
但好虎架不住群狼,普魯士畢竟資源有限,英國這個“離岸平衡手”又光玩虛的隻看不伸手,一直到1758年4月,普魯士已經被一群國家揍的親媽都認不出來了,英國才與腓特烈簽署《英普協定》,付給普魯士每年670,000英鎊的援助,其後,也隻象征性派出9000陸軍登陸歐洲,加入戰團。
相比歐洲大陸,英、法在歐洲戰場以外的争奪,也同樣激烈。從冰天雪地的北美到酷熱難當的印度,雙方軍隊都殺的難解難分。
最終英國憑着皇家海軍的優勢,打的法國海軍不敢冒頭,切斷了法軍補給線,導緻殖民地法軍孤立無援隻能吃草,最終回天無術,美洲和印度殖民地都被英國收入囊中。
1761年,勢單力薄的普魯士再次彈盡糧絕,并失去了最後的港口,陷入絕境,腓特烈本人也絕望到幾乎自殺。
關鍵時刻,俄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病逝,她的從德國長大的侄子彼得三世即位。
作為曆史上最有名的追星族(追的正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彼得一上位就毫不猶豫地展現追星族大膽作風,不但立刻與普魯士簽訂合約,還指令已經攻占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将軍率領20000俄軍協助普魯士。
這一波騷操作直接驚呆了整個歐洲,也幫助腓特烈二世實作了絕地翻盤。這一神奇轉折也被後世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迹”。
體量最大的打手俄國撤場後,其他國家此時也拼的筋疲力盡,紛紛簽訂合約,戰争終于結束。
歐洲大陸基本回到了戰前态勢,各國領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戰争總共造成了約90-140萬人死亡。普魯士犧牲最大,共死亡18萬士兵和50萬平民,國家打成一片廢墟。雖然終于一戰成名,跻身歐洲列強,但接下來的幾年,隻剩喘氣的份。
法國被拉下歐洲霸主地位,路易十五也失去民心,間接導緻了之後猛烈的法國大革命。
奧地利沒能如願收回之前割讓的西裡西亞,等于空費力氣白折騰,以至于之後饑不擇食從波蘭身上找補回來。
俄羅斯因為在戰争後期的一番迷之操作,直接導緻彼得三世被自己老婆趕下台,俄羅斯開始了葉卡捷琳娜女皇時代,歐洲從此又多了一頭兇猛擴張的野獸。
整場戰争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全球頭号“攪屎棍”---英國。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整個加拿大和幾乎整個印度地區,使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霸主,初步形成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國”。
流别人的血,得自己的利。正如後來俾斯麥所說,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于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
這一傳統政策直到今天仍然被英美等國應用着,隻不過範圍擴充到了全球。
無數被錢晃瞎眼的傻瓜依然在這條不歸路上甘當炮灰,隻不過它們現在有了個牛逼閃閃的稱号:民主戰士!
------------------------
讓電影照進曆史
讓曆史照進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