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過五十,懂得“斷交”的人,多半有以下幾種心态

01

漫畫家朱德庸說:“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後半生找出口。”

人生最好的狀态,大概是“深入簡出”。上半生拼命擠進社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後半生簡簡單單地退出社會大舞台,回歸到簡約的生活裡。

當你過了五十歲之後,如果有了主動與人“斷交”的想法,那麼恭喜你,擁有了以下四種很現實的心态,人生從此活得豐富而安靜。

人過五十,懂得“斷交”的人,多半有以下幾種心态

02

第一,讨厭“勢利眼”的心态。“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古訓,親自體驗過了。

有這樣一句話:“世上隻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

當你很窮的時候,親戚朋友都會覺得你“生病了”,不能靠近,否則就會被拖累。

電視劇《窮孩子富孩子》第六集裡,章同林犯病了,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女兒雨燕不得不辍學,然後到處找人借錢,走遍了親戚朋友,隻是借來10元錢。

兒子雨豪擔心父親營養不好,去了幾乎冰凍的魚塘摸魚。他咬牙摸出十幾條魚,一直堅持着,差點凍僵在魚坑裡。雨燕看着弟弟,心痛到流淚,姐弟倆相擁痛哭。

最可惡的是,雨燕去鎮上賣魚的時候,遇到地痞杜六,提出讓雨燕陪同吃飯的無理要求。

人窮了,誰都可以欺負你;等你翻身了,誰都會主動巴結你。

被人瞧不起,其實是承受了缺錢和缺溫暖的雙重折磨,隻要是有骨氣的人,都會對“勢利眼”有恨意。在自己翻身之後,慢慢疏離他,哪怕是有血脈關系的至親,也一樣。

03

第二,接受“人脈無用”的心态。“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靠自己,最靠譜。

一個人真正變強,是從獨來獨往開始的。

人到五十,就會明白“人脈無用”。和你走得很近的人,多半是貪圖利益,而不是和你互相取暖,一起熬過人生的低谷。

唯有知己,才能做到互幫互助,兩肋插刀。可惜,天下人頭湧動,知己一個難求。

老同學不是人脈。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有說有笑,把同窗的故事,講得很生動。一些混得很好的同學,占據了主要位置,被大家吹捧。那些落魄的同學,慢慢被冷落了。

如果你遇到了麻煩,去找老同學,才知道“被人推诿”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同學混得好,是用來炫耀的,不是為了幫助誰。

同僚不是人脈。每天都和同僚在一起,工作中的難題,大家一起解決。機關也常常有應酬,同僚互相吹捧,還喝酒聊天。

背地裡,同僚又是勾心鬥角的樣子,特别是升職加薪的時候,個個都鉚足了勁,要奪取好位置。平日的好臉色,随時可以撕破。

朋友多半不是人脈。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沖着某種利益來的,而不是純粹的友情。一旦利益點消失了,朋友就疏遠了。更可怕的是,有人借着一張“感情牌”,暗中算計你。

吃吃喝喝的朋友,隻是互相吹捧的關系,離開了酒局,各奔東西,打電話的時候,都記不清名字了。

真正的人脈,少之又少。當你明白了這樣的道理,自然就不想和誰交往了。

人過五十,懂得“斷交”的人,多半有以下幾種心态

04

第三,拒絕“互相串門”的心态。把家當成溫馨的港灣,不想被人打擾。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想讓别人來家裡串門,首先自己别去串門。”

串門也是禮尚往來的一種方式。

對于一個喜歡清靜的人來說,不去串門,就是減少自家的“接待量”。别人總不能,厚着臉皮,到你家裡讨飯吃。

每天,下班回家,把門一關,所有的煩惱、嘈雜的聲音、無趣的社交,都留在了門外。家裡,隻有和諧相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人老了,需要走進社會大家庭,更需要多一些時間和家人相處。以前,因為工作很忙,壓力很大,忽視了對家人的關愛,以後要補回來。

05

第四,接受“人走茶涼”的心态。往後餘生,走好人生的下坡路。

五十歲的人,在職場上,已經是“日落西山”的狀态了。不管你多努力,歲月不饒人,年齡的弱勢,擺在那裡。

上司想要提拔你,也會皺眉頭。因為你在重要的崗位上,幹不了幾年,就要退休了。還是讓年輕人挑重擔為好。

如果你現在擁有一個好位置,也會被很多人“惦記”,暗中争奪。也許,有人偷偷商議,要如何把你趕下台。

人還沒走,茶就涼了。你真的不必和同僚走得太近。或許,主動提出讓位,才能皆大歡喜。

世事無常,你不可能一直向上走,學會服老,穩穩妥妥地走下坡路,也是一種風景。

人過五十,懂得“斷交”的人,多半有以下幾種心态

06

結束語。

與人交往時,越來越薄情,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慢慢悟透了很多人情世故的道理,然後做出了正确的決定。

一輩子,無需一直戴着面具過日子。正如亦舒所說:“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五十歲之後,學會“斷交”,擺正了心态,人生會越來越自由。

當然,與人斷交,不是得罪人,而是很自然地減少交往:減少聯系,不去打擾别人的生活;不依賴誰,不對别人有期待;不給别人臉色,而是含蓄地拒絕;不記仇,也不随意對人善良。

往後餘生,感恩對你好的人,遠離對你壞的人。

遇到誰,一切随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