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一炮而紅,從此以後,“明堡宗”這個光榮稱号,朱祁鎮就再也甩不開了!

這哥們究竟有多荒唐呢?我感覺用“荒唐”來形容他,那都是高估了“荒唐”這個詞的力度。因為朱祁鎮一不小心,差點兒就把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給搞沒了。

我們先看看朱祁鎮登基前的明朝曆史背景:

第一波盛世: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江山,開創了洪武盛世。至少讓老百姓們遠離戰亂,吃飽了飯。

第二波盛世: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以後,開創了永樂盛世。老百姓們不僅吃得飽,也開始嘗試着吃不同的花樣了。

第三波盛世: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他們合夥開創了仁宣之治。這是明朝有名的盛世,這期間老百姓們豐衣足食,日子别提多紅火了。

要這麼發展下去,生活在明朝,簡直就跟生活在天堂一樣,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了。可就在這個時候,老天爺給大明王朝送來了朱祁鎮這麼個奇葩,直接斷送了前三波盛世積攢下來的所有成績。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一、那麼朱祁鎮究竟幹了什麼荒唐事呢?簡單介紹一下。

1435年,朱祁鎮9歲登基,前11年,朱祁鎮基本就是個傀儡,因為有太皇太後張氏,以及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共同輔政。這11年延續了仁宣之治,大明朝還是蒸蒸日上的。

可伴随着1440年楊榮去世、1443年太皇太後張氏去世、1444年楊士奇去世、1446年楊溥去世,再也沒人可以限制朱祁鎮了!

于是乎,朱祁鎮開啟了各種放飛自我的生活,尤其偏愛自己身邊的小太監王振。王振是個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人,當時瓦剌大軍常常南下騷擾,是以王振不斷慫恿朱祁鎮禦駕親征。

打仗是過家家嗎?朱祁鎮這麼一個少年天子,從來沒上過戰場,如今禦駕親征能有什麼好果子吃?可在王振的鼓勵下,朱祁鎮甚至覺得自己如同“宇宙大将軍”一般,那是從天而降的戰神!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是以一場不可避免的北伐就這麼開始了,朱祁鎮倉促間湊了20萬大軍北上。結果到了大同附近,朱祁鎮就後悔了,為啥?因為他發現前線和過家家壓根就不一樣,到處屍橫遍野,看了就反胃,還不如在家鬥蛐蛐開心。

可騎虎難下啊,總不能剛出來就要回去吧?這個時候馬屁精王振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眼珠子一轉,便給朱祁鎮出了個主意:要不要去蔚州轉轉?然後再從蔚州直接回去。

王振提出去蔚州,其實充滿了私心,因為蔚州是王振的家鄉,他帶着大部隊回家鄉一趟,豈不就是衣錦還鄉嘛!真不知道一個太監,有什麼可臭顯擺的。

可就在大軍開拔前往蔚州的時候,王振又擔心這20萬人會踩踏家鄉的莊稼,算他有點兒良心,王振又建議朱祁鎮按照原路線後撤。

這麼一搞,明軍就跟沒頭蒼蠅一樣,不知道去路了。當明軍走到土木堡的時候,瓦剌大軍終于沖了過來。由于明軍沒有防備,基本被瓦剌大軍全部殲滅。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邝埜等牛逼的重臣全部遇難。

王振自然也被宰了,不過最可怕的是,明英宗朱祁鎮,居然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給抓了!好家夥,千古奇聞,皇帝禦駕親征,結果被人家活捉,你說說朱祁鎮還能幹點兒人事不?

瓦剌首領也先,笑呵呵地抓住朱祁鎮就送到了前線威脅明朝,他想逼迫明朝讓出京城,退到南方去。要是明朝真的答應了,那大明朝剛開國沒多久,就要面臨亡國的厄運了。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二、于謙力排衆議保住大明江山,他是怎麼做到的?

這事兒傳到了京城,你說大臣們慌不慌?孫太後(朱祁鎮的生母)慌不慌?老百姓們又慌不慌?基本上已經亂成一團了。

孫太後一直在哭,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有人要求堅守,有人則要求南遷。老百姓們紛紛準備好幹糧,随時準備跑路。

就在這個檔口,一個叫于謙的男人站了出來,他表示:誰敢再提南遷,就殺誰的頭!

霎時間場上鴉雀無聲,大家都準備聽從于謙的安排。那麼于謙是什麼人?他為何能這麼理直氣壯地說話呢?

原來于謙是當時的兵部侍郎,由于兵部尚書邝埜在土木堡之戰中被亂軍所殺,是以當時大明朝兵部的事務,就都交給了于謙來打理。

在于謙的安排下,孫太後支援郕王朱祁钰繼位稱帝,以此穩住大局。此外,于謙又通知各地邊将不得和瓦剌私下接觸,盡快帶兵前來勤王。瞬間就解決了這場差點兒滅亡大明王朝的災禍。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三、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憑什麼能調動天下兵馬勤王?

按道理來說,朝廷的軍隊打光了,皇帝又被人家給抓了,也就預示着這個王朝就要完犢子了。那麼天下領兵在外的将領,為何還要聽命于朝廷,前來勤王呢?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于謙是兵部侍郎,常常釋出帶有他簽名的檔案給地方部隊。

明朝文官管轄武将,這是常有的事情。朝廷的兵部,本就管轄着天下兵馬。過去有兵部尚書邝埜在,那大家自然都是通過邝埜的簽字檔案辦事。

有時候邝埜有事兒,不少檔案就是于謙這個兵部侍郎來簽署的。久而久之,天下将領,對于謙簽字蓋章的檔案,十分認可。等到于謙調兵勤王的時候,他們自然願意前來,這不就跟過去一樣嘛!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第二,槍打出頭鳥,誰也不敢第一個冒頭。

肯定有部分将領,看出了亂世的端倪,打算自立為王,不來勤王。可他們敢第一個這麼幹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肯定是你看我,我看你,槍打出頭鳥,萬一其他人都很忠心,就你一個傻子要揭竿而起,其他人不分分鐘把你給滅了?

就算你當時能占山為王,難道就不怕明朝緩過勁兒來收拾你?是以說啊,占山為王的風險實在是太高了,一般将領不敢輕易嘗試,還是乖乖聽話比較保險,還能得一個忠君愛國的好名聲。

第三,土木堡之戰中損失的不是明朝主力。

此前也介紹了,朱祁鎮打算禦駕親征,可明朝的主力軍當時基本都不在朝中。滿打滿算,京城也隻能調動5萬大軍而已。

這個時候朱祁鎮開始臨時招募士兵,也就是說帶去北伐的20萬大軍裡,至少有15萬是臨時拼湊而來,壓根就沒有戰鬥力。

明朝真正有戰鬥力的主力部隊,在得知朱祁鎮被抓以後,自然要回來勤王,那可是朝廷的嫡系部隊。有這支軍隊撐場面,天下其他的勤王軍自然也不敢怠慢明朝了。

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軍主力,于謙為何還能調動天下勤王軍?

總結:朱祁鎮瞬間成了棄嬰。

這時候的朱祁鎮就比較慘了,明朝不要他了,瓦剌也嫌棄他隻吃飯不幹活,一時間朱祁鎮沒地方去了。

後來也先想了個絕招,1年過後,他居然把朱祁鎮給送回去了!好家夥,這不是讓人家哥倆内鬥嘛!果不其然,朱祁钰将朱祁鎮幽禁在南宮長達7年時間,朱祁鎮好不凄涼。

7年後,朱祁钰病重且無子,那幫見風使舵的家夥,立刻又把朱祁鎮弄出來複位。此後的朱祁鎮長期縱容這幫有擁立之功的大臣,搞得朝廷烏煙瘴氣。大明的盛世也就一去不複返了。

參考資料:《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