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路護航,“2”話不說,“0”危不懼│杭州市急救中心多線并驅,共護杭城

新冠疫情以來,杭州市急救中心作為承擔所有新冠疑似和确診病例救治轉運任務的部門,聞令而動,迅速響應,在部署監管、疫情專班、日常急救、排程指揮、疫苗接種保障等多條戰線集結并驅,在“疫”線上牢築生命防線,在抗疫中彰顯急救擔當,切實為杭城百姓築起“内防擴散、外防輸入”的移動城牆。

// “疫有需,召必應”

——疫情專班 //

“排程排程,我已到隔離點,請立即聯系從業人員将隔離人員送下來。”“排程排程,我已到西溪醫院,請立即聯系隔離病房醫務人員下來接診。”“收到!我立即通知。”

本輪疫情發生後,四進疫情轉送專班的資深老駕駛員張文新再次全力投入到疫情轉送工作中。自2020年1月23日轉運第一例相關病例以來,張文新4次陸續進出專班,目前共轉送相關病例450餘例,累計在專班崗位工作近12個月,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假日都在工作或隔離中度過。

“1”路護航,“2”話不說,“0”危不懼│杭州市急救中心多線并驅,共護杭城

作為專班班長,他勇擔責任,吃苦在前,帶領全體隊員全力投入到新冠肺炎相關病例的轉送工作中。“疫有需,召必回”,52歲的他說,“我是120急救人,更是共産黨員,沖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 奮勇當先,主動請纓

——專班洗消戰線 //

剛入職5個月的張偉冬是一名急救護士,此前已加入疫情專班,負責專門的洗消工作。雖是初入中心的新人,但他工作細緻、勤奮刻苦,在自己的崗位表現出色。

最近,他還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新晉奶爸。他的孩子剛滿一個月,初為人父的他本計劃完成隔離周期後暫時退出專班,好好陪伴妻兒,可12月7日疫情遭遇戰打響,張偉冬得知疫情專班急需有經驗的洗消員後主動請纓,毅然決定再次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1”路護航,“2”話不說,“0”危不懼│杭州市急救中心多線并驅,共護杭城

任務量急劇增加,每一次出車都意味着一次徹底全面的洗消工作。任務繁重的幾天,張偉冬一天要工作近14個小時。為了保證第一時間完成洗消任務,他經常不能準時吃飯。在寒冷的12月,脫下防護服的他卻渾身被汗水浸濕。

他從不抱怨,隻是每次和家人視訊,看到還沒能好好抱幾回的孩子,才會忍不住紅了眼眶。他說:“真的很感謝我的家人始終支援鼓勵我,雖然感覺對不起妻子、小孩還有丈母娘,但是,我的孩子以後一定會為他的爸爸感到自豪!”

// 規範流程,精準排程

——排程戰線 //

市急救中心開設疫情專席,專人協調疫情相關轉送排程工作,確定專車專人迅速到達,後續工作快速暢通進行。

排程員李雙雙就是衆多生命線守護者中的一位。本輪疫情初期,杭州市急救中心突然面臨大量健康碼異常和封(管)控區患者的相關任務。健康碼變了色需要派專班車輛嗎?封控區有人需要急救派什麼車?如何将有限的疫情專班資源發揮最優?……

“1”路護航,“2”話不說,“0”危不懼│杭州市急救中心多線并驅,共護杭城

面對這些難題,李雙雙将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最新部署和更新流程第一時間熟記于心,和同僚們及時更新細化涉疫排程派車标準,并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規範派車。“雖然任務艱巨,但我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李雙雙堅守崗位,嚴格按照流程安排好每一次任務,全程追蹤每一輛救護車,經常不知不覺就到淩晨。“看着大螢幕上飛馳在杭城大街小巷的救護車,我特别感動,這是我們團隊的力量,我們衆志成城,一定能迎來勝利!”

// 臨危不懼,無私逆行

——日常急救戰線 //

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是全天24小時守護杭城百姓生命線的日常急救線。面對複雜而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他們始終堅守崗位,直面抗疫一線,秉持“生命至上”原則,無私逆行。

12月17日傍晚交接班時間,中心樹蘭急救點沈彬醫生團隊接到某封控小區的急救任務:孕26周孕婦出血。患者病情危急,訓練有素的沈彬醫生團隊立即做好二級防護即刻上車,經驗豐富的徐小軍駕駛員手握“命運之輪”,團隊逆行前往,及時來到患者身邊,将她送往醫院進一步救治。

“1”路護航,“2”話不說,“0”危不懼│杭州市急救中心多線并驅,共護杭城

由于接觸封控區患者,沈彬團隊嚴格按照中心制定的相應流程制度,全程閉環,傳回洗消中心嚴格洗消後至指定隔離場所進行隔離,直到深夜患者的核酸報告陰性結果出來才安心解除隔離,拖班4個多小時,而第二天一早他還要趕往疫苗接種點參與保障工作。“用我的4個小時換來患者的1分鐘,值得!”

無論在何時,急救人始終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秉持“時間就是生命,責任重于泰山,群衆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服務理念,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無怨無悔地奔波在這條生命線上,時刻守護杭城市民的生命和健康!

·END·

【有用就轉發】

供稿丨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

轉載請注明“健康杭州”

“1”路護航,“2”話不說,“0”危不懼│杭州市急救中心多線并驅,共護杭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