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AI新媒體量子位(QbitAI)
Uber流年不利之際,他在美最大競争對手Lyft喜事連連。
今天矽谷傳來消息,Lyft将在自動駕駛方面和無人車公司Drive.ai合作,未來将盡快把無人計程車推向市場。
Drive.ai方面向量子位證明了合作,不過具體推出形式和時間,稱暫時不友善對外公布。
不過其總裁Carol Reiley透露了一些資訊,比如和Lyft合作的無人計程車會最先在灣區試水,即便機器開車比人類司機安全靠譜得多,但也會照顧到人類乘客的認知過程。
是以推出無人計程車後,會采用人類主動召喚的方式——你不僅能收到“這是一輛無人車”的提醒,還會被告知該單免費。
也就是說,除非人類乘客同意,否則并不會直接叫來一輛Drive.ai和Lyft合作的無人車。

△ Drive.ai測試車
量子位曾多次獨家報道過Drive.ai的進展,最近一次是Drive.ai的B輪融資。
當時Drive.ai宣布完成B輪5000萬美元融資,NEA、GGV和北極光等入股,而且在該輪融資中,吳恩達以獨立董事的身份加入了Drive.ai董事會。
王弢還說,目前Drive.ai的技術方案在商業落地和應用方面,有着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優勢。
不過當時是談論的商業落地,核心所指還是通過Drive.ai的技術整合,為商業車隊提供自動駕駛打包方案。
衆所周知,Drive.ai采用的是一套多傳感器融合的硬體方案,共有9個高清攝像頭、2個毫米波雷達、6個Velodyne Puck雷射雷達,備援方面考量頗多,并且之前通過雨天、夜路等場景證明了技術可行性。
△ Drive.ai雨夜無人車測試
不過,Drive.ai也因為在軟體方面完全依賴深度學習算法,進而被評價略顯激進,即便傳感器方面備援做得很充足,也暫時無法克服深度學習中的“黑箱”問題。
但從多方進展來看,Drive.ai的确又是目前在自動駕駛方面推進很快的公司,并且通過“工具包”的方式,還能進一步加快速度。
Drive.ai的路測也已經在進行,2016年4月,Drive.ai就獲得了加州路測許可。還有一些來自車廠方面的合作,目前Drive.ai有尼桑、奧迪和福特三個平台的測試用車。
然而與出行平台的合作,Drive.ai算第一次,Lyft也通過類似的合作,不斷擴充着自己的朋友圈。
△ Lyft
對Lyft來說,Drive.ai是又一個合作夥伴。
當然,Lyft也深知自己的核心優勢就是出行網絡和資料,試圖借此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實際上這種思路Uber也有,但Uber沒有選擇對外開放,而是通過并購無人車初創公司Otto的方式,實作出行+自動駕駛的布局。
後來,Waymo以Uber竊取自動駕駛商業機密為由,把Uber和萊萬多夫斯基告上法庭,最後導緻Uber無奈解雇了萊萬多夫斯基。更後來,Uber的大股東在狀告卡蘭尼克訴訟書中,将Uber和萊萬多夫斯基之間的秘密,更詳細地曝光了。
即便現在Uber經曆大換血,卡蘭尼克和萊萬多夫斯基皆已離職,但也隻能眼睜睜看着Lyft左右逢源了,當初被Uber打壓得吃緊的Lyft,正在迎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光。
還有說法是手握千億美元基金的軟硬孫正義,正準備在投資滴滴之後,在美國投資Uber或Lyft,孫正義投資滴滴的理由是自動駕駛的前景,投資Uber/Lyft應該也會是同樣的理由,而且不得不說的關系是,Lyft和滴滴之間已經有股權關系了。
是以到時候孫正義把錢投給誰,我們就知道他到底更看好誰了,走着瞧吧~
— 完 —
本文作者:李根
原文釋出時間: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