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浒傳》為何主要寫宋江起義,卻不願寫規模更大的方臘起義

《水浒傳》裡的水泊梁山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武裝力量。這支隊伍,自晁蓋等七人劫取生展綱、火并王倫開始,日漸發展壯大,後來發展到108位将領和十餘萬雄兵

《水浒傳》為何主要寫宋江起義,卻不願寫規模更大的方臘起義

曆史上的宋江遠沒有

108将

曆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雖然不如《水浒傳》裡這麼招搖威風,卻也确有其事。隻不過起因并不在“生辰綱”,首領也沒有108人那麼多。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官府強令将梁山泊收歸“公有”,沿湖漁民走投無路,在山東郓城縣人宋江帶領下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亳州知府侯蒙指出:“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江率領的起義軍即使個個三頭六臂,也不能抗拒數萬官軍,這36人應該指的是起義軍的首領,由此可推定宋江麾下應該沒有108将,而應該是36将。

《水浒傳》為何主要寫宋江起義,卻不願寫規模更大的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的規模遠非宋江可比

從宋江起義的失敗,也可以看出其規模之小。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知府張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加上當地原有的守備力量,一舉“焚其舟”“擒其副賊(副将)”,迫使宋江率殘部投降。

看時間,從宋江被官府注意到最後覆滅僅僅經曆兩年。看規模,僅海州守軍和千餘死士就能逼其投降,絕不會如《水浒傳》記述有10餘萬精兵。倒是方臘起義之初就擁兵10萬餘,盤踞“杭、睦、歙、處、衢、婺六州五十二縣”,堪稱北宋末年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水浒傳》為何主要寫宋江起義,卻不願寫規模更大的方臘起義

方臘裝神弄鬼,難入施耐庵法眼

《水浒傳》的作者施耐庵雖然痛恨貪官污吏和豪紳惡霸,但他畢竟年紀輕輕就中過秀才、舉人,36歲就成為劉伯溫同榜的進士,長期受到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後來雖也參加過張士誠起義軍,但此時已經天下大亂,漢人百姓群起反對元朝的蒙古統治者,稱不上大逆不道。

在施耐庵心中,宋江、方臘同為反賊,但宋江自始至終隻為劫掠錢糧,沒有政治野心。而方臘卻是個裝神弄鬼的大野心家,他臘先是利用外來宗教——摩尼教招攬人心,後來又以鬼神迷信那一套煽動誘逼良民造反。起義之初就演講煽動,改年号、立尊号,野心昭然若揭,似這類反賊當然是決不能有絲毫被肯定的。

《水浒傳》為何主要寫宋江起義,卻不願寫規模更大的方臘起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