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資治通鑒》漢紀 孝獻皇帝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原文】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譯文】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備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現在曹操北掃強敵,中原大緻平定,接着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解析】這段話總結成一句潛台詞就是:“隻結盟不投靠!”
這段話的重點在于“并争天下”,諸葛亮開頭就說曹操劉備孫權并争天下,其實強調的是劉備與孫權的平等地位,大家都是問鼎天下的選手,我們是來結盟的,不是來投靠的。
諸葛亮這是在提醒孫權,不要有收編我們的想法,更不要提出來,大家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孫劉聯盟形成的前提。
為什麼諸葛亮不直接開門見山的說我們來隻結盟不賣身投靠,而是采用暗示的方式呢?
諸葛亮見孫權這是社交場合,人很多,而且都是孫權的部下,諸葛亮開章明義,主要還是為了提醒孫權不要勸我們投靠東吳,否則在場面上拒絕起來你很沒面子,場面搞僵了對大家都不好。
【原文】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将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譯文】在曹操大軍面前,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以逃到這裡,希望将軍量力加以安排。如果将軍能以江東人馬同中原來的曹操抗衡,不如趁早與曹操斷絕關系;如果不能,為什麼不早點解除武裝,向他稱臣!
現在将軍表面上服從朝廷,而心中猶豫不決,事情已到危急關頭卻不果斷處理,大禍就要臨頭了。”
【解析】這句話總結成一句潛台詞就是“要投趕緊,不投就快來參團!”
因為自己的哥哥在孫權手底下當長史,諸葛亮說話還是挺客氣的,事事都是點到為止。
這段話的意思是,光劉備打不赢曹操,否則也不會被曹操一路趕到樊口來了,你不要在觀望了,要投趕緊投,不投就快來參團。
觀望對你是沒好處的,如果你本意想投,現在即将在你家門口發生戰争,如果你沒所表示,就是投降不積極,将來曹操不會放過你。
如果你本意不投降,想抗曹,那你坐着看來福被常威打死,這是對抗曹大業的犯罪,唇亡齒寒,将來光憑你一個人,更弄不過曹操。
【原文】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難乎!”
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吾計決矣!
【譯文】孫權說:“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樣,劉備為何不向曹操稱臣!”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壯士罷了,尚能堅守節義,不肯屈辱投降;何況劉備是皇室後代,英雄才略舉世無雙,士大夫們對他的思慕敬仰,如流歸大海一樣!如果大事不成,這隻能說是天意,怎麼能再屈居于曹操之下呢!”
孫權勃然大怒道:“我主意已定,我不能将東吳故地和十萬精兵白白送給曹操,還去受曹操的控制。
【解析】這句話總結成一句潛台詞就是:“誰投誰是癟犢子!”
孫權問諸葛亮說既然曹操這麼厲害,那劉備為什麼還不投降呢?結果劉備舉了戰國時期田橫的例子。
田橫不肯稱臣于漢,率五百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陽三十裡地的偃師首陽山自殺。海島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
緊接着又講了劉備,皇室後裔,文韬武略舉世無雙,士大夫們敬仰如長江入海,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投降呢,甯願戰死也不投降的。
單單沒有講孫權,這是在激孫權呢,劉備皇室後裔,我孫權也是承父兄基業呀;劉備文韬武略舉世無雙,難道我孫權是個廢物嗎?劉備士大夫思慕敬仰,我孫權在江東又不是不得人心。
古代田橫退至海島尚且負隅頑抗,劉備輾轉大半個中國屢戰屢敗依然不放棄自己,我孫十萬承父兄基業,據江東六郡,擁十萬雄兵,難道就這樣拱手送人嗎?
是以孫權聞言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氣死啦氣死啦,年輕人的熱血被諸葛亮給激發出來了,話說到這個份上,下屬都看在眼裡,再不表态就真成癟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