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一種語言存在的曆史太久,那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它的讀音總是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如果把處于這些不同曆史時期的語言人集中在一起,他們互相之間可能聽不懂對方說的是什麼。

前不久,有科學雜志指出,其實早在九千年以前,包括日、韓、土耳其在内的泛亞地區的人們,使用的都是一種中國東北部的語言。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九千年前,有可能中、日、韓、土耳其等國家的人,說着同樣的話。但是至少發展到近二、三千年前,或者更早一些的時候,大家就已經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了。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是以,一、兩千年前的古代漢語字詞的讀音,與如今大相徑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這種類似的事情,已經出現了很多了。

前一段時間,網友們正在熱議,唐詩中個别字詞的發音,被教育部門給“統一”了。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如今要讀“qí”;“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如今要讀“xié”。

現在又有一些專家學者搬出了一個計量機關,也就是“一石”中的“石”字,告訴大家這玩意兒現在是讀“dàn”,可是它在二千多年以前“shí”。

教育部門要“統一”唐詩裡個别字詞的發音,這是讓古漢語的發音,來将就現代人。專家要“糾正”這個“石”字的發音,卻是想讓現代人去将就古代字典。

幸好,這一回隻是有個别專家學者站出來說事,教育部門并沒有對此發言。那麼,作為計量機關的“石”,到底該讀哪個音呢?

一、“石”字讀哪個發音,究竟是誰說了算?

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講壇》節目中,提到呂不韋門客食祿600石的時候,就是把石字讀成了“shí”。後來,又有一名北大教授在講《司馬光》的時候,也把這個字讀成“shí”。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可見,“石”字在做計量機關的時候是要讀“shí”音的。這個問題,在一些專家學者裡面,已經開始出現了“人傳人的現象”。

據說王立群曾在節目裡面辯稱,“石”作為計量機關不讀“dàn”,要讀“shí”。這個問題是他曾經請教過很多專家才确定的,讀成“擔”才是錯誤的。

那麼,這個計量機關“石”按如今的規定,“正确”的讀法究竟是怎樣的呢?“石”,是在秦朝時期官方确立的一個計量機關,在古書上寫作“禾石”。

成書于東漢的《說文解字》裡面說:“禾石,百二十斤也……從禾,石聲。”可見,它最早的發音,肯定是發“shí”音。

直至清朝的《康熙字典》問世,這個“石”在做計量機關時的讀音仍為“shí”。但是“石”作計量機關時,在民間長時間被讀作“dàn”音。這個時間有多長呢?據說可以追溯到唐朝。

我們都知道,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同樣一個漢字,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往往會有不同的讀音。漢字發音的改變,往往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結果。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讀什麼音,實際上是取決于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把它讀成什麼。“石”讀成“dàn”就是民間約定俗成的。如今,這個讀音已經被正式收錄入了《新華字典》。

這就說明,中國的教育部門也是認可的,并且還以此為标準來進行了教育推廣。是以,不能說把計量機關的“石”讀成“dàn”就是錯誤的。

這就好比中國的一些地名用字,如安徽的“六安”,在這裡“六”字讀“lù”音,你就不能因為古代字典上的“六”隻有“liù”一個讀音,就說人家讀錯了 。

同理,如浙江“台州”的“台”字,在這裡讀“tāi ”,如果你硬是要說古書上面沒有這個發音,非給人家讀成“tái”音,那在當地人聽來,豈不是成了“擡杠”了?

從前沒有規範字典的時候,自然是大家想怎麼讀就怎麼讀。現在國家已經出版了統一規範的字典,而且上面的讀音也是十分明确的。

結果,一些人卻非要去考證出一個二千多年前的“古音”,完了還說讀成“dàn”是錯的,這不是沒事找事,成心鬧别扭嗎?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這些人也就是看着“石”這個計量機關,現在早就已經不用了,否則像前面提到那些地名用定的發音一樣,人家還在使用,看看誰會聽這些“專家學者”胡說。

明明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非得去翻出二千多年前的古漢語發音,然後還想來讓普羅大衆都認可他們的觀點,是幾個意思呢?

二、考據過了頭,就有點造作了

最近十幾年,國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因為文化自信的提升,現在莫名其妙就冒出來很多“考據癖”。

這些“考據癖”,往往不去考據一些實在有用的東西,經常去考據一些古代的“旁枝末節”,不太緊要的玩意兒。

比如我們現在看電視劇,在一些以漢朝背景的古裝劇裡面,下級答上級的話的時候,他不再說“是”了,他非要說“諾”。

好像非得這樣,才顯得這個編劇導演有文化一樣。其實講完了“諾”,劇裡的台詞照樣不文不白,觀衆依然不知所雲。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再比如此前很火的那個大劇《大秦賦》,裡面的人在高興的時候,他都已經不叫“好”了,他開始叫“彩”,因為“喝彩”嘛!

劇中的大王帶頭叫一聲“彩”,底下的群臣跟着起哄“彩彩彩”。可是他們喝完了“彩”,觀衆依舊不買賬,覺得那劇情,那台詞,全都是胡扯。

但是一些專家學者,總是在這些古代的雞零狗碎上下功夫,偏不把學問用到要緊的地方。所謂“學以緻用”,研究學問還是要研究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比較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種關于漢語語言學的專業性很強的東西,你要是自己研究出了一個結果,自己寫篇學術論文,然後找專業領域的人去探讨不就好了嘛。

可是這些人偏不這樣幹,他們偏要搬出一些老古董,好給觀衆們“說點兒你們不知道的”,秀一把自己在知識上的優越感,哪管它實用不實用。

你要是對這些專家學者說:現在《新華字典》已經說了,“石”作為計量機關,古代的書上是讀“shí”,可是民間一直都讀“dàn”,現在讀“dàn”也不能算錯啊。

作為計量機關,“一石”的“石”字,究竟念“dàn”還是“shí”?

估計他們的頭,會搖得跟撥浪鼓似的,他們會告訴你那字典是錯誤的,字典不都是我們專家編的嗎,回頭我們再給相關部門打個報告,讓相關部門把“石”字的讀音也給“統一”了!

結語

建議非語言學專業的朋友,不要被電視上的明星“專家”耍了。特别是有一些專家,明明是學曆史的,跨專業解讀唐詩就算了,現在還跨專業給國人普及古漢字發音了,簡直莫名其妙。

漢語是活的語言,它的讀音是一直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某些所謂的專家,在計量機關“石”字的發音問題上,搞無謂的語音“複古”,完全就是“大開曆史倒車”。

如果此例一開,那麼後面要改語音的字恐怕更多,豈不亂成一團?個人認為,非研究漢字語音的專家,平時使用這個字,讀音隻應當以《新華字典》為準。

至少在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沒有把字典上“石”字的讀音“統一”前,盡管個别“專家”學者内部已出現了“人傳人的現象”,當我們看到“石”作計量機關時,依然要讀“dàn”,堅決不讀“sh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