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大洋網訊 2021年12月23日下午,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博物館聯合召開釋出會,正式公布“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評選結果。增城金蘭寺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缽等入選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增城金蘭寺遺址等入選廣州考古十大重要發現。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增城金蘭寺遺址

考古發現書寫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描繪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博物館于2021年10月-11月聯合主辦了“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考古發現”評選活動。廣州百年考古的發展脈絡,經由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址,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卷,為我們展現出廣州文明史的赫赫榮光。

考古需要專業人員長年“風餐露宿、青燈黃卷”

也離不開社會公衆的關注、支援和參與

“廣州是全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早在1916年,廣州就已開展考古活動。1953年起,配合城市建設工程,廣州揭開大規模田野考古工作序幕,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被譽為全國城市考古的‘重要據點’”,廣州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廣州市文物局局長劉曉明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考古工作者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搶救和保護了大量古遺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這些考古遺址和文物,記錄了廣州地區五六千年的人類曆史和廣州城2200多年的發展軌迹,見證了廣州自建城以來持續不斷的對外交往曆史,為我們呈現了豐富而生動的“廣州故事”。

劉曉明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不斷完善文物法規、充實考古隊伍、加強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廣州的許多重要考古發現引起國内外學者廣泛關注。不久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王墓被評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充分表明廣州考古的影響力。”此次評選出的百件文物精品、十大重要發現,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廣州地區的人類曆史和廣州城市發展曆史,以及嶺南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曆史脈絡。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王維宣攝)

記者了解到,本次評選活動包括了公衆線上投票與專家終評兩個環節。線上投票于2021年10月20日啟動,2021年11月20日截止,曆時30日。專家終評會于11月22日召開,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研究館員黃淼章、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曹勁,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韓維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馮永驅,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教授鄭君雷,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站長、研究館員劉成基等七位專家作為評審。 在釋出會現場,五位公衆線上投票環節的獲獎者登台,領取了獎狀和精美文創獎品。記者了解到,他們有文博工作者和文物愛好者,也有高校學生和普通市民。

“考古是通往曆史深處的指南針,連接配接着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考古研究和闡釋,考古成果的傳播利用工作既需要考古專業人員長年‘風餐露宿、青燈黃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援和參與。”劉曉明說,這次評選活動的公衆網絡投票環節熱度很高,許多市民朋友積極參與,選出自己的‘心水’文物,更加深入地了解廣州考古的發展曆程與喜人成果,增強了對廣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認識。

歡迎大家現場去看“十大”“百件”

下一步将推出系列講座文創精品等

記者看到,入選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的文物時代涵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清代,文物種類豐富多樣,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科學、文化和社會價值。廣州考古十大重要發現的時代涵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近現代,類型豐富,有墓葬、建築基址、水閘、古道、窯址、書院、碼頭等。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在現場表示,下一步,廣州文物部門還将舉辦廣州考古重要發現及文物精品系列專題講座等活動,相關的文創開發等活化工作也在陸續推進中。目前“百件文物”中的多件正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海宇攸同”大展中展出,向全國的觀衆展現廣州文化、嶺南文化的魅力。

劉曉明表示,百件文物、十大發現的相關資訊已經公布在網上,大家可以很友善地在“雲端”檢視。另外當中大多數文物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博物館等幾家博物館中展出,大家也可先到現場去一睹它們的風采。等到未來條件合适的時候,也可以考慮策劃舉辦“百件文物,十大發現”主題的專門展覽。

主辦方介紹,包括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在内的廣州考古成果,承載了廣州五六千年的人類社會曆史和2200餘年的城市記憶,充分反映了嶺南地區文明起源、嶺南文化形成發展過程,展現了古代廣州與周鄰地區交往互動,以及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借鑒的顯著成就,見證了廣州近70年城市考古和文物保護的曆程。通過這些考古成果,廣州古代曆史得以重構,先民的生活圖景變得鮮活、生動。下一步,廣州文物部門還将舉辦廣州考古重要發現及文物精品系列專題講座等活動,用考古成果不斷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進一步提升考古工作影響力。

考古材料有溫度、有深度、有親和力

帶我們回到廣州曾經的日常生活

在媒體釋出現場,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全洪對最終評選出來的100件器物進行了點評。他介紹,1983年南越王文墓出土的西漢南越國時期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是網絡投票和專家評選的“票王”。這件文物也是現在的南越王博物院院徽的原型。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西漢南越國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此次評選,廣州出土文物堪稱精品盡出。有一些是知名度非常高的,比如南越王文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組玉佩、玉角杯等。也有一些是大家不那麼熟悉的,比如1983年西村鳳凰崗出土的南越國玉舞人,所出土的大墓規格很高,被認為有可能也是某代南越王墓;又如1986年東山農林上路出土的陶鼓。“銅鼓我們就見得很多,但是陶鼓就非常少了,我們出了3件。”全洪說。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西漢南越國·陶鼓

又如現藏廣州博物館的東漢陶樓,是1957年在東山象欄崗出土的,也在這幾十年來發現的同類器物中最精美之列。還有的文物現在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比如1954年在沙河頂出土的東漢陶船,在國内最高的文博平台上展現廣州文化、嶺南文化的魅力。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西漢南越國圓雕玉舞人

又如,南漢康陵中出土的玻璃瓶,是當時發現的衆多散碎玻璃中唯一一件能複原完整的。南漢時期的波斯藍釉陶瓶,過去類似的器物在江浙等地出土較多,但近年廣州的發現有後來居上之勢。它們和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波斯風”銀盒、2001年恒福路出土的西漢珠飾、1964年東山韋眷墓出土的明代威尼斯銀币等一道,令我們對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五代南漢·波斯藍釉陶罐

不僅“物以稀為貴”,很多文物更是帶有“标尺性”意義。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的一座古墓中發現的橢圓長方形漆盒,中部刻着“蕃禺”二字,是“蕃禺”地名見于考古實物最早的一例。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秦·“蕃禺”銘文漆盒

新石器時代的墨彩灰陶罐不僅是廣州本就很少出土的彩陶中的精品,更是迄今為止廣東境内出土最完整、圖案儲存最好也最複雜的一件墨繪陶器。增城墨依山考古現場出土的商代玉牙璋,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首次在年代明确的墓葬遺迹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黃埔榄園嶺遺址随葬品中的有領玉镯是目前廣州所見玉質最好、儲存最為完好的有領玉镯。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商時期·玉牙璋

通過這次評選,我們看到,考古材料是有深度,也有親和力的。它們是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直覺反映,是帶着廣州城市發展溫度的第一手記錄。衆多的陶屋、陶院落、陶牛車、陶舞俑,還有如1956年海珠大元崗出土的東漢陶竈上看到的那些粗率、寫意的人物,一下子把我們拉回到了差不多20個世紀以前的廣州日常生活中。如易西兵所說:“趴在竈門口奮力燒火的人兒,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家做飯怎麼也點不着火,被母親訓斥的模樣。隔着屏都能想象出小人兒滿臉竈灰的模樣”。又比如那些托燈俑,“都是托燈,有的呆萌,有的歡快,有的傲嬌,有的看不出喜怒哀樂。”

他也曾這樣想象:“晚唐時代的某一天,一位陶瓷器經銷商從外地采購了一批日用陶器和釉陶器(泡菜壇子、汲水罐子、裝酒瓶子、盛飯小碗和搗臼等等)經水路到達廣州,在南門外上岸後等來承銷商驗貨,發現部分器物殘損,雙方經過艱難或愉快地協商,決定将殘損器物挑揀出來就地掩埋。1000多年後,考古人員讓它們重制天日,還留下了諸多疑問:它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當時的銷售行情如何?當年老廣也做泡菜嗎?”

的确,今天我們所知的曆史,就是古人的生活;而我們今天的生活,也必将給後人以曆史感。

從金蘭寺到三大會址

考古連接配接着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廣州考古十大重要發現”中年代最早的是增城金蘭寺遺址 ,1958至1961年進行了三次發掘,發現距今約6000年的彩陶文化遺存及三個時期文化層;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遺址北部發掘,發現500多平方米的貝丘堆積,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46座(出土古人類遺骸43具)。它是廣州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史前貝丘遺址。

位于天河區的華南植物園裡,有個“廣州第一村”,也就是飛鵝嶺遺址。1956年暑假期間,中山大學地理系同學到飛鵝嶺地區進行測量實習,在地面采集到有肩石斧11件。8月26日,中大曆史系的師生和市文管會到現場進行了第一次地面調查,發現有肩石斧、有肩石锛、石矛、石鑿等石器,以及方格紋、夔紋、雷紋等印文陶片300多片。之後的第二次調查也有相當多的發現。第二年初,中大曆史系對此進行了發掘。在多個山崗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該遺址是廣州地區第一次考古發掘先秦時期的文化遺存,故有了“第一村”之名。全洪說,随着金蘭寺等遺址的發現,飛鵝嶺已經不是“第一村”了,但無礙它在廣州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天河飛鵝嶺遺址群

在廣州地區做考古發掘這麼多年,“一直困惑沒有發現大型的戰國中晚期到西漢早期的墓地或聚落,城址就更不用說了。但 2020 年10月開始第二次發掘的黃埔陂頭嶺墓地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線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之前在接受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作為十大重要發現中最新的發現,這處位于黃埔區龍湖街黃田村西北的遺址在2016-2017、2020-2021年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的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墓群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封土儲存最完整的高等級越人墓地;M30是嶺南地區目前所知封土儲存最為完整、封土儲存規模最大的戰國晚期墓葬。張強祿說,陂頭嶺遺址提示黃埔區九佛鎮到蘿崗鎮這一帶在戰國中晚期的社會發展、人員聚集已經達到相當規模,為後來南海郡治任嚣城選在雲山珠水間的廣州城區提供了曆史積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館員李岩也認為,在廣州東北、博羅以西的區域應該能夠找到越人城址,特别是在近年來于黃埔區發掘的陂頭嶺、榄園嶺、來峰崗等高密度的墓葬群附近,“一定有對應的中心聚落或城址”。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黃埔陂頭嶺遺址

十大重要發現中的西漢南越國遺迹大概是最為廣州市民所熟知的。西漢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随葬器物最豐富的漢代彩畫石室墓,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中由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組成的禦苑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宮苑執行個體。此外,遺址範圍自下至上層層疊壓自秦至民國12個曆史時期文化層堆積,厚達5~6米,記錄了廣州兩千多年的發展軌迹。西漢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是目前世界上考古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木構水閘遺存。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西漢南越國遺迹之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曆史上廣東的陶瓷生産窯口由北至南,由西至東,遍布全省。其中有一些享譽世界,卻少為國人所知,比如廣州的西村窯。西村窯在發掘的時候位于廣州市西村增埗河東岸崗地上。從這裡原本大小山崗高低起伏,屬于廣州市北面丘陵地的邊緣。當時窯址區早已辟為耕田,地面僅遺留有由窯具和瓷片堆積而成的7米高的小山包,土稱“皇帝崗”,在皇帝崗西北約100米處還有3座小型的堆積,清理出不少北宋遺物。1956年,因為要修西村勞工體育場,當時的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從業人員對西村窯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才有了今天對西村窯的深入認識。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皇帝崗西村窯

十大考古重要考古發現中,“中共三大會址建築基址”是唯一的現代時期遺迹。易西兵表示,曾經大家不太重視通過考古手段來研究近現代文物、遺迹,但從近年的實踐來看,考古在這方面可以起到不俗的作用,提供許多科學而重要的資訊。除了三大會址之外,黃埔軍校舊址的複原、海珠區“二居”舊居的複原等項目也得到了考古上的支援,充分說明了城市考古在今天的城市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出爐

中共三大會址建築基址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圖:“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主辦方供圖(除署名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