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沙考古挖掘現場挖出“反坦克地雷”

“派出所嗎?

長沙考古挖掘現場挖出“反坦克地雷”

我們工地剛剛挖出了

一個長得好像地雷的東西”

12月21日上午

一陣急促的鈴聲

在長沙芙蓉分局五裡牌派出所響起

一個驚慌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

原來

是考古人員在工地進行考古挖掘時

挖出了一枚疑似地雷的東西

随即撥打110報警

長沙考古挖掘現場挖出“反坦克地雷”

接到報警後

芙蓉公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要求工地施工方立即停止施工

将人員疏散到安全位置

治安支隊、特巡警大隊、五裡牌派出所

多警種關聯

緊急趕往現場

快速設定警戒區

確定現場群衆全部撤到安全區域後

民警們進入警戒區域進行處置工作

現場從業人員告訴民警

他們正在進行考古挖掘

沒想到

第一件曆史物件

居然會是一枚疑似地雷

經長沙市警察局治安管理支隊

相關專家勘察發現

這是一枚系戰争年代遺留下來的疑似反坦克地雷

直徑約25厘米

外表雖然鏽蝕

但整體較為完整

因為年代久遠

此“雷”不具有危險性

目前

此物已安全移交專業部門妥善處置

警方提醒

群衆發現類似物品後請第一時間報警。不要輕易觸碰,切勿擅自處理。

來源|三湘都市報·新湖南用戶端

長沙考古挖掘現場挖出“反坦克地雷”

考古挖出的炮彈。視訊截圖

京華時報報道,2014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委托的挖掘隊在對大興區一漢代古墓挖掘時,發現了一枚迫擊炮炮彈,趕忙報警。

接到警情後,大興區北臧村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民警發現,報警地點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發現的一處漢代古墓,炮彈位于北側的第二個墓坑之中。民警立即對人群進行疏散,随後民警随報警人一起進入古墓底部尋找危險品,經民警初步判斷,該危險品疑似抗日戰争時期所遺留的60式迫擊炮炮彈。民警告知報警人暫時停止對該墓坑的挖掘,待炮彈處理完畢之後再繼續。

随後,特警隊員用防爆毯蓋住了迫擊炮炮彈,并同民警一同等待排爆公司的專業人員到來。

約1小時後,排爆公司的專業人員趕到,将炮彈裝入特制的防爆箱中,并将相關的交接手續交與民警之後,将炮彈帶回排爆公司進行銷毀。

南宋石炮彈重慶挖掘出土 曾砸死蒙古皇帝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0年08月03日

長沙考古挖掘現場挖出“反坦克地雷”

釣魚城發現的石制炮彈 巴縣衙門老鼓樓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投石器使用的“炮彈”

長沙考古挖掘現場挖出“反坦克地雷”

郭娟 制圖 投石機:《武經總要》中介紹最大的需拽手50人,長達8.76米。一次發射石彈45公斤,發射距離超過500米。

渝中區巴縣衙門老鼓樓遺址又有重要考古發現,考古人員從南宋夯土包磚高台建築旁邊挖出了20餘枚石制精美炮彈。老鼓樓遺址夯土包磚高台建築系南宋抗蒙山城體系指揮中心及統帥餘玠的帥府所在地。

渝中區發現的這批石制炮彈,同時也印證了南宋抗蒙山城作戰體系中重慶的樞紐地位———同屬南宋抗蒙山城體系的合川釣魚城正實施保護的古戰場南水軍碼頭、南一字城牆遺址,此前也發掘出炮台和類似石制炮彈。蒙古皇帝蒙哥指揮釣魚城之戰時死于飛石,就是同樣的石制炮彈。

首席記者 丁香樂

記者 張質 攝影報道

施工挖出20餘枚石炮彈

據渝中區文管所從業人員介紹,7月,考古人員在高台建築西邊施工時,挖出一窩石制炮彈,多達20餘枚。記者估算每顆石制炮彈,直徑約15厘米,重約兩三公斤,圓滾滾如恐龍化石蛋。

這種石炮彈由投石機發射。投石機是一種古老戰鬥器械,已存在近3000年。南宋時期,投石機制造與戰術使用到達高峰。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介紹其中最大的需拽手50人,長達8.76米,一次發射石彈45公斤,發射距離超過500米。

專家介紹,巴縣衙門發現的這批石制炮彈用砂岩打制,錾痕細密,個體渾圓,做工非常精緻。炮彈的發現地位于餘玠帥府,呈一窩形狀,邊上有古建築遺迹。專家判斷,這批炮彈當時可能主要是用于帥府衙門展示,起威吓等作用。

投石機奪命蒙哥大汗

據悉,同屬南宋抗蒙山城體系的合川釣魚城正實施保護的古戰場南水軍碼頭、南一字城牆遺址,此前也發掘出炮台和類似石制炮彈。釣魚城發現的炮彈主要用于抵抗蒙軍進攻,比巴縣衙門這批炮彈稍大,重約5公斤,由投石機發射。史料記載,蒙古皇帝蒙哥指揮釣魚城之戰時死于飛石,就是跟這批石制炮彈相同。

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一路軍馬進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在釣魚城遭遇頑強抗擊,騎兵沖擊無用,誘降、士兵搭架攀登攻擊、挖道地偷襲等均不管用。

1259年二月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于釣魚城下,決定親臨前線觀察戰況。據《元史·憲宗本傳》記載,釣魚城城頭宋軍發現了城外200米外蒙哥的青羅傘蓋,于是讓小型投石機集中發射,炮石交集,蒙哥身受重傷。七月,蒙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北溫泉),蒙哥大汗逝世。

蒙哥逝世,蒙軍被迫撤軍北還,不但延續南宋壽命,還導緻整個歐亞戰局得以緩和,世界曆史是以改寫。西方史學家把釣魚城稱作“上帝折鞭處”。

擊斃蒙哥飛石被發現

去年底,市文物考古所釋出消息表明,正實施保護的釣魚城古戰場南水軍碼頭、南一字城牆遺址,發掘出了炮台、石制炮彈等。專家認為,這與擊斃蒙哥的炮彈相同。

地處嘉陵江河灘的水軍碼頭上,長度超1米、呈長方體的青石随處可見。青石順江岸緩坡分3層修築,有平台5處。考古人員稱為遺址二号平台的地方,發掘出約半人深的坑中,密密麻麻分布着衆多卵石,似海碗大小。

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袁東山介紹,卵石就是宋軍抵抗蒙軍使用的炮彈,發射卵石的兵器是投石機。這種重約5公斤的卵石經投石機發射後,最遠射程400米左右。被發掘出的堆放卵石的地方相當于彈藥庫,投石機位于不遠處的炮台。

考古專家說,當時主要投石方式是通過城牆上的人喊話,操作投石機的士兵用調整步伐等方式校正射擊方位等,聽令投石。專家認為,史載擊斃蒙古皇帝蒙哥的飛石,跟碼頭發掘出的石制炮彈相同。

據推測,巴縣衙門發現的這批石制炮彈,材質為砂岩,雖與釣魚城卵石制炮彈有所不同,但二者的發射工具應屬同一種投石機。

山城抗蒙體系立大功

據文獻記載,重慶在南宋末年成為抗蒙戰争指揮中心和戰略樞紐。當時的抗蒙山城作戰體系主要涵蓋川陝戰區,統帥餘玠,主要負責指揮白帝城、釣魚城、四川及陝西等地方的軍事力量。

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袁東山等考古學家,數十年來一直緻力于尋找抗蒙遺址。渝中區老鼓樓遺址的發現,抗蒙山城作戰體系已經完全清楚:核心級的指揮部就是如今發現的老鼓樓衙署;次級為釣魚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級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級如渝北多功城等。尤其是合川釣魚城,成功防禦達36年,有“東方特洛伊”之稱,鑄就世界古代戰争史神話。

南宋重慶城真容漸現

今年4月底發現并确認的巴縣衙門老鼓樓遺址夯土包磚高台建築,系南宋抗蒙山城體系指揮中心及統帥餘玠的帥府。随着挖掘的進行,真正的南宋重慶城風貌逐漸顯現。

專家認為,巴縣衙門南宋夯土包磚高台建築,應該是南宋重慶城乃至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四個安撫使路組成的四川制置使迎接各地來客的場所,類似于一個大家庭的客廳,這說明老鼓樓遺址所在地當時已經是重慶城中心所在。

巴縣衙門片區曆來為重慶母城核心,明清時期為重慶府衙、川東道衙、巴縣衙門所在地,為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時金碧山(今天的解放碑地區)、菜園壩、兩路口等處,尚屬一片荒蕪,從朝天門至儲奇門沿江一線,是鬧市。

專家介紹,南宋置司、抗戰陪都、中央直轄,是重慶城市發展史上3次大飛躍,而南宋置司則是作為重慶城市大發展的發端。但重慶城明清以前城市遺迹,除老鼓樓遺址外,目前尚未發現其他相關實物。

目前,老鼓樓遺址因經費原因施工暫停。除夯土包磚高台建築、石制炮彈,考古專家還發現一條向北延伸的夯土帶,同時,在高台兩側,也有兩條夯土帶平行出現。這說明在殘留的夯土高台附近,還有更多的官方建築存在,共同構成南宋重慶城的指揮中心———餘玠帥府。考古工作者們信心滿滿,南宋重慶城遺址真正風貌正逐漸顯現。

投石機技術南宋達高峰

最大的需250人操作 射程500米

中國象棋中的“炮”,就是指投石機。作為一種戰鬥器械,它已存在近3000年。

始于春秋盛于宋

我國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的投石機是春秋戰國時代。首次大規模使用,則是李信攻楚一戰———秦軍渡河時,楚軍秘密準備的投石機突然同時發射,20萬秦軍潰敗,李信自殺。《三國志》記載投石機,則為大家廣泛熟知:曹軍造出大量投石機,取名“霹靂車”,所向披靡。

到了唐代,投石機已作為摧城拔寨主要戰鬥裝備。《舊唐書·東夷·高麗傳》記載唐太宗遠征高麗時攻城場景:“高麗聞我有抛車,飛三百觔石於一裡之外者,甚懼之,乃於城上積木為戰樓以拒飛石。”

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投石機制造與戰術使用到達高峰。宋《武經總要》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機的重視。該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機械,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最遠發射距離達500米。

蒙古軍發揚光大

宋以前投石機主要為人力或畜力發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戰馬同時向一個方向驟然扯動牽拉索,拉起力臂将沉重炮石以抛物線射出。随後,蒙古軍隊因世界征戰,将投石機發展到極為犀利和恐怖。

蒙古軍隊在攻城略地中認識到投石機的重要性,并迅速引進技術進行改進,設計了雙弩背的複合弓結構,彈力更加強勁。同時,這樣的弩機已有時用于發射特制的鐵箭和燃油筒。

随後,蒙古軍隊又發明了重式投石機,即由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絞盤将重物升起,裝上炮石後,釋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減少操作的人員和空間,可以調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擲準确度大為提升,并開始投射藥物與燃燒物混合的化學武器、腐爛的人畜屍體等制作的“生物武器”等。

湖北襄陽市區近年在舊城改造中,挖出很多石球,最重300多斤。這些石球表面粗糙,是為了在發射時增加它的摩擦力,不容易從抛石機上脫落。根據襄陽縣志記載,這批石球系當年蒙古軍隊攻城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