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檄文主要是指古代統治者或戰争中某一方在戰前用來征召、曉谕或聲讨的一類軍事文書,通過宣揚己方的正義,揭露對方的罪惡,達到搶占道德先機、實施政治攻心、凝聚軍心士氣的效果。檄文是一種兼具實用性和文學性的特殊文體,從最初的軍事領域延伸到文學、曆史領域中,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種應用文體。

檄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檄文指的是運用于征召、司法、軍事等方面的政府文書;狹義檄文,則是專指''振我威風,暴敵昏亂''的軍事文書。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文心雕龍》對檄文的起源有過考證:''昔有虞始戒于國,夏後初誓于軍,殷誓軍門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至周穆西征,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紛争不斷,為了更好的打擊敵人,諸侯之間都非常注重''師出有名''。因為如果占據了道德高度,可以揚己軍威、鼓舞已方士氣,還能向天下揭示敵方的不仁,讓戰争勝利的天平朝已方傾斜。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争,通常雙方都會先寫下揭露對方不仁、突出已方正義的文辭對敵方先行警告,然後再付諸武力。如齊桓公發動征楚戰争時,管仲在戰前檄文中揭露楚國有''貢苞茅不入''之過,使得楚國理屈詞窮,士氣大落,齊國輕易戰勝了楚國。

檄文常與移文、露布并稱戰争三大文體,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差別。檄文是針對作戰中或即将開戰的敵對一方而發,多用于聲讨和征伐,文辭尖銳,重在揚己罪彼。移文通常用于内部的讨論、說服,語多曉谕和責備,文辭較溫和,重在改變對方看法。露布則是預祝我軍奏捷之詞,它的主要功能是鼓舞已方士氣,裡面對敵方的罪惡揭露方面并不多。

一、檄文的結構特征

檄文開篇便注明征讨者或被敵方的身份,如《為袁紹檄豫州檄》中''左将軍領豫州刺史郡國相守''便是被曉谕者劉備的身份;檄文結尾處通常會用一些顯示權威語句作為結尾,如''移檄州郡,鹹使聞知''等等。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曹操

檄文結構上大緻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作用是總領全文,闡述檄文的立論觀點,多以富有哲理性的語言為下面的聲讨或曉谕打下理論基礎。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論述本方正義性,揭露對方的罪惡,同時分析雙方面臨的形勢,以擺事實為主,夾叙夾議。如隗嚣《移檄告郡國檄》的第二部分列舉了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惡,對其暴政進行深入揭露批判,條理清析,有理有據。

檄文的第三部分通常以勸谕為主,顯示本方的仁愛,勸說對方''識時務'',建議對方屈服。同時也會在檄文的這個部分加以威逼利誘,用''若能投誠進款,展效立功,富貴榮華,義同俯拾,如有不達機運,敢拒王師,刑茲罔赦''?等條件去瓦解敵人的鬥志,争取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袁紹與曹操

二、檄文的内容特征

《文心雕龍》上說:''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說明檄文的内容主要是褒揚己方的真善美,指責敵方的假惡醜。古人出兵征伐講求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師出有名。為了實作這一點,檄文将貶敵與揚己緊密結合起來,以正義之師的姿态,曆數敵方罪惡,張揚本方軍威,鼓舞士氣,給敵人以心理威懾。隗嚣在《移檄告郡國》中對王莽的罪惡進行無情揭露和批判,指出王莽犯下''慢侮天地,悖道逆理。殺皇帝,篡皇位''等滔天大罪。這篇檄文對王莽的幾項大罪還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證,極大的打擊了王莽手下軍隊的士氣。

通常檄文上敵方的罪狀,有一部分是事實,也有一部分是強加給敵人的罪名。是以檄文在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真實性,又要虛實相結合,可以用誇張和推測的手法,去給敵人羅織罪名。但是這種羅織既不能太老實,又要冠冕堂皇,無懈可擊。正如司馬光所說:''晉欲伐秦,故先數秦之罪,後世檄書蓋自此始。然此書大抵多是誣秦,後世(檄文)虛言相誣,蓋自此始。''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陳琳在袁紹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曆數曹操罪狀,指控曹操''置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破棺裸屍,掠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就明顯有誇大的成分。但是這篇檄文傳到曹操手上,曹操吓得連頭瘋病都不疼了。因為這篇檄文将令天下人發指的罪行加在曹操頭上,很容易激發天下人的公憤,為袁紹讨伐曹操鋪平道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認為陳琳這篇檄文寫得理直氣壯,雖然有點''誣過其虐'',但達到了很好的打擊曹操的效果。

曹操盜墓掘金之事,野史記載不絕,說明曹操極有可能幹過這樣的事情,但至于有沒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就很不好說了。陳琳的這篇檄文巧妙的将真實與誇張相結合,既不是無中生有、完全捏造;又誇大了事實,引起了天下人對曹操的公憤,很好的達到揭露對方醜行、又不授人口實的效果,顯示了陳琳''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字功力,讓袁紹搶占了輿論先機,展現了檄文内容可以''虛實并存''的特點。

三、檄文的藝術特征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劉秀

1、風格雄壯,情感濃郁強烈,富有感染力

檄文的風格多為雄壯剛健、氣勢逼人,強調先聲奪人、義正辭嚴,既要言辭慷慨,使聞者心情激蕩,又要動之以情,充滿煽動性,對方産生羞愧之心。隻有達到激民憤、動民情的效果,才算一篇雄壯飛揚的好檄文。

2、運用對比、用典等多種表現手法

檄文也是一種文學作品,它可以對事實有意識的加以誇張,用更激烈的修辭方式進行表達已方的情感。普通公文以簡潔、準确為主要特點,修辭手法使用得不多,但檄文有很強的文學性,修辭手法的運用非常普遍。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充分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将贊頌袁紹的恩德與曆數曹操把持朝政的種種罪惡相對比,就是典型的對比、誇張手法并用。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劉秀讨王莽

檄文也很喜歡用典故和史料去表達已方觀點。這種用典是受文體特點和寫作動機的支配,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召力而進行的表現手法。王偉《傳檄荊州》中将重瞳的項羽和一隻眼的蕭繹進行對比,既嘲笑了蕭繹的生理缺陷,又用項羽兵敗烏江的故事來暗指蕭繹的失敗不可避免,就是很好的例子。這篇檄文雖寥寥數字,但收效極大。

3、用誇張的手法揭露敵方的無德

出于軍事鬥争的需要,檄文往往将本方塑造為正義與仁德的化身,而将被聲讨的敵方刻畫成殘暴十惡的形象。這種對敵方的殘暴和罪惡進行誇張刻畫的手法,簡單實用,為輿論攻擊樹立了标靶,能激起天下百姓的義憤,赢得人民群衆的支援。無論是檄文聲讨裡的王莽還是曹操,都是被刻畫成殘暴不仁的代表,通過對其人性、家世、品行節操甚至個人隐私進行無情地揭露,達到了打擊敵人的目的。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鐘會伐蜀

四、檄文的實用特征

檄文直接應用于政治軍事活動,是為政治、經濟利益服務的一種公文文體,實用功利性是它的根本特征。它是軍事鬥争的工具,在特定情況下,甚至能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赤壁之戰前,曹操寫過一封《與孫權書》送到東吳。信中說:''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欲與将軍會獵于吳。''這不是一封普通的書信,而是暗含殺機的一篇微型檄文。曹操先指出''奉辭伐罪'',師出有名,是以他所向披靡,統一全國指日可待。''會獵''一句是在炫耀武力,對東呈進行攻心戰。這篇檄文極大的影響了東吳的士氣,給東吳臣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收到信後,以張昭為首的多數大臣主張投降曹操,要不是魯肅、周瑜堅定主戰,也許赤壁之戰就不會發生。曹操這廖廖數語就幾乎令江東歸降,可見檄文在威懾敵方、政治攻心的強大作用,也可以看到檄文的強大實用性。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檄文雖然每個朝代都有存在,但從文學上說,以漢魏之際綜合水準最高。隗嚣《移檄告郡國》、陳琳《為袁紹檄豫州》、鐘會《檄蜀文》和桓溫《檄胡文》,被視為檄文的最高水準之作,也标志着軍事檄文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隗嚣的《移檄告郡國》寫于更始元年讨伐王莽之際,。這篇《移檄告郡國》痛責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殺孝平皇帝,簒奪其位。矯托天命,僞作符書,欺惑衆庶,震怒上帝,戲弄神祗,。楚越之竹,不足以書其惡。''表明了劉秀匡複漢室的決心,并撫慰百姓''各安其所'',此文通過揭露王莽的罪惡,達到了告谕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援的目的。檄文發出以後,許多州郡紛紛倒向劉秀,為劉秀建立東漢立下了奇功。

鐘會的《檄蜀文》,寫于魏景元四年鐘會、鄧艾分兵攻蜀之時。當時鐘會大軍與姜維相持于劍閣,鐘會寫了這篇檄文曉谕蜀國将士。檄文以''巴蜀一州之衆分張守備,難以禦天下之師;叚谷侯和沮傷之氣,難以敵堂堂之陣'',來揚曹魏軍威;又以''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去向蜀國人民陳述利害。鐘會滅蜀,這篇檄文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從這些檄文可以看出,檄文通過''振此威風,暴彼昏亂'',對瓦解對方士氣,赢得天下輿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時的檄文已經重在曉谕天下,取得天下人的支援,檄文的文體功能至此基本定型和成熟。

五、檄文對今天的借鑒

檄文所代表的輿論戰是''文攻'',它服務于''武備'',并且以''武備''為後盾和基礎。隻有修明''武備'',具備了強大的軍事實力,''文攻''才易見效果;否則,一味逞口舌之快、辭章之利,不僅于事無補,反會自取其辱、贻笑天下。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1661年,鄭成功指揮大軍圍攻荷蘭殖民者在台灣據守的城堡,又派通事李仲前往宣谕招降,即《覆荷軍總督揆一招降書》,告誡荷軍首領揆一:

“戰敗而和,古有明訓;臨事不斷,智者所譏。”

荷軍果然于接書5天後投降,這封招降書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視,但這種效果隻有在鄭成功大軍長圍久困、荷蘭殖民者走投無路的條件下才有可能。

曆史上靠空搖筆杆而不免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前述清廷《宣戰八國聯軍谕》,再如曹操評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

''有文事者,須以武略濟之。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

可謂一針見血的至論。

古人打仗之前,為什麼要先釋出“檄文”?

曆史的經驗是可供後人借鑒的寶貴财富,但是,借鑒必須從創新出發,密切聯系變化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瞬息萬變的戰場條件,創造性地發展前人的經驗,才能收到戰勝攻取之效。

古代檄文既講究語言藝術,更講究宣傳政策,如統籌全局、攻敵薄弱、區分對象、分化瓦解、示假擾心、誘導威懾等,是以能牢牢把握住閱聽人的心理和敵方的薄弱環節,達到預期目的。當今時代,社會飛速發展,檄文(包括檄文變體)的樣式、内容、作用發揮等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輿論戰的範疇更加寬泛,要求更加嚴格,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隻有深入研究、大膽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攻防戰法和鬥争政策,才能使檄文這一古老文種在新時代的戰場上''枯木逢春'',使''傳檄而定''的理想預言再創新世紀的軍事奇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