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文物講故事(圖)

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直口深腹圜底罐

聽文物講故事(圖)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标志。如果在一個史前遺址中出土了陶器,哪怕隻是一塊陶片,我們也能夠确定它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的唯一一件直口深腹圜底罐,是目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件較為完整的陶器,是以,學界曾稱之為“中國第一陶罐”。從它粗粝拙樸的憨态中,我們能接收到人類最早的智慧密語。那是先民越過山崗、潛入洞穴,從漫長的遷徙、神秘的隐遁和深邃的時光篝火裡,第一次淬煉出的成型陶器,是原始家園發出的文明資訊。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本報記者 張 衍)

新幹商代大墓

立鹿耳四足青銅甗

聽文物講故事(圖)

立鹿耳四足青銅甗通高105厘米,甑口徑61.2厘米,鬲口徑34.1厘米。

甗分為上部大口盆形的甑與下面的鬲,兩部分合為一體。甗為蒸煮器,鬲盛水,甑放置食物,在甗下引火煮水,蒸汽通過中間的箅片加熱食物。

這件四足銅甗,重達78.5千克,體形巨大,氣勢雄渾,為迄今所見青銅甗中最大者,有“甗王”之譽。鑄造工藝方面,除了耳上雙鹿,整個器物一次渾鑄成型。四足銅甗在商代較為少見。甗上出現了殷墟時期流行的斜角雷紋、上卷尾連體獸面紋、牛角獸面紋等紋飾,耳上加鑄立鹿的特點則與新幹方鼎、扁足鼎加鑄動物造型的風格一緻。可以推斷,這件器物鑄造于商代晚期,展現了當地人對中原青銅器的本土改造。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本報記者 羅翠蘭)

雙面神人銅頭像

聽文物講故事(圖)

雙面神人銅頭像通高53厘米,面寬14.5至22厘米,上銎長8.5厘米,下管長5.5厘米。

這件器物為一中空的扁平雙面人首造型,額部寬,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兩面均有中空的圓凸目,豎耳上部尖,肥鼻,高顴骨,張口露齒,兩側嘴角上翹,下犬齒外卷形似獠牙。頭兩側各出一角。整個形象顯得神秘恐怖。

與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凸睛青銅神面具對照,新幹的神人銅頭像有明顯不同之處:它并非可以佩戴的面具,而是雙面造型。不少學者認為,這件頭像是王權的象征。青銅時代王的權威是全方位的,天圓地方的造型代表這是上天賦予的神性。頭像的雙面造型,則表示視界由180度轉為360度,突破了人的視野局限,這象征着上天賦予人以神性的觀察力,俗世中什麼都逃不過王的眼睛,代表“法力無邊”。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本報記者 羅翠蘭)

側身羽人玉佩飾

聽文物講故事(圖)

側身羽人玉佩飾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三環通長4.6厘米,呈棗紅色,采用圓雕成型,浮雕與镂雕工藝相結合,羽人造型,頂冠高聳,嘴巴喙狀,腰背羽翼,屈臂蹲坐。該玉器令人驚歎之處在于憑借專用的掏雕工具,将羽人後面多餘的玉料掏出了形狀大小幾乎相同、又靈活自如、沒有絲毫縫隙的三個環狀相扣的活鍊。活鍊不僅利于佩挂,而且小料巧作大器。這是一件用于佩挂的青田玉飾,它包含“羽化登仙”“溝通神靈”的思想,代表了古人的生死觀。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本報記者 羅翠蘭)

伏鳥雙尾虎

聽文物講故事(圖)

伏鳥雙尾虎通長53.5厘米,通高25.5厘米,體寬13厘米。

這件器物的器型像虎尊,但腹底不連,内空,張口,左右各露一獠牙。老虎造型怒目圓睜,虎視眈眈,作半起欲奔之勢。碩大的虎背上伏卧一隻小鳥,神态安閑,不驚不懼。虎不驚鳥,鳥不懼虎,充滿一種詭谲神秘之美。

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的不少器物上都有虎的裝飾,且風格基本一緻,多為突出位置的高浮雕虎紋或圓雕老虎,構成新幹青銅文化的主要特色。一些學者據此推測,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對象或與其家族曆史及傳說有一定關系,并将其與商代長江流域的重要方國——虎方聯系起來。虎與鳥的結合器雖南北方均有發現(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觥也是前為虎、後為鳥),但此虎的雙尾造型卻前所未見。此物被認為是虎方國的形象辨別。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本報記者 羅翠蘭)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

馬蹄金

聽文物講故事(圖)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器共480件,總重量達120公斤。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漢墓出土金器最集中、數量最多的一次,超過其他所有漢墓出土黃金數量的總和。馬蹄金、麟趾金是其中的一個大類。這批金器是漢武盛世的縮影,也是西漢是一個“多金王朝”的實證。

金器為何要做成馬蹄、麟趾形狀?相傳漢武帝祭天時看到三種祥瑞,即純白的麒麟、金馬,在泰山又出現了黃金,于是将黃金做成馬蹄、麟趾狀,賞賜給有功之臣和諸侯王。劉賀的父親劉髆是漢武帝喜愛的兒子,是以賞賜頗豐。劉髆将這些賞賜自然傳給了劉賀。最後海昏侯國除國,劉賀的家人全部成了平民,他們不能使用隻有王侯才能使用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隻能将其埋進劉賀墓,想讓他在死後也過上王侯的生活,即“事死如事生”。現藏于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本報記者 鐘興旺)

昌邑籍田銅鼎

聽文物講故事(圖)

昌邑籍田銅鼎代表了西漢特别是漢武帝時代對農業的重視。西漢初期采用休養生息政策,提倡黃老之學,社會重商輕農,國家糧食儲備不足。“倉廪實而知禮節”,漢文帝采納了賈誼的建議,下定決心重視農業,于是親自下田耕作,這就是“籍田”。上行下效,漢文帝帶動了所有的諸侯王下田耕作,每年開春都要舉行籍田禮。在銅鼎上鑄刻“籍田”字樣銘文,以示對農耕的重視。昌邑籍田銅鼎便是昌邑王劉髆所用器物,後來劉賀将其帶到了豫章海昏侯國。正是因為全國上下對農業的重視,在漢武帝時期,糧食儲備極為豐富,給漢武盛世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此鼎現藏于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本報記者 鐘興旺)

孔子像屏風

聽文物講故事(圖)

孔子像衣鏡,其實是一個雙折式屏風,由兩折組成,其中一塊繪有孔子及顔回、子路等5名弟子像,背面是一面鏡子。另外一塊,一面繪有孔子兩名弟子曾子、子張像,背面有用紅漆所寫的隸書“衣鏡賦”,對衣鏡的功能及圖案内容進行了描述,下面還繪有“鐘子聽琴圖”。

西漢人在榻上會友交談,屏風就立在榻旁。劉賀在榻上可以天天與孔子及弟子“見面”,時時照鏡子正衣冠。這幅孔子像,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最早的孔子畫像,也是當時正統、權威的孔子标準像。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哲學思想。這扇孔子像屏風,實際上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展現。現藏于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本報記者 鐘興旺)

景德鎮明清禦窯廠遺址

青花地錐白龍鳳紋梅瓶

聽文物講故事(圖)

1999年7月,在景德鎮禦窯廠遺址西南側(東司嶺西約20米處),挖地基時發現明永樂瓷片堆積,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對這一堆積作了清理,發掘出土的永樂瓷片有青花、釉裡紅、白釉、黑釉等品種,明永樂青花地錐白龍鳳紋梅瓶碎片即出土于此。

過去常見寶石藍地飾紅、白花紋,而以青花作地為永樂首見。該件文物口徑8.5厘米,高43.6厘米,堪稱孤品,是禦窯廠遺址出土的衆多瓷器中最“碎”的一件,由466塊青花瓷片經一年時間拼對、修複而成。其外壁以青花為地,以留白與錐拱相結合,腹部飾青花地刻白龍、白鳳紋,展翅鳳紋舒展優美,底部刻白海潮紋,整體器型工藝精巧、制作難度大,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現藏于景德鎮禦窯博物館。 (本報記者 毛江凡)

素三彩鴨形香熏

聽文物講故事(圖)

素三彩鴨形香熏通高25.3厘米,熏分上下兩截,腹内中空,以子口相合。鴨頭、腹、尾部飾墨綠色低溫鉛釉,喙、足飾黃色鉛釉,頭、腹側部塗土黃釉,翅及背羽錐刻處填孔雀綠釉。鴨足與中空的方形器座相連,器座底部書“大明成化年制”款。該器腹部合縫處子口上分布均勻的六個小孔的設計最為精絕,它巧妙地利用了景德鎮高溫瓷器子口的不可能完全密閉性特點,通過六個孔與子口的縫隙,與鴨頭中空相通,進而起到煙囪作用。

明成化瓷器造型多俊秀端莊,體多小巧輕薄,以小件居多,而大件罕見。鬥彩人物紋小杯、雞缸杯、葡萄紋小碟等均為成化官窯代表作。這件素三彩鴨形香熏為成化官窯中罕見的精品。現藏于景德鎮禦窯博物館。 (本報記者 毛江凡)

(文物圖檔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