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水浒會發現,好漢們常常說要“大碗喝酒”,似乎隻有大碗喝酒,才能表現他們的豪氣與不凡。比如,武松打虎之前,就在景陽岡連喝十五碗酒;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也是因為喝醉了酒;林沖上梁山之前,甚至還因為要酒喝,把柴進的莊客都打跑了;就是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也多虧了白勝的那一桶白酒。
與喝酒相比,喝茶就顯得文绉绉了。
不過,水浒中關于茶的情節也不少,比如史進和魯智深第一次見面,就是在茶館裡喝茶;何濤抓捕晁蓋之前,先與宋江在茶館裡見了面,自己還吃了個泡茶;西門慶和潘金蓮勾搭在一起,也是在王婆的茶館裡;宋江、柴進等人去東京,希望通過李師師完成招安之事,也曾去茶館裡喝茶。
有趣的是,水浒中,對于茶館裡的店小二,總是稱之為“茶博士”。明明就是店小二,為何稱為“茶博士”?“茶”與“博士”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呢?
首先,“博士”的起源及本意
要說“博士”,還得先說“士”。“士”本來是商周時期的貴族階層,後來,“士”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學子或者說文化人的統稱。而“博”有見多識廣、學富五車之意,是以“博士”最初的意思就是“博學之士”。
戰國時期,由于諸國紛争,大家都希望能招攬天下博學之士,為自己的國出謀劃策,以達到富國強兵、兼并群雄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是以宋、魯、魏等諸侯國紛紛設定“博士”一職。
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史記》
其實,戰國時期,最早的博士叫“祭酒博士”。因為能當選者,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祭祀時他們要先端起酒灑在地上,實行祭禮,是以名之為“祭酒博士”。
戰國時期,除了魯國博士公儀休,還有齊國博士淳于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淳于越在秦朝繼續做博士。對了,把博士正式定位官職的,正是在秦朝秦始皇時期。也即是說,在秦朝,“博士”是有官爵的,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
博士秦官,博者通博古今;士有辯于然否。——《漢官儀》
淳于越做博士時,還向秦始皇建議,恢複到以前的分封制。雖然秦始皇沒有采納,不過可以看出,秦朝的“博士”,的确是官職,擔任“博士”的人相當于皇帝的顧問,他們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議,也要準備回答皇帝的問題。簡言之,秦朝的“博士”,要做到“國有疑事,掌承問對”。顯然,“博士”沒那麼容易當,不是飽學之士根本做不來。
漢承秦制,是以博士也繼承下來了,不過與秦朝并不完全一樣。
其次,博士從“博學之士”到“精一之士”的轉變
其實,漢代的博士很複雜。比如,漢文帝時,“博士”可以與丞相、列侯等一起商量治理天下百姓之事;漢景帝時,“博士”曾被取消;漢武帝時,博士也負責舉孝廉之事;東漢的“博士”,既負責祭祀禮儀之事,也要負責尋訪民俗等。
不過,接下來主要是還是說說博士意思的轉變。
衆所周知,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漢武帝又聽從公孫弘的話,設定“五經博士”。經學,本來包括先秦各家的學說和要義,但由于漢武帝隻尊崇儒家,是以經學就成了隻解釋儒家典籍的學科。這裡所說的“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後人所謂的“四書五經”,其中“五經”就是這五部經書。其實本來有六部,不過《樂經》散佚了。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讀書人并不多,文化水準普遍不高,“五經博士”想研究透徹一本經書都不容易,又談何五經?是以漢武帝規定,取博士弟子五十人,讓他們跟從博士學習五經,凡精通一經以上者,可授予“博士”官職。
至此,“博士”從“博學之士”轉變出了另外一種意思,即“精一之士”,也就是精通一方面的人。這就說明,博士不一定要博學多才了,深耕某一領域或者精通一方面的人,也可以稱之為博士。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轉變,是對博士本意的貶低。但不管怎麼說,這種意思從此流傳下來了。
第三,“博士”的繼承與再次轉變和貶低
起初,如漢武帝所規定,精通一經及以上者,也可以做“博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博士”除了繼承兩漢時期的職責外,其所指之人,範圍也越來越大,即便不是做官之人,也可以稱之為“博士”。
西晉時,由于書法盛行,是以晉武帝司馬炎設定了“書法博士”;南北朝時又相繼出現了“律學博士”、“醫學博士”;隋朝時,還出現了“算學博士”。“博士”泛濫的同時,還可以反映出,“博士”越來越不博學了,隻要一方面精通,足以擔當博士。
王元景是爾博士,爾語皆元景所教。——《北史》
北齊的文宣帝曾要殺王昕,楊愔為其求情,文宣帝就說:王元景是你的老師,你這話都是王元景教你的。
其實,早在漢武帝時期,博士就有老師的意思,畢竟要教五十名學生五經,隻是到南北朝時,這種意思更明顯了。
另外,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意思是,有位博士在邺城買驢,結果寫了三頁紙的憑據,都沒提到一個“驢”字。顔之推說這個故事,本意是告誡人們,不要學那些蠢博士,隻顧賣弄學問,結果不得要領,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但從那時起,博士隐隐然成了貶義詞,似乎是“迂腐之人”“酸秀才”一般。
于是乎,博士從突然就“掉價”了,不再是一種榮譽之稱,反而成了一種諷刺。
最後,唐宋時期的“博士”們
由于博士有“師父”和“精一之士”的意思,是以,隻要有一門手藝,或者是個老師父,都可以稱之為“博士”。
和泥的可以稱為“泥博士”;打鐵的可以稱為“鐵博士”;伐木的叫“木博士”。總之,進階點的匠人、藝人,或者老師父開班收徒,那都可以稱為“博士”。這種情況下,“博士”其實完全成了“老師”“師父”“藝人”的代名詞。
當然,作為官職的博士也很多,比如獸醫博士,太醫院有太醫博士,其下還有“針博士”“按摩博士”等。
特别要說明的是,唐代流行喝茶,中國第一本關于茶知識的《茶經》正是唐代陸羽所寫。水浒中,至少出現15次的“茶博士”,正是出現在唐代。
禦史大夫李秀卿宣慰江南,陸羽來見,野衣服,随茶具而入,手自烹茶,口通茶名。茶罷,李公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煮茶博士。——《封氏聞見記》
從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可以發現,當時已經出現了“茶博士”。當時富人還會把專門給人烹茶沏茶的人,稱為“茶博士”。
富家宴會,猶有專供茶事之人,謂之茶博士。——唐代《西湖志馀》?
也即是說,從唐朝開始,負責茶事的人就統稱為“茶博士”了。茶館中,店小二也要為客人端茶倒茶,是以也叫“茶博士”了。對了,與之一起的流傳開的,還有“酒博士”等。
參考資料:《水浒傳》《中國古代博士考略》《宋代以前博士流變考釋》《封氏聞見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