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毛主席曾稱蔣介石是國民黨中繼孫中山之後的又一“偉大領袖”,但在抗戰結束後,看清蔣介石真實面目的毛主席,則改口斥責他是“人民公敵”。
古語道“蓋棺定論”,可自1975年蔣介石的棺材蓋上後,此後的數十年裡,這個曾左右中國近代史長達半個世紀的國民黨執政者,依舊存在着巨大的争論。
那麼,蔣介石究竟是功臣還是罪人?抛開其他的不談,隻論他曾對國家犯下的這5大罪行,就注定他将遺臭萬年。

長沙大火
1938年11月13日,長沙人們還在睡夢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熊熊燃燒。當所有人發現異樣想要逃路之時,濃煙與烈火早已将所有能逃生的通道全部封死,混亂的大街小巷中,全都是慌忙逃命的人群。
有人因為無處可逃,遁入水缸後,被活活煮死,嘶吼聲、爆炸聲,讓長沙隻一夜就變成了人間煉獄。在這場燒了七天七夜的大火中,50萬百姓受災,隻國民黨公布出來的資料,直接死于火災的人數就已經高達3萬餘人。
如果沒有這場火,長沙也不會是以,成為與斯大林格勒、廣島、長崎比肩的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擁有3000年沉澱的長沙文化曆史遺迹,更不會是以毀于一旦。
而導緻這一切的,隻因蔣介石11月12号發給張治中的一封秘典:“長沙如失陷,務将全程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會戰的失敗,讓原本位于大西南的長沙,暴露在了日軍視野中。
在日寇的瘋狂攻擊下,國民黨節節敗退,是以在國民黨從武漢撤退之前,蔣介石就已經做好了“焦土抗戰,堅壁清野”的打算。
11月4日,蔣介石專門乘坐飛機抵達長沙,開軍事會議,可盡管名為軍事會議,但實際上是蔣介石對于如何在長沙放火的指導。在對“焦土抗戰”進行宣講之後,蔣介石還專門點名張治中,“文白,日本人要是來了你知道要怎麼做了嗎?”
話音剛落,還未等張治中開口,蔣介石就自問自答道“有什麼好想的,一把火燒了就是。”
畢竟在蔣介石眼裡,蘭封守不住、南京守不住、武漢守不住,到了長沙這裡更不用想,與其在戰敗後,被日本人占據,倒不如付之一炬,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堅決“抗戰”的。然而,正是因為蔣介石的這一做法,釀造了這場巨大浩劫。
炸開花園口
無獨有偶,長沙大火發生的5個月前,一場人禍,更是帶走了89萬同胞的生命,而這就是以捍衛國家之名進行的花園口決堤慘案。
1938年,土肥原賢二在台兒莊兵敗後,轉戰河南東北部,妄圖就此強渡黃河南下。至此,蘭封會戰拉開序幕,知曉這一情況後,蔣介石親臨鄭州,集結12個師,共計12萬餘人的優勢兵力,對抗日寇的兩萬人,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将領,在戰鬥開始之初,領兵逃跑了。
先是第27軍的桂永清不戰而撤,而後是88師師長龍慕韓,随後第8軍第102師師長柏輝章也下令西逃,在一連多人的逃跑後,蘭封、商丘、登封等地拱手送給日寇,鄭州岌岌可危。
在屬下的建議下,原本猶豫不已的蔣介石,在開封即将失守之際,下定決心“以水代兵”,要第一戰區的司令長官程潛“要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幹,克竟全功”。
在收到蔣介石指令後,商震領兵與中牟縣境内趙口挖掘,但因為這一地方的流沙太多,沒能挖開,隻得将地點換到了花園口。這其中,擔心屬下會猶豫不決的蔣介石,親自督促。
在第一次給商震打電話的時候,得知未能将堤岸挖開,蔣介石氣的破口大罵,随後又一連多次緻電詢問情況,要其杜絕“婦人之仁”。
6月9日,在蔣在珍的帶領下,數千人挖開6尺多寬的缺口,随後動用炮兵,向缺口發射了70發炮彈,将缺口擴寬。
至此,黃河水咆哮着從缺口沖出,随着暴雨在決口後出現,原本尚未挖掘開的趙口也在黃河水的激蕩中被重開。這兩股浩大的水流,淹沒了3個省,44個縣是以受災,89萬人在這場災禍中死去,400多公裡的黃泛區,更是造成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出現。
黃河口被扒開的當天,正值農曆端午之際,正當所有人在歡度端午佳節之時,這場從天而降的大禍,讓1200萬人無家可歸,數千萬人家破人亡,而蔣介石原本想借此消滅的日寇,則早早發現了蔣介石的目的,在這場災禍中死去的,不過數千人,還不及給我國同胞帶來傷害的百分之一。
更為可笑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這些國民黨人不僅收買人裝神弄鬼,企圖借用迷信,愚弄百姓。
還在黃河口被炸開的當天,對外宣稱,中日在激戰的過程中,日寇狂轟亂炸的飛機,将黃河大堤炸毀,随後引導各方報紙,對全國群眾進行欺騙,以制造日軍炸毀的假象。
無罪釋放岡村甯次
作為侵華日軍的十大惡魔之首,岡村甯次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每一項單獨列出來都足以讓他千刀萬剮。是以在1945年9月9日,代表侵華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以後,岡村甯次就被軟禁了起來,自知罪責難逃,是以在這段時間裡,他常常為此焦慮不已。
就在所有人以為這一次岡村甯次真的要被判處極刑,接受他應有的懲罰的時候,卻沒想到蔣介石在這其中做出了另一決斷。彼時的他,為了實作所謂的“反共大業”,對于所有向中國投降的日本戰犯,都選擇了“網開一面”。不僅如此,尤其是對于這些侵華戰犯中的将領岡村甯次,蔣介石更是對其奉為上賓。
這其中,蔣介石還曾親自飛到南京,接見了岡村甯次,在問候其身體等方面的情況後,蔣介石表示“如果在這裡,生活上有什麼不友善,都可以向我或者是何應欽總司令提出,隻要你提出來的我們能辦到的,斷不會拒絕。”
之後,蔣介石還表示,如果日本僑民有什麼困難的話,也請提出。但蔣介石口中的日本僑民不是别人,正是這些年來,對中國人民揮刀相向,手中沾滿國人鮮血的侵華日軍。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開庭,而為了庇護岡村甯次不被審判,蔣介石以遣返工作尚未結束為由,将岡村甯次留了下來。
而後,國民黨在看準東京審判已經結束,東條英機等7名日本首要戰犯更是被押上了絞刑台接受懲處,料想此時過各方都不會對于崗村甯次有過多的關注,是以原本停頓已久的國民黨國防部軍事法庭再次開庭。
在蔣介石的訓示下,日本部隊在投降時,岡村甯次部隊拒絕向我黨繳械等行徑,冠以“停戰有功”、“就地防共”等理由為由。經過秘密過場式審判,宣布岡村甯次無罪。
這一決定,讓所有中國人民都感到憤怒。更讓旁聽者無法容忍的是,在早先由蔣介石安排的辯護律師江一平,還為岡村甯次進行讴歌,惡劣的嘴臉讓所有國人都對之恨之入骨。
1949年1月29日,在蔣介石的指令下,由何應欽親自安排,岡村甯次與259名戰犯一起,乘坐美國“維克斯”号遊輪,傳回了日本。這其中,蔣介石還允許每個日本戰犯攜帶他們在中國掠奪所得的30公斤行李返程。而相較于國人對于對于蔣介石的憤恨,這些日本侵華分子無不稱贊蔣介石的慷慨,甚至還是以為蔣介石建塔以示答謝。
發動内戰
除了釋放崗村甯次以外,蔣介石最讓國人痛斥的還當屬他所發動的内戰。
1945年,随着抗日戰争的勝利,剛剛曆經14年戰争摧殘的中國人民,無人不渴望着國家能就此得到和平。為此,無數黨派紛紛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呼籲兩黨能放下成見,攜手将中國就此推向和平。
可是蔣介石并不願意,盡管抗日戰争是全中國所有人民的共同努力,但他并不想與任何人分享這一革命果實。可不願意背負挑起這場戰争罵名的蔣介石,三次電邀毛主席前往重慶談判,笃定毛主席一定不會前去的他,還表示要就此将挑起内戰的名義,推到我黨身上。
但蔣介石失算了,毛主席不僅去了,還帶着我黨莫大的誠意,為四萬萬中國同胞謀求和平。可對于毛主席此次前去,蔣介石卻持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将自己與共産黨的關系比作君臣,稱毛主席此次前去是“應召”而來,“威德所緻”,“上帝所賜”。
不僅如此,他甚至想就此将我黨軍隊,不費一兵一卒就消滅掉。這其中他曾電令其他國民黨将領,稱與我黨談判不過是權宜之計,要他們都做好打内戰的準備。蔣介石還将原先對日作戰的軍事指揮機構,改名為了對内作戰,并釋出了早先撰寫的“剿匪”手本,要每個國民黨将領閱讀。
1946年6月,位于膠東的國民黨軍,猛然向駐紮在張店附近的解放軍進犯,出于自衛,我軍進行了反擊,并将其殲滅。卻不成想,國民黨卻污蔑我軍,說我軍“不講信用”,對國民黨該地區的駐地部隊“有計劃地消滅”。
不久後,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了内戰,這場戰争打破了短暫的和平,也将中國再次拖入戰争的浩劫之中。
放棄外蒙
新中國成立後,米高揚秘密通路西北坡時,毛主席曾提出了收回外蒙古的事宜,但卻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絕,而這也讓主席不得不就此放棄收回外蒙古。而導緻外蒙這一曾擁有隸屬于我國近300年曆史,占地180萬平方米的領土被剝離出中國的,正是蔣介石。
雅爾塔會議
1945年,雅爾塔會議後,美國為了将準備開始戰後重建的蘇聯再次拖入戰争中,不惜出賣中國的利益。
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一方面想要保住外蒙古,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失去蘇聯與美國的支援,因為這不僅僅代表着蘇聯與美國對國民黨出兵的幫助,更表示着兩大強國對國民黨政府的認可。
是以,兩邊都想擁有的國民政府,就導緻了談判開始之初就陷入了僵局,然而在對斯大林的角度進行試探後。擔心夜長夢多的蔣介石,最終還是授意前去的代表,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一不平等的協定,以換取蘇聯對自己的支援。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這也就導緻了新中國成立後,外蒙問題徹底被打上了死節。
從蔣介石所做出的種種決策,尤其是在一些影響中國未來的重大事件上來看,他想的并非人民、國家,而是如何就此謀求最大的利益,這也是緻使其遺臭萬年的重要原因,而蔣介石也終将會被國人世世代代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