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出門,
我總有一個習慣,
就是要看看天氣。
不知道,
你是否和我一樣呢?

天氣對于一個出門的人來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于企業使用者來說,想要跨出IT建構的習慣,同樣也需要看看天氣。
之前,企業IT往往是晴空藍天,萬裡無雲。
從今天開始,企業IT的天空将:晴轉多雲。為什麼呢?
前些天,我看到一組資料顯示:81%的企業已意識到使用同一雲廠商将可能會帶來的危險性,開始實施多雲政策。平均每家企業接入了2.7個公有雲,并在測試1.7個雲,多雲環境已成為企業IT的首選政策。
早先來看,企業IT的架構還是比較單純的,如初戀小姐姐的嘴唇一樣純。
大家熟知的建構方式大部分是基于伺服器、存儲、網絡或安全裝置,通過組網,形成一個私有的資料中心。畢竟對于任何伺服器廠商來說,早已中了英特爾的x86的“劇毒”,這個“劇毒”到目前為止是沒有解藥的。
除了老當益壯的十八摸,大小機還在銀行、稅務、保險等金融領域瘋狂地跑着,能夠跑着大小機的企業使用者數量可謂是越來越少。
這個問題不要單方面地認為當初“去IOE”帶來了的結果,來自全球的伺服器發展趨勢也照樣如此。在對比x86伺服器和十八摸的大機小機來看,前者發起的複制戰争,已經将後者拉向了絕望的邊緣。
不在絕望中爆發,就會在絕望中滅亡。
還好,十八摸在幾年前選擇了後者。開始了邁向雲與智慧戰略的泥潭,痛苦掙紮着。就連每次的雲業務收入統計,也不得不将相關硬體部分默默加入進來。
這是十八摸的小把戲,不足挂齒,值得肯定和褒獎的是十八摸在基礎研究領域還是積累了不少黑科技,可惜的是少了慧眼識馬的伯樂。就這樣埋沒下去,偶然也會出現新機,出現改善這個行業,或者給這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大殺器”。
比如現在牛逼哄哄的伺服器虛拟化領域的上司者VMware,當初創始團隊成員不就是來自十八摸研究院的幾個大咖麼?業内也有說是來自當初與十八摸合作的某個項目組成員。
哪個版本的傳說更接近真實,都無所謂了,因為事實讓世界已經變了。
因為伺服器虛拟化的興起,慢慢地将x86推向了曆史的舞台,并最終将會成為全球伺服器領域發展的王者。
也因為伺服器虛拟化的興起,正好也加快了企業使用者的資料中心虛拟化程序,進而快步實作了一個有一個的私有雲。
但是,曆史上,總會有那麼幾個或一些不甘心的家夥幹出點兒好事來。
在亞馬遜這個全球電商大佬的發展軌迹上,發現了一個秘密,就如當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重要。Amazon Web Services (AWS) 的出現,讓全球企業使用者的CIO\CTO眼前豁然開朗。
特别是做運維的碼農,一看到了這朵雲,就眉開眼笑了。
借助自生态的強大,AWS的雲服務走向了一個越來越完善的階段。既然可以把這樣的一個技術服務當成一個全新的業務來發展,還會看到大把大把的美刀進到貝索斯的腰包。
對于一個可以創辦全球數一數二的Amazon(亞馬遜)的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還是具備獨一無二讓世人驚呆了的帥氣。
我确認過他的眼神,絕對很有殺傷力。不信,你瞅瞅看,隻要你能堅持8秒鐘。
于是乎,AWS不僅在美國本土不斷攻城略地,同時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也不斷實作了全球的業務覆寫。這确實也是美國本土的國際化企業使用者的剛需啊。總不至于讓福特集團在全球各地都去建立自己的資料中心吧,并且還需要一大幫不太聽話的技術運維人員隔三差五地盯着資料中心的狀況。
好吧,想拓展更大的全球市場,跟着AWS混迹天涯就足夠了。真的麼?非也。
世界在任何時候都是處于亂戰的狀态,在雲計算的公有雲領域依然如此。
既生瑜何生亮,AWS的誕生發展不僅刺激了IBM這個IT領域的老大哥,也刺激了那個軟體領域的大軟哥。
很快,IBM從自身的轉型需要和看到AWS帶來的雲市場契機,也開始了自己的公有雲業務。不過,到目前來看,還是不徹底的IBM Cloud,發展得糊裡又糊塗。好在摸哥有着百年功力,以後就慢慢努力慢慢熬呗,看看能熬死了誰,那麼摸哥就多勝了一籌。
幸好摸哥雲不是一塌糊塗,這樣也讓軟哥更有信心去追趕AWS。
微軟的Azure之是以這兩年開始牛叉哄哄起來了,不是因為Azure牛叉,而是因為軟哥本身牛叉呀。
軟哥Azure之是以很快就牛叉起來,細數一下:
一是覆寫全球的54個區域的服務,最北到達了挪威的東部區;
二是微軟在Office 365、Dynamics 365,還有商業智能服務 Power BI上确實有着自己的軟哥特色;
三是軟哥玩着玩着公有雲就開始耍賴了,自從Azure Stack出來以後,就開始叫嚣自己天下第一,混合雲的唯我獨尊了。
耍賴沒有什麼不好,隻要玩得開,公有雲怎麼玩都可以。
唯我獨尊也沒有什麼不好,隻要使用者都認,怎麼賣都是賣,換成了美刀都是同樣一張帥氣的老臉。
如他:▼ ▼ ▼
絕對不可能這樣:因為業務變化疊代,賣了雲服務之後,就可以 換成一張性感的漂亮臉蛋。
如她:▼ ▼ ▼
就在軟哥為阿祖兒(Azure)打得火熱的同時,谷歌當然早就坐不住了。要不然,你看看這個來自Gartner的圖檔,一下子就讓公有雲的前三中塞進去了一個叫Google Cloud的家夥,這可是一個老家夥。
2018年版全球雲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魔力象限,Gartner把Google Cloud放在了上司者的重要位置,雖然與AWS之間還差好幾個阿祖兒,但是地位還是有了的。
你看看2017年的同樣的一個魔力象限,Google Cloud這個老家夥卻被打壓在了右下方,默默地承受着生存之重。
天下紛争,從古至今,不外乎就是搶錢搶地盤,然後再搶人,不是麼?
搶錢,有了真本事就可以賣賣賣,大把帥氣的老頭兒就可以嘩嘩嘩地進腰包。
搶地盤,這是必須要有的了,站穩腳跟必然得有地盤,沒得地盤就沒有地位,沒有地位就沒有帥氣老頭兒的青睐。
搶人,也是必須的了。一切以人為本,公有雲的技術開發人才看似遍地都有,但真正可以拿得出手代碼的碼農并不會燦爛如星河。一個開發帶頭人,就如北極星一樣,可以組建一個了不起的星雲圍着你轉悠,轉悠着轉悠着就會玩出不少讓使用者心花怒放的新花樣。
一說到搶錢搶地再搶人,有一個中國的武林高手就更坐不住了。
你們聽說過的武林高手,楊過、喬峰、張三豐、東方不敗……都不錯,但是,我覺得風清揚還是最牛掰。
一是,與東方不敗比武,輕松平手,但我略感風清揚應是未能使出全能。
二是,風清揚看到天下武林将出大亂的時候,還可以培養令狐沖來收拾一下。
自身強大很重要,更重要的可以培養出強大的接班人,這才是最強大的。
金庸武俠裡面的風清揚做到了,而今阿裡巴巴的馬爸爸也做到了。
兩個風清揚,似乎有着同樣的命運與情結。
可見,當初風清揚找到了孫權,擔當走向AWS一樣叱咤風雲的阿裡雲總裁,原因很簡單,因為孫權不懂武功。
不懂武功好啊,上天造人都是公平的,讓你缺失一樣東西,自然會用另外一樣好東西給你一個大大滴補償。
孫權的膽識和謀略,讓阿裡雲妥妥地走到了今天。133.9億元的2018财年收入,亮瞎了多少在雲上玩得嗨起來的人的眼睛。
現在,就連剛剛開放沒有幾年的菊花雲都已經鎖定了這目标,百億不過關,怎能才算完?
孫權的真實名字叫胡曉明,這個人真的很牛掰,讓飛天成就了許多的美好。
過往就不多談了,大家可以找度娘、谷歌、Bing搜搜看,或許還有更多美麗的發現。
既然馬爸爸讓阿裡雲飛天入地了,BAT就像三國演義一樣,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少了誰!
魏蜀吳在沒有發展到第一批骨灰級玩家都玩死了的時候,也就還到不了一個“三馬食槽”的夢境變成現實,讓三國歸晉真正發生的時候才是大一統的開始。
是以,如下:
度娘雲(百度雲)出來了,亮個相就回家宅起來,沒有錯。
企鵝雲(騰訊雲)開始擴張了,偶爾當機出點小問題,沒有錯。
但是,當馬爸爸似乎要趕超貝索斯,将阿裡雲送向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的時候,AWS也在飛速地膨脹,成為了亞馬遜公司利潤最高的部門。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這些迅速膨脹的雲,不止AWS一個,一樣也不斷出事兒,各種事兒。
比如被雷劈了,被挖斷了網線,被碼農敲錯了鍵……這一切,讓全球的公有雲使用者開始越來越擔憂了:萬一哪天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辦呢?
人類是一種聰明的動物,也是一種智慧生物,很快就發明了一個更加智慧的新詞,叫:多雲。
好吧,既然你這個雲挂了,那麼那個雲可能就不會挂,何不将自己不同的應用放在不同的雲上,按照自己的業務轉型和發展的需求,還可以将公有雲與私有雲分開來搞,然後還可以将資料走在一起。
多雲這樣的想法其實已經很久了,隻是現在的人們才更為重視多雲,都是公有雲太不小心了。
多雲,就是多條路。讓使用者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可以多條走向成功的路,沒什麼不好的,是不是?
當然了,多雲對于任何使用者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有挑戰,也沒什麼不好,有挑戰,才更有樂趣,是不是?
多雲之下,自然也少不了混合雲、私有雲、公有雲的各色人等。
多雲之下,多一個菊花雲也不算多,菊花朵朵開,多雲也朵朵來,一朵、兩朵、三朵、四朵、五朵。
曾經有高人預言:這個世界上最後隻會存在五朵雲,其中有一朵必将是帶花的雲。
不過,聽說菊花雲,有清火明目作用,不僅便于使用者分辨雲上雲下的價值,還對偶爾遭遇麻煩引起上火起到舒緩清火的作用。呵呵。
在這樣的多雲語境下,看似可以照顧到任何一個企業級IT廠商、任何一個公有雲廠商,但是市場是殘酷無情的,并非真的都可以在多雲之下獲得美麗的呵護。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現在的這個世界已經分化成了兩個不同的陣營。
一個是來自網際網路的雲,從網際網路、電商等發展到雲領域。
一個是來自企業IT的雲,從之前做企業級IT及相關領域發展到雲領域。
雖然都活在了多雲的天空之下,但雙方的角力卻從來沒有松懈過,也沒有停止過。
問題就來了:10年後到底誰會更牛逼呢?
現在來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競合狀态,是對他們目前最佳的解釋。十年以後,誰能活着,誰就會更牛逼。
不過,源自網際網路的雲更強調公有雲對于企業級使用者領域的滲透,不斷蠶食瓜分曾經是企業級IT廠商的自留地。蠶食的同時,也不斷拉着一些傻傻的企業級IT廠商來墊背,此之謂生态合作。本質上,就是要在公有雲這張大網之下,網住更多的IT公司,然後讓這些公司都成為雲的配套廠商。
畢竟對于企業使用者來說,傳統的業務不可能幾年内全部丢掉,基于傳統架構之上的應用,依然需要以前那樣持續跑下去。
全新的轉型當然會帶來業務和應用的更新,公有雲自然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場。
就怕的是公有雲廠商對于企業級IT應用的把控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企業IT主導者。
到那個時候,任何一個企業級IT廠商都不得不成為雲的配套廠商。
與其在雲計算的洪流中淹沒自己,倒不如現在就多學會幾樣泳姿。
阿明預言:隻是依靠吃老本的企業級IT廠商,5年内将苟延殘喘,10年内将不複存在。
大家可以看到無數企業級IT廠商推出了自己的雲戰略,有的釋出了自己的公有雲,有的開始強力推多雲,有的早就聯合公有雲互通有無了,有的融入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擴張自己的未來話語權。
這一切來得如此之快,是我始料未及的。快也是好事兒,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傳統IT廠商學得更乖點兒。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大家都成了弄潮兒,至于那些在大潮中不斷掙紮、快要淹死的角色,他們的未來如何,我是看不清楚的了。
一旦公有雲廠商完全掌握了企業使用者行業的安全與規則,甚至影響改變行業生态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企業級IT廠商就真的可能無立錐之地了。
倘若加之“上無片雲遮身”,那就肯定死翹翹。
是以,現在的企業級IT廠商拼命也要拉着一片雲當作自己的“遮羞布”,或扯着幾片雲來裹着自己的身子,也就容易了解了。
也是以,之前公有雲廠商一緻喊話混合雲,而今沒想到,其聲勢卻被企業級IT廠商一緻呐喊助威的多雲所覆寫。對于公有雲、企業級IT廠商來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各位親可以想想看。
是以的是以,這個事情是這樣的,也必須是這樣的,未來的3-5年必将是一個多雲的世界。
那麼,5年後呢?會不會出現多雲轉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