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夜已深,楚軍大營主賬中,西楚霸王項羽看着依偎在自己身邊的虞姬,心中無限惆怅。一口飲掉杯中的酒,他猛得起身拔出佩劍,乘着酒興大聲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

公元前202年,10月,西楚霸王項羽率領的十萬大軍在垓下被漢軍圍困,預感到自己大勢已去的項羽唱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垓下歌。而虞姬也在項羽唱罷後,自刎于自己心愛的人身邊。虞姬死後,悲痛萬分的項羽親手将她埋藏,他們的故事也從此被流傳了下來。

垓下戰敗,項羽帶着八百親兵突圍,被漢軍一路追趕到烏江邊後,走投無路的他自刎于烏江邊。我國曆史上最勇猛的武将帶着滿腔的不甘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

西楚霸王項羽,姓項名籍,字羽,是以被稱為項羽。24歲時随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項羽

公元前208年,叔父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楚軍統帥。

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以3萬人馬,打敗了秦軍20萬主力軍,一戰成名。此戰後,項羽一路高歌猛進,将自己的手下兵馬發展到40萬人,定都彭城。最後,卻因為決策的失誤,被韓信帶領的漢軍圍在垓下,隻帶着八百親兵突圍。

公元前202年,身邊隻剩下20幾個人,走投無路的項羽,在烏江邊自刎!

''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一曲垓下歌,唱出了項羽心中的不甘,也唱出了項羽心中的無奈:''時機于我不利,戰事于我不順,這一切都是天意。''項羽認為,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于上天,是上天故意要亡他。但後世許多人卻認為項羽失敗是因為他的性格。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美人虞姬

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的性格?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認為項羽剛愎自用、狂妄自大,聽不見别人的意見,且生性多疑的性格缺陷是導緻他失敗的主要原因。而項羽的性格缺陷,從鴻門宴和對待他的謀士範增的态度,就能看出來。

?????

範增是秦朝末期時有名的謀士,70歲時才投奔到項羽的帳下,項羽稱他為亞父。公元206年,劉邦先進入鹹陽,根據當時劉邦與項羽的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先稱王。劉邦率先攻入鹹陽,就打算稱王。項羽知道後,憤怒不已,要與劉邦決一死戰。與項羽兵力懸殊巨大的劉邦自然不願意立即與項羽開戰,于是就打算在鴻門這個地方,來向項羽請罪,以求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範增看出了劉邦的假意奉承,就向項羽建議趁這次的機會殺死劉邦。他在鴻門這個地方設下宴席,指令項莊在宴席上以舞劍的名義殺死劉邦,永絕後患。但項羽沒有采納範增的建議,讓劉邦得以逃脫。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後,劉邦的團隊意識到,必須除掉範增,否則雖然躲過了一次鴻門宴,但範增一定還會想辦法勸說項羽殺掉劉邦。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鴻門宴

于是,深知項羽多疑的劉邦和他手下的謀士們,定下了一條離間之計,來離間範增和項羽。他們在項羽派使者來漢營時,将使者領到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房間裡,又端上了美酒佳肴。劉邦故意在門外大聲叫到:''亞父的使者來了嗎?亞父有什麼吩咐嗎?''使者隻好回答說他不是亞父派來的,而是項羽派來的。

于是,劉邦一聽就說原來是弄錯了,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還故意令人将使者換到了一間普通的房間,并換上了非常簡陋的食物。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計謀,卻改變了項羽的一生。使者回到項羽的大營後,将此事告訴了項羽。多疑的項羽認定,範增是劉邦的内奸。從此以後,常常對範增冷嘲熱諷。範增怎麼能忍受項羽這樣的猜疑呢,他找了一個借口,離開了項羽。

範增離開項羽時,正是項羽兵力最強、實力最盛的時候。是以,他絲毫未将範增的離開放在心上。此時,天下的紛争似乎已經漸漸明朗,隻有項羽的實力最為強盛。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同時大封天下諸候。

項羽的這個決定,直接導緻了他後來的失敗。他忽略了關中這個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地方,沒有将都城建立在這裡。而是選擇了繼續往東走,把都城建立在了政治、軍事、經濟地位遠不如關中的彭城。

同時,他在分封諸候王時,還把關中這個強有力的大後方分給了劉邦。項羽分封諸候的本意是為了要鉗制劉邦,但偏偏沒有認識到關中的重要性,而将這個良好的大後方分給了劉邦,反倒為劉邦赢得楚漢戰争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劉邦有了關中這個大後方之後,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劉邦勝了,而項羽失敗了。

其實,項羽的失敗與其說是因為他的性格,不如說是因為範增走後,他的手下再也沒有可信賴的謀士,他缺乏運籌帷渥,能掌控全局的人才。

也許熟悉這段曆史的會說,怎麼可能呢?且不說項羽自身非常神勇,可以一擋百,他手下的大将也個個都是英雄了得的人物。項羽怎麼會缺乏人才呢?

然而,我們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項羽的手下将領們都和項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勇猛有餘,智慧不足,如龍且、英布、鐘離魅、虞子期。

龍且是從小和項羽一起長大的,情如兄弟,是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在戰場上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但他最後卻是死在韓信的手下,是被韓信用計謀殺死的。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英布

再來看英布,英布本身是平民,從小就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後來又因為犯了事而成為了囚犯。在服刑的時候結識了大批的囚犯,走上了反秦的道路,才投在了項羽的帳下。

鐘離魅和虞子期也和這兩位差不多,都是有勇無謀的人物。也就是說,範增離開以後,項羽的團隊裡剩下的都是武将,而不是運籌帷渥,決勝千裡的文人謀士。

一個想要争奪天下的隊伍中,沒有一個能夠運籌帷渥,掌控大局的人,就猶如帆船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是以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就出現了忽略關中這樣重大的決策失誤。

這個決策上的失誤,決定了項羽最後戰敗的命運。試想如果項羽的手下有張良、陳平那樣的謀士,這種情況還會出現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那麼,為什麼項羽的手下會出現這種文武嚴重失衡的情況呢?

其實是因為項羽心中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那就是反文化,鄙視儒生。《史記·項羽本紀》中曾說過,項羽很小的時候,他的叔父項梁就開始教他讀書,可是項羽不願意學。他說:''讀書識字隻能記住人名,并沒有什麼用。''

是以,項羽對于文人儒生是沒有多大的好感的。文人儒生在項羽那裡都得不到重用。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陳平,最初也是在項羽的帳下,卻苦于一直得不到重用,最後才投奔劉邦。

項羽對文化的鄙視是導緻他的隊伍裡文臣和武将嚴重失衡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項羽的内心這麼鄙視儒生,反文化呢?其實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項羽生活的時代正是秦朝後期,那個時候的中國,出現了一種全民的反文化風氣,這種風氣的形成讓當時的人們都不願意學文,反而瘋狂地崇尚武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因為遭逢亂世

遭逢亂世,一切都以武力為尊。打江山,搶地盤,依靠的大多都是武力,而不是儒生的口才。那個時期打天下的人們,根本就意識不到,打江山不但要武力,還需要智慧和計謀。

第二個是秦始皇焚書坑儒。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曆史上文化最豐富最繁華時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種學術流派都争相現世,各有各的主張。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所信奉的學術流派。

到了秦始皇統治後期,法家思想戰勝了其他思想流派。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秦始皇聯合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焚書坑儒''。正是這件事情,讓儒生的地位急劇下降,大家都不願意再去學習那些被認為沒有用的文化知識,進而使得那個時代的中國出現了一種全民的反文化風氣。

除了項羽,我們在秦末起兵的其他勢力如劉邦、陳勝吳廣的身上,都能看到這種鄙視文人儒生,反文化的氣息。據史料記載,劉邦污辱儒生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将儒生的帽子摘下來的,在裡面撒尿。

但是後來劉邦在一個叫做鹂食其的人的提醒下,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轉變了對文人的态度,漸漸地讓他的身邊聚集了不少的有智慧的謀士,最終取得了勝利。但項羽終其一生也沒有明白文化的重要,是以他敗給了翻然醒悟的劉邦。

亂世出英雄,項羽正是那個造就出來的英雄。他的成功與他所處的時代有着非常大的關系,試想如果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明君,項羽就不會和他的叔叔起兵造反,也不會成為一個英雄人物。

讓虞姬甘願為之殉情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項羽雕像

但項羽也是那個時代造就出來的悲劇性的人物,如果他身處的時代是一個全民學文的時代,那麼他的心中就不會有那麼重的反文化情結,也許他的人生會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漢書》、《兩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