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全職媽媽,一個不斷實作自我價值的全職媽媽。拒絕焦慮,拒絕“内卷”,輕松育兒,理性對待婚姻生活,寬容應對婆媳關系,希望我的一些觀點能夠讓你豁然開朗,能夠帶給你正能量,解決你的現實問題。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作為家長,當然是希望孩子成為“天才”、成為“學霸”。
可是,學霸和天才終究隻是鳳毛麟角。
最終能夠成為學霸和天才,是極少數的孩子。
這是一個現實,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相信自己家的孩子資質平庸,但是确實大多數孩子不具備當“天才”的潛質。

博士“虎爸”逼迫7歲兒子和5歲女兒高數,被強硬禁止
南京有個博士“虎爸”對一雙兒女充滿希望。
可能是因為自己是學霸,對子女們的期望也比較高。
這位爸爸要求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習文言、學習高等數學。
每天逼迫孩子學習到深夜,動辄用惡毒的語言進行侮辱,甚至進行打罵。
媽媽為了保護兩個孩子,報警處理。
最後為了保護兩個孩子,避免繼續受到父親的“精神侵害”,這個博士“虎爸”被強制禁止。
讓年僅5歲,尚且讀幼稚園的女兒,和讀一年級的兒子去學習高數,這位爸爸太心急了。
這麼小的孩子,對高數的含義尚且不了解,即便是在父親的威逼下學習了一些皮毛,對他們的終身學習有什麼益處嗎?
并沒有,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終身學習一定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孩子們對高數完全不了解,對高數的意義完全不能認識到,在爸爸的威逼下強行學習,隻能增加他們對高數的反感。
進而增加他們對學習的反感。
這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孩子的内驅力,才是學習好知識的關鍵
被逼着學習,即便是有短暫的效果,未來也會有更為嚴重的反彈。
對孩子來說,内驅力才是最關鍵的。
孩子要主動學習,願意學習,從學習中擷取興趣,這才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開始。
任何形式的威逼利誘,都不是一個好的開頭,都為孩子厭惡學習埋下伏筆。
大學的時候,專業裡有個學霸,據說高中的時候在學校占前十名。
他所在的學校是市重點,市重點前十名,一定不至于到我們學校,但是現實就是他到了我們學校,并且表現非常差。
大學四年連續挂科,開啟了放飛模式。
後來從專業裡他的同學的嘴裡了解到,他完全就是一種觸底反彈的表現。
從小到大,他一直受父母的嚴厲監督,以學習為中心,甚至被迫剝奪了所有的興趣愛好。
他所有的學習時間已經在他的聯考之前都被迫用完了,他做夢都想要讀大學,因為父母說讀大學以後就不會再幹涉他的學習了。
可是他終究沒有能夠完成父母的心願,沒有能夠進入清華北大,實際上,他讀的大學距離這個目标非常遠。
父母不甘心,想要他複讀,他堅決不同意,甚至以死相逼,最後父母才妥協。
這就是一個缺少内驅力的典型,他一直是被父母趕着走,他甚至不能駐足思索,隻能是“趕鴨子上架”才不至于太痛苦。
而之後,他完全放飛自己,畢業的時候都沒有拿到學士學位,第二年才勉強拿到。
缺少内驅力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他們的人生都會毀于這一點。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能想到的隻是“自由”。
孩子的内驅力是如何獲得的?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内驅力是天生的嗎?還是受後天環境影響的?
内驅力跟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父母的引導有直接的關系。
簡單一句話就是,讓孩子形成主動學習的内驅力,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逼迫”。
孩子什麼時候才會産生學習的“内驅力”,主動去學習?
當孩子産生興趣的時候,當學習能夠帶給孩子快感的時候。
而逼迫式學習一定不能帶給孩子這樣的體驗,父母的逼迫隻能帶給孩子恐慌、抵觸的心理。
一旦孩子産生了恐慌和抵觸,學習将會成為他們的最痛苦的事情。
孩子如何才能對學習感興趣?
當孩子從學習中擷取到了快感的時候,興趣就産生了。
而這種快感來源于打開新世界的門,增拓了新知識;這種快感來源于随着他們的投入,讓他們越來越有充實感;這種快感來源于,學習了新知識之後,有能夠産生共鳴的人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悅;這種快感來源于,他們能夠通過所學的知識解決現有的生活中的常見問題。
是以引導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擷取知識,并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引導孩子學以緻用,才是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的方法。
我們不需要孩子去成為學霸,作為父母,我們要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有内驅力的人,引導孩子成為一個願意通過學習充實生活的人。
孩子的天分有所不同,即便是真正的喜歡上了學習,也可能因為天分的原因,不能夠達到最高點。
不過對于孩子來說,他已經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