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在齊河南坦拐彎東去的一段——昔日“第一險”今成風景區

作者:嘿回憶
黃河在齊河南坦拐彎東去的一段——昔日“第一險”今成風景區

南坦紅心廣場

清鹹豐五年(1855)6月20日,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黃水瞬間如脫缰野馬奔騰下瀉,肆意奔流,豫、魯、直三省頓被殃及。入魯後,黃河立即奪大清河入海。然而,當一路氣勢洶洶的黃河剛一闖進齊河縣,就在一個叫作南坦的地方,被迎面“撞”了一頭,隻好由南向東一個90°的急拐彎,無奈何打着旋地向東流去。這個拐彎處就是黃河齊河段有名的南坦。

南坦以東兩岸堤距小彎道急,素稱山東黃河第一險

南坦讓黃河吃了個窩脖,接下來讓黃河更難受的是近80公裡的又窄又多彎的河道,特别是從南坦東至大王廟這20多千米的距離,更以兩岸堤距小,彎道急而著稱。如今的京滬鐵路大橋處為兩岸最窄,僅444米,這樣窄的河道讓自進入平原地帶一向自由奔放的黃河“如梗在喉”,哪受得了這樣的拘束,又窄又彎的曲折河道就像一道道的繩索捆得黃河難受異常,是以一到汛期,黃河就變得暴躁起來,不斷地掙紮、咆哮、撞擊,這也使黃河中心流速更快、沖擊力更大。有詩為證:“吼翻河伯倒山催,四繞齊城(老齊河城)混混來”“日中波現光如電,夜半聲聞響似雷”。百餘年來這裡遇洪阻水,遇淩阻冰,成了黃河水災易發的地段。據記載,這段河道在1949年前不足百年的時間内就決口27次。真正成為山東沿黃最危險的地段,被稱為“黃河咽喉”“山東黃河第一險”。

随着多年防汛築堤,南坦地段大壩不斷加高加強,最高處海拔近40米,而在它的背面落差10多米處就是曆史上的老齊河城所在地,對于世代枕河而居仰河而生的齊河人而言,長城般的南坦就是齊河人最踏實的依靠。

南坦在曆史上是齊河人祭天祭地祭大河的地方。

南坦位于齊河老城外的西南角。坦,實為壇,随曆史演變為坦,曆史上在齊河老城的東北、西北向還有北壇、西壇,随着歲月的流逝,北、西兩壇均已消失。而南坦這個名字之是以沒有随着曆史長河而湮沒,是因為它承載着齊河人對黃河的信仰、崇拜。面對給人類既帶來災難又帶來無盡福祉的偉大黃河,古人除了以自己微薄之力進行自救之外,就隻有轉而祈求從未見過的神靈了。而南坦因它的位置特殊和強大防禦功能,理所當然地成了人們祭祀的首選之地。他們在此建廟曰大王廟,以敬黃河之神;設壇,拜為風雲雷雨山川壇,即今之南坦之名始。曆代官員百姓,黃羅傘蓋,盛裝重禮,面對浩渺大河,在茫茫黃沙、烈烈大風中,奏笙鼓樂,且歌且舞,誠惶誠恐,誦文祈禱。舉行着封建社會最高禮儀的朝拜,以求賜福南坦,永保安瀾。他們信仰南坦也是信仰黃河,這種信仰深深地刻在人們的骨子裡,融入到血液裡。

現在生活在南坦附近的老年人至今還保留着這樣一個習慣:水燒開了,永遠不會說開,而是說水熟了。這是多年來對黃河“開壩”的畏懼而形成的語言習慣。我曾親曆過一件事,也足見人們對南坦黃河的依賴和信任。30多年前,我的母親患甲狀腺功能低下症,限于當時的醫療水準,在當地一直不能确診,情況已經非常危險,這時,老人們說:“這病還得用咱南坦的水來治啊。”這劑方子竟然是把在南坦捉到的黃河大鯉魚用荷葉包起來,然後用南坦的黃河水蒸熟食用。

富于鬥争精神,南坦人戰日寇、鬥黃沙,譜寫系列傳奇故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南坦黃河邊的齊河人有着大無畏的鬥争精神。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2000多烈士長眠于大河岸邊。許多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脍炙人口,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解放前,南坦西15千米的雙廟村有位鋼槍班班長郭慶霑,他帶領鋼槍班活躍在大河兩岸,埋地雷,打伏擊,神出鬼沒,打得敵人惶惶不可終日,而他一槍打下兩隻麻雀的神槍威名,傳遍南坦方圓幾十裡,令敵人聞風喪膽。更傳奇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次執行護路任務中,風雪夜他一人一打火機吓退惡狼的故事更顯英雄本色。護路,即指保護鐵路安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上司人常乘火車到全國各地視察,為了保障安全,公安幹警就在鐵路兩旁秘密站崗,有一次趕上大雪天,已是公安幹警的郭慶霑在津浦鐵路線雪地裡堅守了兩天三夜。任務結束時正值風緊雪大的深夜,茫茫黑夜,漫天的雪落在地上“簌簌”作響,他踩着沒膝蓋的雪深一腳淺一腳的趕路,忽聽到一陣“嗷嗚”的嚎叫聲從身後傳來,回頭一看,兩隻惡狼正在不遠處跟上來,四隻綠幽幽的眼睛讓人不寒而栗,怎麼辦?開槍?那一定會引起誤會,他定一定神,很快冷靜下來,掏出打火機,轉身,正對兩條惡狼方向,沉着冷靜,不慌不忙,嚓——嚓——,一下一下地打着打火機,狂風呼嘯,漫天飛雪,打火機根本打不着,有的隻是火石摩擦瞬間迸出的點點星火,然而,就是這星星之火和他的一身正氣竟然吓住了兩隻惡狼,這兩隻狼一直不敢上前來,就這樣,他邊退邊打着打火機,茫茫雪夜,一人憑着一點星火和一身英雄膽,安全回到家中。後來人們問他當時怕不怕,他呵呵一笑:“黃河邊的子弟兵,怕過啥?”

英雄的齊河人面對困難無所畏懼。南坦所在的祝阿鎮小周莊,其實就是在人們與黃河的鬥争中形成的。小周莊原名黃周莊。一百多年前,一場滔天洪水像脫缰的野馬,吞沒了整個村莊,“黃泥湯,到處灌,樹梢挂浮柴,财産一淹光。”這是史料對當時災難的記錄。黃水過後,背井離鄉的群衆陸續傳回。可是肥沃的土地已被黃河泥沙深埋入地下,地表一層厚厚黃沙。大風一刮,沙塵滿天,人們戲稱“一天進嘴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但勇于鬥争的人民群衆不屈不撓,下定決心要翻土壓沙、改良土壤,重建家園!人們一鍁一鍁深翻土地,把沙土下面的好土翻上來。從地面到好土層,差不多要挖九鍁(約九尺深),為保證土層深度,人們就得挖近一丈深的沙溝,把溝底的好土一鍁一鍁地翻到地面上來,再把黃沙埋下。這個工作必須要快,要不然,深溝很快就會被飛沙填死,前功盡棄。另外,挖一丈深的沙溝,還有劈壕的危險。劈壕就是在翻土過程中,翻到溝上面的流沙和土又流下來,把人埋進沙土裡,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其他村就有這樣的事故發生。就這樣,先輩們冒着生命危險,憑一雙勤勞的手,以堅韌不拔的鬥争精神,翻一條溝再翻一條溝,終于把好土翻出把黃沙壓到土下,又種上了莊稼。從此黃周莊改名小周莊。

研制“紅心一号”吸泥船,開啟機械淤背固堤的時代

時光不負英勇的奮鬥者。在與黃河的鬥争中,在治理黃河和開發利用黃河中,齊河人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不斷創新,取得了治理和開發的雙勝利。

1952年10月,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辦好!”的号召。黃河沿岸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多種方式方法對黃河實施治理,受虹吸引黃灌溉沉沙淤地的啟示,齊河人民決定研制吸泥船。他們克服無資料、無裝置的困難,憑着“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決心,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群策群力,僅靠一部電焊機、兩個氧氣瓶和幾把大錘,硬是在1970年7月自主研制成功全國第一艘黃河吸泥船,造船組認為這艘吸泥船是全組同志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向黨獻出的一顆紅心,是以命名為“紅心一号”。“紅心一号”吸泥船的誕生,産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這項技術成果如春風般吹遍大河上下,以燎原之勢在魯豫大地掀起了機械淤背固堤的熱潮,開辟了機淤固堤、以河治河的新紀元,得到當時水電部推廣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為紀念這一偉大創舉,人們在南坦修建“紅心廣場”以示紀念,廣場中央雕塑主體用不鏽鋼制成,意為“黃河之星”,抽象化的紅心一号吸泥船造型之上是以草書“天”字展示為一條銀色巨龍,意喻九曲黃河從天而來,巨輪、白龍沖天而起,雕塑體量雖然不大,但是,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仰視他,不由讓人挺胸提氣,一股堅定、向上的振奮之氣奔湧而起。

進入新時代,齊河人民又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的訓示精神,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依托黃河南坦險工建成了黃河水利風景區,景區内南坦大壩巍峨雄偉,蔚為壯觀,“二級懸河”蜿蜒曲折,黃河大橋長練般躍過,寬闊平坦的旅遊公路四通八達,曲徑通幽,芳草萋萋,蘆葦叢中飛鳥成群,黃河落日、千裡冰封及開河奇觀遠近聞名。天南海北的遊客在此歡歌笑語,休憩娛樂,一片祥和幸福景象。

站在南坦大堤,南望黃河,這條賦予了齊河人民煙火與激情的大河百年如一日地滾滾向前;回首俯瞰齊河大地,齊河人民在傳承着燦爛黃河文明的同時,正夜以繼日地續寫着明日的輝煌;仰望紅心一号雕塑,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顆初心不正是齊河人民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鬥争精神的不竭源泉麼!□郭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