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大幕緩緩拉上,張狂肆意的鼓點似乎還未消失,台下觀衆則在一場炙熱又燃情的夢中不願醒來。12月19日晚,首個官方授權商業制作演出的中文版本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落下帷幕。盡管因疫情防控的原因票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随着口碑的進一步傳播,《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文化廣場年末開幕大戲,讓人看到了音樂劇的春天。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正在蓬勃發展的不止于音樂劇。就在上個月,區第三次黨代會召開不到一周,文旅項目《海上生國樂》創造了演出市場一個又一個奇迹,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作品。如今,亞洲大廈已新增了8個小劇場演出,以新空間沉浸式演出為演藝大世界的建設貢獻出一份獨特的力量。

記者連日采訪了解到,未來5年,演藝大世界将圍繞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核心示範區,充分發揮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劇場群的叢集優勢,在激勵創作、鼓勵演出、繁榮市場、做強産業、服務觀衆上下功夫,實作從“演藝碼頭”向“演藝源頭”“演藝潮頭”邁進。

厚積而薄發,不斷輸出優質作品

2020年1月23日,随着場燈的熄滅,文化廣場的演出受疫情影響被迫按下了暫停鍵,劇院也由此經曆了4個多月的沉寂。此後,文化廣場用一場音樂劇集錦音樂會《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完成複演首秀,成為疫情發生之後上海最早恢複商業演出的劇場之一。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作為國内音樂劇産業發展風向标和資源整合平台,現在看來,“蟄伏”期間的文化廣場,在“幕布”背後走出的每一步,都精準地踩在了“重新出發”的節奏點上。在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眼中,這沒有别的竅門,就是厚積而薄發。“雖然看上去大家都是停在這裡,但隻有你做好了準備,才能在發令槍響後第一時間沖出去。”

正是有了這樣的“準備”,在全球疫情阻礙國際演藝交流的這兩年間,文化廣場能在每年的年末演出季推出多部國内優作,今年更是通過挑戰大劇場作品的自主制作營運,為上海觀衆端上了一盤“色香味”俱佳的“年末大餐”。

而這樣的“準備”一直在進行和深化中。過去,人們說“看音樂劇到文化廣場”,未來,能更新為“做音樂劇到文化廣場”嗎?“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就是為此而來,并見證了一個個懷揣理想的年輕人從夢想者到職業創作者的發展與蛻變。作為發起人,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告訴記者:“在百老彙、倫敦西區,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通過原創孵化這樣的機制不斷試錯、調整,再成為經典作品的。”在他看來,不僅更多的年輕人能通過“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冒尖,同時還将行業資源彙聚,從創作源頭樹立專業引領和版權管理的規範。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這件事一定要有恒心、專心地去做。”十年來,始終在“為觀衆選好戲,為藝術家搭好台”的文化廣場,或許是最适合為演藝大世界打造一個音樂劇生态系統的劇場。“讓觀衆進劇場不能隻是一個口号,關鍵在于觀衆來了後發覺你這部戲是值得的,意味着演藝大世界要持續不斷地輸出優質的作品來吸引觀衆走進劇場。那好作品從哪裡來,就要為他們提供土壤和機制,讓人才彙聚在演藝大世界這個大品牌下。”費元洪表示。

還遠遠不夠,新人新作在星空間起航

如果說大劇場巡演劇目在過去十年裡培養了一批忠實的、專業的劇場觀衆,那麼像亞洲大廈星空間這樣的小劇場駐場演藝,則打造了另一種發展路徑——走進劇場不再需要儀式感,而應該是一種常态化的娛樂生活方式。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如今的亞洲大廈,早已成為年輕觀衆心中的“網紅地标”。一台好戲、缪時客、魅鲸文化、曉年青劇團、緻敬文化……國内優質民營演藝資源不斷湧向“星空間”,并帶來了環境式音樂劇、脫口秀、LIVE音樂現場、互動話劇等各種創新劇目。從去年8月28日第一台演出起,至今“星空間”在亞洲大廈共有16個駐場演出,稱得上是上海乃至全國演出密度最高的大廈,此外,“星空間”在大世界也設有6個小劇場。

這樣的發展規模,在場地經營方亞華湖院線總經理阮豪看來還遠遠不夠,據他透露,明年,“星空間”會在現在20個小劇場的基礎上再加20個,即同時段會有40個以上的劇目同時同地演出。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從“1号”到“N号”,從《阿波羅尼亞》打響“頭炮”,到外地觀衆“拖着行李箱來看戲”,亞洲大廈始終堅持為原創劇目提供演出機會。11月18日,鏡像式駐演戲劇《弗蘭肯斯坦計劃》在亞洲大廈星空間2332号首演。這是一部在亞洲大廈風格頗為“異類”的劇目,無論是雙視角的設定、鏡像空間的呈現,還是對故事現代化的改編,都激發了觀衆熱烈的讨論。而劇組還會根據各方意見,對劇本進行更新。就像阮豪說的:“明年新增的20個劇場,其中就有一部分作為孵化空間,讓全國各地優秀的創作者帶着作品來到上海,一起把原創劇目做好。”

要打開大門,打造綜合性文旅地标

23天,一面藝術之牆,繪就上海百年的城市文脈;一台國風演出,奏響和而不同的民族樂章;一部國樂特展,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氣象……這個年末,文旅項目《海上生國樂》成為城中熱事之一,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被進一步盤活、更新成為“文化+藝術+建築”的綜合性文旅地标,成為彰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閃亮名片。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整體文旅項目尤其是“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牆體秀的成功,讓上海音樂廳看到了進一步打開“大門”的可能性。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靓告訴記者:“我們也在思考,怎樣才能藝術性、創意性地打開音樂廳這座曆史保護建築,怎樣更好地用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的語言,講好具有幾千年深厚底蘊的曆史文化故事。”

打開“大門”還有更深層的含義。以“樂無窮”項目為例,方靓透露,明年音樂廳将繼續與本土青年藝術家合作,以創新與跨界為主旨,以音樂為導線,探索與其他藝術形式、門類的融合與跨界,打造一個集國内外藝術家無限想象與音樂創意的平台。“希望通過‘樂無窮’打造更多首演首秀,在演藝大世界開花結果。”

去年,上海音樂廳經過修繕,将四樓非文保空間更新成為藝術空間,舉辦藝術展覽、藝術沙龍、小型藝術表演等多類型文化活動,方靓表示,未來會将更多探索性項目放在這裡舉辦,讓市民觀衆更有參與感。

黨代會精神抓落實見成效丨演藝大世界,未來“文化消費”第一選擇!

“對演藝大世界而言,品牌辨別度非常重要,要讓每一位觀衆在想到文化消費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演藝大世界。”方靓告訴記者,演藝大世界不應隻局限在原來的劇場舞台,未來,音樂廳會不斷“打開”思路和眼界,将關注點放在如何找到音樂與城市各個空間的連結。

記者 / 劉藝

編輯 / 黃骞文

圖檔 / 受訪者提供

視訊 / 徐嘉誠 李德翔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