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大幕缓缓拉上,张狂肆意的鼓点似乎还未消失,台下观众则在一场炙热又燃情的梦中不愿醒来。12月19日晚,首个官方授权商业制作演出的中文版本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落下帷幕。尽管因疫情防控的原因票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口碑的进一步传播,《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文化广场年末开幕大戏,让人看到了音乐剧的春天。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正在蓬勃发展的不止于音乐剧。就在上个月,区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不到一周,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创造了演出市场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作品。如今,亚洲大厦已新增了8个小剧场演出,以新空间沉浸式演出为演艺大世界的建设贡献出一份独特的力量。

记者连日采访了解到,未来5年,演艺大世界将围绕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剧场群的集群优势,在激励创作、鼓励演出、繁荣市场、做强产业、服务观众上下功夫,实现从“演艺码头”向“演艺源头”“演艺潮头”迈进。

厚积而薄发,不断输出优质作品

2020年1月23日,随着场灯的熄灭,文化广场的演出受疫情影响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剧院也由此经历了4个多月的沉寂。此后,文化广场用一场音乐剧集锦音乐会《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完成复演首秀,成为疫情发生之后上海最早恢复商业演出的剧场之一。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作为国内音乐剧产业发展风向标和资源整合平台,现在看来,“蛰伏”期间的文化广场,在“幕布”背后走出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重新出发”的节奏点上。在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眼中,这没有别的窍门,就是厚积而薄发。“虽然看上去大家都是停在这里,但只有你做好了准备,才能在发令枪响后第一时间冲出去。”

正是有了这样的“准备”,在全球疫情阻碍国际演艺交流的这两年间,文化广场能在每年的年末演出季推出多部国内优作,今年更是通过挑战大剧场作品的自主制作运营,为上海观众端上了一盘“色香味”俱佳的“年末大餐”。

而这样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和深化中。过去,人们说“看音乐剧到文化广场”,未来,能升级为“做音乐剧到文化广场”吗?“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就是为此而来,并见证了一个个怀揣理想的年轻人从梦想者到职业创作者的发展与蜕变。作为发起人,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告诉记者:“在百老汇、伦敦西区,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原创孵化这样的机制不断试错、调整,再成为经典作品的。”在他看来,不仅更多的年轻人能通过“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冒尖,同时还将行业资源汇聚,从创作源头树立专业引领和版权管理的规范。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这件事一定要有恒心、专心地去做。”十年来,始终在“为观众选好戏,为艺术家搭好台”的文化广场,或许是最适合为演艺大世界打造一个音乐剧生态系统的剧场。“让观众进剧场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关键在于观众来了后发觉你这部戏是值得的,意味着演艺大世界要持续不断地输出优质的作品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那好作品从哪里来,就要为他们提供土壤和机制,让人才汇聚在演艺大世界这个大品牌下。”费元洪表示。

还远远不够,新人新作在星空间起航

如果说大剧场巡演剧目在过去十年里培养了一批忠实的、专业的剧场观众,那么像亚洲大厦星空间这样的小剧场驻场演艺,则打造了另一种发展路径——走进剧场不再需要仪式感,而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娱乐生活方式。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如今的亚洲大厦,早已成为年轻观众心中的“网红地标”。一台好戏、缪时客、魅鲸文化、晓年青剧团、致敬文化……国内优质民营演艺资源不断涌向“星空间”,并带来了环境式音乐剧、脱口秀、LIVE音乐现场、互动话剧等各种创新剧目。从去年8月28日第一台演出起,至今“星空间”在亚洲大厦共有16个驻场演出,称得上是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密度最高的大厦,此外,“星空间”在大世界也设有6个小剧场。

这样的发展规模,在场地经营方亚华湖院线总经理阮豪看来还远远不够,据他透露,明年,“星空间”会在现在20个小剧场的基础上再加20个,即同时段会有40个以上的剧目同时同地演出。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从“1号”到“N号”,从《阿波罗尼亚》打响“头炮”,到外地观众“拖着行李箱来看戏”,亚洲大厦始终坚持为原创剧目提供演出机会。11月18日,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在亚洲大厦星空间2332号首演。这是一部在亚洲大厦风格颇为“异类”的剧目,无论是双视角的设定、镜像空间的呈现,还是对故事现代化的改编,都激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剧组还会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行升级。就像阮豪说的:“明年新增的20个剧场,其中就有一部分作为孵化空间,让全国各地优秀的创作者带着作品来到上海,一起把原创剧目做好。”

要打开大门,打造综合性文旅地标

23天,一面艺术之墙,绘就上海百年的城市文脉;一台国风演出,奏响和而不同的民族乐章;一部国乐特展,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气象……这个年末,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成为城中热事之一,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被进一步盘活、升级成为“文化+艺术+建筑”的综合性文旅地标,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闪亮名片。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整体文旅项目尤其是“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的成功,让上海音乐厅看到了进一步打开“大门”的可能性。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我们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艺术性、创意性地打开音乐厅这座历史保护建筑,怎样更好地用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讲好具有几千年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故事。”

打开“大门”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以“乐无穷”项目为例,方靓透露,明年音乐厅将继续与本土青年艺术家合作,以创新与跨界为主旨,以音乐为导线,探索与其他艺术形式、门类的融合与跨界,打造一个集国内外艺术家无限想象与音乐创意的平台。“希望通过‘乐无穷’打造更多首演首秀,在演艺大世界开花结果。”

去年,上海音乐厅经过修缮,将四楼非文保空间升级成为艺术空间,举办艺术展览、艺术沙龙、小型艺术表演等多类型文化活动,方靓表示,未来会将更多探索性项目放在这里举办,让市民观众更有参与感。

党代会精神抓落实见成效丨演艺大世界,未来“文化消费”第一选择!

“对演艺大世界而言,品牌标识度非常重要,要让每一位观众在想到文化消费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演艺大世界。”方靓告诉记者,演艺大世界不应只局限在原来的剧场舞台,未来,音乐厅会不断“打开”思路和眼界,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找到音乐与城市各个空间的链接。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视频 / 徐嘉诚 李德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