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泸定橋上13根鐵索有40噸重,300年後又重修,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泸定橋很多人心中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們從國小習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句更是深入人心,當年紅軍飛奪泸定橋時候的英勇無畏的形象更是讓人不由的感佩,泸定橋所在的大渡河,其實是屬于長江支流岷江最大的支流,由于水流湍急,也成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地方,對于我們現在來說,度過這條河流自然不是問題,但是當年紅軍度過的時候,其難度可以說是超過了想象。

泸定橋上13根鐵索有40噸重,300年後又重修,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不過要說起來,在大渡河上修建這樣一座鐵索橋更加的不友善,要知道泸定橋也是擁有300多年的曆史了,康熙年間(公元1706年),當年的大渡河上兩岸的群衆來往更加的不便,尤其是兩岸運送貨物的話,要麼坐船,要麼用索道劃過去,當然這樣做的的風險也很大,畢竟人們一個不慎就要掉入水中。

泸定橋上13根鐵索有40噸重,300年後又重修,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這件事情被康熙得知以後,決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橋,從1705年9月下令,知道第二年的4月才建成,,當時負責監造這座橋的四川總督嶽升龍。更是下了死指令,要求工匠在鑄造好的鐵索上镌刻自己的名字,一旦哪一根出現纰漏,都要接受處分,整座橋的分量重達40噸,光是構成整體橋面的鐵索就重達21噸,還要架設在兩岸,難度會更大。

泸定橋上13根鐵索有40噸重,300年後又重修,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尤其是鐵索如何運送到對岸固定,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開始人們打算用羊皮筏子送到對岸去,但發現不行以後,又采用了索度的方式,在成功将兩邊的鐵索固定以後,在利用現有的石料固定鐵索,用生鐵澆築地樁。這座橋後來曆經了時間的考驗,風雨不侵,知道1935年紅軍飛奪泸定橋才徹底讓其名揚天下,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泸定橋本身也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損毀,是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為了讓這一座曆史名橋重新煥發光彩,是以下令修複,但是修複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泸定橋上13根鐵索有40噸重,300年後又重修,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首先是在鍛造鐵鍊的技術上面,由于采用了低碳圓鋼制作鐵鍊,代替原來手工鍛打的毛鐵,用鼓風機代替傳統手拉風箱等,是以理論上講應該不當年更加堅固,但是事實上就在第二年,泸定橋修複的鐵鍊就斷了一根,要知道一根鐵鍊的分量就重達1.6噸,在修複過程中,要将鐵鍊從河水中拉出來,還要重新續接起來。

泸定橋上13根鐵索有40噸重,300年後又重修,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在随後的五年時間裡面,泸定橋上的鐵鍊先後有斷了幾次,雖然沒有人員重大傷亡,但是在修複的過程中,其難度也是大大出乎了預料之外,而這座泸定橋在之前300年的時間裡面,居然沒有出現過一次意外,也不由的為當年工匠鍛造技術而感到敬佩,直到今天,鐵索上的名字依然還在,他們不但成為時代的見證者,也成為了曆史的見證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