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二十八天:四十一軍對越作戰高平戰役紀實》是原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紀委書記宋子佩老首長的回憶錄。是一部記載41軍參加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征戰曆程的全景式作品,全書約26萬字
作者時任41軍政治部副主任,戰役發起之後,率領軍工作組跟随執行主要方向戰役穿插任務的121師361團向敵縱深穿插,轉戰28天,是東西兩線參戰部隊中唯一随第一梯隊團戰鬥的正師職幹部。

戰鬥中,宋副主任和基層官兵一起出生入死,備嘗艱辛,曆盡磨難。戰後,他以對部隊建設高度負責的态度,懷着對參戰官兵的無限崇敬,決心把這一段血火交織的曆史記載下來。
他從自己的參戰經曆出發,結合部隊的戰評總結,采訪了近百名軍、師、團上司和基層指戰員,查閱了數百萬字的戰鬥文書和戰例選編。在艱苦細緻的工作基礎上,憑借着堅強的毅力,以唯物主義精神為指導,耗費數年心血,寫成此書,真實地把41軍的征戰曆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告誡後人要永遠銘記這段曆史,永遠不要忘記“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這部書最大的特點是:在總結勝利的經驗的同時,高度重視忽視失利的教訓。客觀上特殊的地形、特殊的敵人,主觀上錯誤的判斷、錯誤的決心,使得部隊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吃了不小的虧。
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這對曆史是最大的尊重,這對部隊建設是有益的促進,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者在臨終前交待:“在适當的時候發表,也算是我交給組織的一份作業。”
正因為求真求實,深刻反思,使得該書受到了參戰老兵和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引起了強烈反響,是一份我們了解那段曆史的寶貴資料。
有讀者通過私信向我提問,說自己看了《生死28天》,裡面提到該部犧牲幾千人,不知道具體資料是多少?
經查閱,該書的确在第274頁有着這樣的記載,原文如下:
“更令人傷心的是,那幾千名烈士,屍骨未寒,沒有歸宿,骨灰被鎖在房子裡或放在牆根角落裡。”
在我們漢語當中,幾是表示不确定的數字,但凡大于一而小于十都可以用幾來表達。那麼宋子佩老首長在書中所說的這幾千名,到底是多少名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以史料為依據,進行分析考證。
史料一:陸軍第41軍後勤部在戰後編寫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軍後方組織指揮點滴體會》。這份經驗材料在正文第二段中有如下記載:
我傷亡(不含加強部、分隊)4565人,其中亡1295人。
史料二:總後勤部司令部編寫的後勤戰例《陸軍第41軍高平以西地區進攻戰鬥後勤保障(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這份戰例在附表2中,對史料一記載的亡1295人進行了按機關的分類詳細統計:
121師亡411人,122師亡490人,123師亡325人,軍直亡69人,合計1295人。
史料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編寫的《作戰部隊減員人數》。這份按部别的詳細統計表是《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衛生工作統計資料》的一部分,在該書的第17頁。根據這份統計表記載:41軍犧牲1316人。
我們通過查閱上述史料記載可以知道,41軍的犧牲人數存在兩個資料:1295人和1316人。考慮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衛生工作統計資料》是在1980年組織力量編寫的,那個時候距離作戰結束已經較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地詳細調查與資料核實,是以,41軍在對越作戰中的犧牲人數應該取衛生工作統計資料的記載:1316人。
除此之外,41軍在28天的戰鬥中還有275名失蹤人員。關于這一部分人員的問題,總政治部、民政部曾于1979年7月2日專門下發了《關于處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失蹤軍人的家屬待遇問題的通知》。
通知中做出明确規定:鑒于作戰時間結束已久,中越雙方遣俘工作已結束,至今沒有獲得其确切消息的失蹤軍人,均暫按犧牲軍人處理,并按現行标準發給其家屬一次撫恤金。
是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41軍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中犧牲的人數是1591人。
41軍全體指戰員在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作戰中艱苦奮戰28天,譜寫了塔山勁旅光輝戰史的新的篇章,共殲敵7032名,其中斃敵5581人,傷敵1118人,俘敵333人,這個戰績在參戰的九個陸軍軍中名列第三。戰後,中央軍委授予該部5個機關和12名個人榮譽稱号。時任軍長張序登,政委劉占榮。
曆史不是不可知的東西,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考證,我們是可以獲悉曆史真相的,或者說是可以盡量接近曆史真相的。至于那些一天到晚隻知道張着嘴巴瞎掰這不可信,那不可信的家夥,不過是不看書不學習,沒文化沒知識,也不講邏輯不懂科學的無腦噴子罷了。此類噴子的口頭禅是:某某部隊打光了,某某部隊就沒剩幾個人,某某部隊的軍旗都被繳了……你跟解放軍是有多大仇啊?
這一類人的典型特征是不明就裡還自以為是,知識貧乏還大言不慚,就像平時我們所說的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一開口就說什麼史料不可信,曆史不可知,你才看過幾本書?寫過幾篇文章?有多少知識儲備?你也配說這樣的話?
銘記曆史,不忘過去,是對烈士最好的紀念。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作者為曆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争史。
微信公衆号: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