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思源:提升公衆專用智能素養 可建立算法技術信任

中新經緯12月21日電 (張燕征)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中國科學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了“倫理立場、算法設計與企業社會責任”研讨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戴思源在研讨會上指出,提升公衆專用智能素養,可建立起對算法技術信任。

戴思源:提升公衆專用智能素養 可建立算法技術信任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戴思源。來源:主辦方供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落地實施,從制度層面上保障了數字安全與資訊的擷取規範。但能否一勞永逸解決目前所遇到的數字竊取或數字濫用現象?戴思源認為,這還需了解數字安全背後隐私憂慮的形成機制,即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素養的形成以及對智能産品使用憂慮産生的綜合影響。

什麼是人工智能素養?戴思源指出,可以将它界定為數字鴻溝現象的一種新标準,早期數字鴻溝是數字機會的介入權問題,但随着人工智能産品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素養客觀上構成了目前智能時代的新數字鴻溝。

“人工智能問題,我們把它拆解為通用智能素養和專用智能素養,通用智能素養是人對于産品運用的服務消費能力;專用智能素養則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生産能力。”戴思源表示,在讨論人工智能素養的同時,應該要進一步考慮到個人認知因素,比如隐私意識與技術信任。前者是個人對于隐私保護的内在需求标準,後者則反映了個人對于目前外部人工智能技術環境中個人隐私保護水準的品質評價。

在戴思源看來,通用智能素養可能會直接增加資訊隐私憂慮,這是因為個人隐私意識的提升;而專用智能素養可能會對資訊隐私憂慮有緩解作用,因為它來自于技術信任。

為了探究個人對于資訊隐私的憂慮,戴思源團隊進行了資料的模型搭建工作,共收集到4300位受訪者資料。資料結果顯示,通用智能素養直接提高了資訊隐私憂慮水準,同時隐私意識在其中發揮了明顯的中介效用。專用智能素養則顯著降低了資訊隐私憂慮,其中技術信任發揮了重要的中介效應角色。

戴思源認為,随着智能産品不斷推廣,個人通用智能素養是一個習得過程,客觀上給予隐私認知等中介效應途徑,最後使得資訊隐私憂慮成為越來越廣泛的社會現象,但“解鈴還需系鈴人”,專用智能素養可以解決通用智能素養所産生的問題,它對于緩解資訊隐私憂慮有非常明顯的作用,這個作用來源于人們對于技術的信任。

“換句話說,緩解資訊隐私憂慮,專用智能素養在全社會的普及勢在必行。”戴思源表示,專業技術公司可向公衆進一步打開對技術黑箱的疑慮,讓更多人了解到算法等專業知識。“同時,我們也應該建立一個人工智能技術治理運用與資訊隐私保護的社會共治格局,向公衆科普算法專業知識,提高他們對于智能産品的技術信任。”(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