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AI修複的十六歲的林徽因#讓林徽因登上熱搜。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你覺得美嗎?我覺得,隻是一張标準的網紅臉,嘩衆取寵,相比林徽因的照片,無半點才女的氣質可言。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這反倒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審美的單調和貧乏。

其實,林徽因一直是這些年中文網際網路上的熟人,很多人即便不了解她到底做過什麼,也能嚼幾句她流傳下來的情史八卦,每逢四月,再說上一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民國才女的情史成了當代情感部落客們的素材。“為什麼讓徐志摩念念不忘?”到“林徽因到底愛金嶽霖還是梁思成?”,林徽因甚至被冠以“天字号第一綠茶”的名号。

還有“向林徽因學習泡各種男人”。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但當你了解了曆史上真實的林徽因:她一生鐘情建築學,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戰亂年代和丈夫走過大半個中國考察文物,颠沛流離、長期生病,卻鐵骨铮铮、心系祖國,始終和家人共患難.......

可能要反思一下:如此惡搞,是我們尊重這位傑出人物應有的姿态嗎?很多段子手是不是對這位偉大的女性有太深的誤解?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曆史上真實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不談微網誌上那些八卦段子,隻說他們坎坷多艱的真實人生。因為流傳下來的風流韻事,隻會讓我們對這對才子佳人的了解停留在膚淺的表面。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通過這本《梁思成與林徽因》,我們一起了解這對夫妻的真實人生。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慰梅,她與梁林夫妻二人交往密切,在幾十年的友誼中 ,雖說沒有朝夕相處,但從未間斷過書信往來。

是以,在《梁思成與林徽因》這本書中,作為這對夫妻倆生活的見證者,也作為他們的親密摯友,費慰梅的叙述裡雖然保持着冷靜而中立的态度,但也總是充滿着溫情。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都是出身不凡,殷實的家境讓他們從小就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染,長大之後,出國留學,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

說來也是上一輩的緣分,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當時都在北京政府擔任要職,關系不錯,又因為門當戶對,兩家人就結成了親家。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在兩位父親的大力支援下,二人雙雙被送往美國攻讀建築系,4年學成回國後,一同在沈陽創辦了東北大學建築系。

出身好,受到的教育好,事業也好,按理說這兩口子的日子也是沒誰能比了,隻可惜,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好。

受當時日本侵華戰争的影響,東北局勢越來越動蕩不安,兩人不得不辭去教授的職務回到北平,但沒多久,侵華戰争又蔓延到了北平。

日本人威脅梁思成加入“東亞共榮協會”,梁思成哪能同意,不得不又立刻動身,離開自己的家鄉,踏上漫長的流亡之路。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這次逃亡 ,他們整整走了3個月的時間,途經長沙,還遭遇了日本人的一次空襲。在給美國友人費慰梅的信中,林徽因就詳細講述了這次轟炸:

“聽到地獄般的斷裂聲和頭兩響稍遠一點的爆炸,我們便往樓下奔,我們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

全然出于本能,我們各抓起一個孩子就往樓梯跑,可還沒來得及下樓,離得最近的炸彈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裡還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倒地上……”

爆炸平息後,他們全家人又逃往昆明,在此途中,梁思成的背痛更加嚴重,林徽因突然感染了肺炎。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高燒40度,在舟車勞頓、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全家終于在1938年1月中旬到達了昆明,兩年後,卻又輾轉逃往四川李莊。

在李莊的日子,梁思成和林徽因貧困如洗,四川潮濕的氣候和連續的奔波,使本來就虛弱的林徽因卧床不起。

即使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他們依然熱衷于對中國建築的考察和研究,除了研讀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兩人還着手撰寫《中國建築史》和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等著作。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作者: 梁思成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1-1

頁數: 329

梁思成孜孜不倦地寫作《中國建築史》,繪制插圖,而林徽因則拖着病體翻閱曆史典籍,對書稿進行補充和潤色。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就這樣,他們一邊積極的生活,堅持研究工作,一邊熱情而樂觀地等待着戰争勝利的一天。

終于,抗戰勝利的消息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一年後,他們也終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北京。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攜手走了中國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

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而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們所認識,并開始加以保護。

1949年9月,林徽因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而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樣凝聚了林徽因的心血。

被罵“綠茶”、AI修成網紅臉,拜托,别再惡搞林徽因了

1955年4月1日,病魔奪走了林徽因年近51歲的生命,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1972年,梁思成先生的生命也畫上了句号,而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卻成為特殊時期的鬥争對象,在他最後的歲月中,成為一個民族悲劇的縮影。

有書君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會恍惚間看到多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走在考察古老廟宇的路上,雖然生活困苦,但臉上依然笑靥如花。

他們爬上古建築的梁架,手指拂過精巧的木工細紋,仿佛在和曆史隔空對話。雖然夫妻倆經曆過最美與最惡的時光,但他們最終都赢得了世人的敬慕、愛戴,并且持久不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