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密比亞駐華大使伊萊亞·喬治·凱亞莫。(攝/海外網 付勇超)
“每次回國,不僅帶回華為手機這樣的産品,我更希望可以把中國經驗帶回去。”近日,那密比亞駐華大使伊萊亞·喬治·凱亞莫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時,表達了對中國發展、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的高度認可。
40年前,凱亞莫就開始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加深對中國曆史、中國制度、中國改革開放的了解。就任駐華大使3年來,凱亞莫通過親身體會,更加了解了中國如何取得“滿街自行車變遍地小汽車”的經濟社會巨變。凱亞莫表示,希望非洲也能夠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
中國是那密比亞永遠的朋友
位于非洲西南部的那密比亞,猶如卡拉哈裡沙漠和南大西洋之間的一枚楔子,“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獨特風貌聞名于世。凱亞莫驕傲地說,那密比亞不僅有美麗的藍天、星空和紅沙漠,有穩定的政治環境、活躍的經濟發展、順暢的網絡設施,更有對中國人十分友善的人民。
這個獨立于1990年的年輕國家,和中國淵源深厚。“中國是那密比亞的朋友,是永遠的朋友。”在整個采訪中,凱亞莫反複提及那密比亞人對中國的強烈好感。
對那密比亞人來說,中國是那密比亞開國總統努喬馬留學的熱土,是在那密比亞獨立鬥争中給予支援的患難之交,是為那密比亞發展提供教育訓練、資源、食物等方方面面援助的朋友。凱亞莫動情地說,中國在那密比亞獨立後的第二天就與那密比亞建立了外交關系,“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的真誠與善意”。
那密比亞駐華大使伊萊亞·喬治·凱亞莫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攝/海外網 付勇超)
搭乘中國發展“快車”
中納之間的傳統友誼,在歲月的錘煉中日益醇厚。中國不僅實作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也真誠歡迎世界各國、尤其是包括那密比亞在内的廣大開發中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
凱亞莫非常高興談到,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向那密比亞産品張開了懷抱,那密比亞成為第一個獲準對華出口牛肉的非洲國家。不久前,凱亞莫親臨現場參加了在河北石家莊舉行的那密比亞首批輸華牛肉開箱儀式。說起那密比亞牛肉在中國市場的銷路,凱亞莫滿臉喜氣,“中國消費者喜歡那密比亞牛肉,銷量非常不錯。”
近段時間中納合作的好消息不斷,中企承建的那密比亞沃爾維斯灣港新集裝箱碼頭竣工也是一件大喜事。在那密比亞打造南部非洲物流樞紐的國家發展計劃中,沃爾維斯灣港的建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新集裝箱碼頭的竣工大大提升了西非南非的聯通性,也增強了周邊非洲内陸國家與世界的聯系。”凱亞莫表示,從此中國商品可從坦尚尼亞由鐵路運至那密比亞,再運輸到辛巴維(威)、波紮那、尚比亞和馬拉威等其他國家,這不僅有利于那密比亞與中國的高效合作,也會大大促進西非與南部非洲國家的進出口發展。
把中國經驗帶回國
到中國這個對那密比亞有特殊意義的國家擔任大使,凱亞莫備感自豪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3年來,凱亞莫努力去了解中國社會和人民,試圖從更深層面了解“為什麼中國制度會成功”“改革開放是如何促進中國發展的”。
談起對中國成功秘訣的了解,凱亞莫滔滔不絕:中國有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中國共産黨有正确的上司方式。他極為贊賞中國共産黨“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上司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澤東曾把人民群衆比作‘水',把共産黨比作‘魚',可以說中國共産黨與人民群衆之間真正形成了緊密的‘魚水關系'”。
凱亞莫認為,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上司下,中國跨過了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産黨過去上司紅軍走過了兩萬五千裡長征,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現在中國共産黨正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長征”。
凱亞莫不僅個人對中國道路十分認同和贊賞,更希望把他的這份觀察和體會帶回那密比亞。凱亞莫說,他每次帶回國的禮物不僅是像華為手機這樣的電子産品,更重要的是介紹中國發展的書籍。中國是如何擺脫貧困的、是如何治理腐敗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的、中國人民是如何樹立愛國信念的,中國的這些經驗對那密比亞非常有參考借鑒意義。“我的朋友們很喜歡我帶回去的書,因為他們從中受益匪淺。”凱亞莫說。
目前,越來越多那密比亞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教育、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知識。凱亞莫說,歡迎更多中國朋友前往那密比亞觀光旅遊,也希望越來越多那密比亞人能到中國來親身感覺中國的社會與文化。
(文/人民日報海外網 毛莉 王法治 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趙苑)
本文系人民日報海外網“我在中國當大使”欄目出品,特别鳴謝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