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求錢籌軍饷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想當年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崇祯皇帝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看看内庫,還有點保命的銀子,看看國庫,老鼠都沒一個可以充饑,看看城牆守軍,破衣爛衫,都快趕上乞丐啦。
無奈,悲哀,于是就将主意打到殿下大臣還有皇親國戚身上,一通朝會下來,求爹爹告奶奶,所有大臣屁都不放一個,無數哀求下,崇祯成了中國曆史上做乞丐做的最像的皇帝。

(活成乞丐的崇祯皇帝)
我們看看捐款的悲傷故事。
當時文官代表:大明内閣首輔魏藻德老先生僅僅捐款500兩,也許他知道這家公司快破産啦,一切投資都是沒有回報的,準備換下家。
當時太監首富,太監算是有錢人吧,也隻捐了一萬兩。不過比文官那是好多了。
看内外朝大臣都不給力,崇祯也抓狂,于是就像親戚伸手,在怎麼說是親戚啊。
首先他就找到自己老嶽父,希望他帶頭做個榜樣,怎麼着也要捐個10萬兩出來,可是這奇葩嶽父,那是表演藝術家啊,又哭又鬧又大喊沒錢,最後也隻捐1萬兩。
(文官宦官都說沒錢)
其他親戚一看,這不是好事情,于是八仙過海,各展手段,有的賣房子在房上貼“此房急售”有的賣棺材在棺材上貼“賣棺救國”一時真醜态百出。
唯一讓崇祯欣慰的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他熱淚橫流來到戶部,捐出自己一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祯帝那個感動啊,就差沒抱頭痛哭啦、于是二話不說,随手賞賜一個錦衣衛千戶官職。
話說這官沒當幾天,北京城就破啦,這老頭也硬氣,守着這千戶官職自殺,算是為國盡忠吧,其他人那就别提啦,當時崇祯乞讨時候,那是一個子都不給,最後李自成一來,排着隊投降,一頓鞭子,多輪酷刑。
同樣這群人,一下巴拉巴拉就弄出來7000萬兩白銀。
哎,當年崇祯皇帝乞讨目标真不多,才100萬白銀而已,這7000萬都夠解70次危機啦,愣是沒人給。最後還人财二空,真活該,這些人都該死。。。
(免賦的李自成看着京城的肥羊)
以上扯一段隻是告訴大家故事背景,那就是明朝窮,窮的開不了鍋,最後窮死。
那麼為何不像現在中國一樣咧,沒錢還不簡單,印刷機一上,貨币開閘放水,印個萬兒八千億的,不就解決問題啦嗎?
好吧,這确實是個好辦法,當然是僅限于現在的情況,但是在當時,那是天方夜譚,為何如此其實也要怪怪崇祯的祖先,也就是明朝開山老爹朱八八同志(朱元璋)
先明确一點,沒有紙币,是沒有國家債券這一說法的
那麼明朝有紙币嗎?其實還是有的而且不僅明朝有,中國使用紙币的曆史可謂非常悠久,最早的紙币首創于唐朝,為的是和西域通商友善,想想也是,西域那麼遠,都是騎駱駝做生意,銅币金币那麼重,用起來太不友善。于是唐朝紙币“飛錢”應運而生。
(中國紙币由來已久)
自從唐代之後的宋元明清全部都有樣學樣也開始紙币流通和發行。
特别是在宋代,紙币發展到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當時的宋代非常缺少銅礦,國家沒有鑄币可用的銅,可是經濟貿易發展又非常發達,是曆史之最,沒有錢經濟不能流通,商業無法發展,于是就大力發展紙币“交子”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僅用于商業領域還曾經在對遼國和金國的經濟戰争中大放異彩(這是比較冷門曆史知識有機會再說)
那麼元明二朝也是有紙币的。不過相對于元朝來說,明朝的紙币使用壽命,可謂非常短暫,
最早明朝紙币是洪武朝發行,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在謹慎參考前代紙币經驗教訓基礎上,于洪武七年發行紙币,正式印造大明寶鈔,可是再多的經驗教訓吸取也不能挽回明朝紙币的命運,大明寶鈔僅僅流通60多年就被廢止。
當時朱元璋鑄造的銅錢,名為洪武通寶,分一錢(十文)、二錢、三錢、五錢、一兩(十錢即一百文)等五種。之後又發行紙币,名大明寶鈔,分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六種
他還特别規定兌換比列:寶鈔一貫等于一兩白銀,一千文銅錢,寶鈔四貫等于黃金一兩。
(崇祯時候都沒紙币了)
按照這個兌換标準,民間可拿金銀去跟政府換取寶鈔,但政府不用金銀跟人民兌換寶鈔。市場交易隻能使用寶鈔與銅錢,不準使用金銀。
明洪武二十二年四月,朱元璋又下令印造小面額寶鈔,從十文到五十文都有,目的是要補充銅錢不足。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他更下令直接禁用銅錢,強制民間銅錢必須在半個月内上繳官府換取紙币小鈔,流通貨币完全紙币化。
可是這個指令維持不久,也根本無法貫徹,民間還是紙币,銅錢混用,直到正統年間大明寶鈔退出通貨市場為止。
那麼為何明朝紙币會徹底被市場放棄,讓我們回歸到最樸素的貨币學說,也就是經濟學家DavidHume提出的簡單等式:MV=PT
M(Money)代表發行貨币數目,就是寶鈔發行量,V(Velocity)代表貨币流通速度,也是寶鈔流通速度,P(Price)代表明朝各時段物價,T(Transaction)代表明朝商品交易總量。
根據上面等式,如V與T不變,M增加時,P就會增加。
抱定M和P機械式關系,忽略其它因素,這是違反資料公式規律的
但是明朝官僚們對待紙币的态度就是如此,他們穩定鈔值減少M,增加寶鈔發行數,明朝政府做法深得通貨膨脹精髓,一方面減少印刷數,投放量,一方面又擴大寶鈔兌換比,緊縮寶鈔發行量。最後就得出詭異的結果,那就是政府雖然努力控制和減少寶鈔發行量,寶鈔還是繼續貶值并且無法挽回的貶值,結果造成物價的上漲與鈔價的下跌。
(明朝經濟的悖論)
面對寶鈔不斷貶值,從洪武到正統年間,政府都在努力節制寶鈔發行,擴大寶鈔稅收,以減少流通量,提升鈔價。
可是任何手段都完全無法扭轉,紙鈔越來越少,還越來越貶值的奇怪規律。
于是明朝政府經過一系列思想鬥争以及聽取民間各種呼聲後,在正統年間宣布放棄紙币流通,全國恢複銅币流通,也就是恢複金屬貨币的唯一貨币政策。
時間又過百十來年,到崇祯年間,人們早就忘記還有紙币這個東東。
(誰也不傻,隻不過都不顧國家而已)
你說讓崇祯用紙币發行國家貨币債券,那群連捐款都舍不得的人,你讓他們拎一堆廢紙回家這不是開玩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