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保衛戰打響,為何國民黨說撤就撤,國軍與日軍差距有多大?

随着今年12月13的到來(國家公祭日)警鐘長鳴,可以說是讓全體的中國人再一次陷入了抗日戰争的悲痛環境之中,沒錯,在上個世紀年代初,由于清朝末年腐敗不堪當時的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之中,并且在當時西方諸多列強的觊觎之下中國淪陷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奇葩”社會,而之後爆發的抗日戰争更是使得中國遭受了莫大的苦難與痛苦。

而在戰争勝利多年後的我們,依舊沒有選擇忘記曾經悲痛的曆史反而将其銘記心中,是以将每年的12月13日成為了國家公祭日,以此祭奠那些在南京大屠殺中慘遭不幸遇難的同胞們,不過在國家舉行公祭日的那天,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不解,為什麼在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國軍說撤就撤呢?而且還是在開戰之時才撤呢?是以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聊一聊,關于南京國民黨軍隊突然就撤退的故事。

南京保衛戰打響,為何國民黨說撤就撤,國軍與日軍差距有多大?

其實我們也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在當年抗日戰争時期,中國的軍事實力對标當時的亞洲第一的軍事強國日本而言可以說是落後不少,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家與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對抗,是以當時的國家軍隊與日本軍隊正面對抗的結果往往都是慘敗,哪怕是勝利的話,人員傷亡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這一點我們從在日本入侵南京之前的淞滬會戰上就可以看出。

在抗日戰争爆發的時候,蔣介石的軍隊為了減輕華北戰場的壓力,決定開辟第二戰場,而這也是淞滬會戰的開端(中日雙方當時的第一次大會戰),雖然當時的淞滬會戰國民政府将近是舉全國之力與日本做抵抗,但是最後的結果想必你我也都清楚,國民政府可以說是慘敗而歸上海淪陷,不過淞滬會戰最終雖然是失敗了,但是也粉碎了日本曾經三個月占領中國的狂言,而這一結果從後來看也是可以說是為日本複仇制造南京大屠殺事件埋下了伏筆。

是以淞滬會戰之後,日本也是惱羞成怒對南京發起了進攻,而對于剛剛經曆了淞滬戰役的國民黨軍隊而言,此時已經可以說是疲憊之師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戰意,畢竟在淞滬戰場上戰死了幾十萬人。

不過最為嚴重的還是當時的國民黨軍隊在經曆淞滬會戰之後,不僅人員、裝備、兵力都未能夠及時的補充,特别是在兵員上更是嚴重不足,并且大都是一些新兵,曾經的老兵基本上都消耗在了淞滬戰役之中,是以南京的守軍此時可以說是士氣并不高。

南京保衛戰打響,為何國民黨說撤就撤,國軍與日軍差距有多大?

而反觀日本軍隊這邊,在淞滬會戰之戰中取得勝利,但是在戰略上卻是失敗(三個月占領中國的妄言被打碎),但是士氣以及軍隊人員上卻是遠遠地高于當時的南京國民黨軍隊,是以當時的國民黨高層已然知道,南京面臨的戰役是一個不平等的戰役,勝率非常的低。

而且對于日本而言,在經曆了淞滬作戰之後,日本人也是知道了中國軍隊的頑強的精神,是以在打算進攻南京的時候就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在日本的作戰指揮中心下達了進攻南京指令之後,日軍兵分三路由陸軍以及海上部隊從長江出發對南京進行的包圍,在日軍的包圍之下的南京就如同一座孤城一般,氣氛可以說是頗為的緊張。

并且日軍為了一鼓作氣攻下南京城,可以說是帶來大量的重武器,光240MM的榴彈炮、150MM的加農炮就超過了700多門,擲彈筒、迫擊炮更是超過2000多,并且更是集中了300輛裝甲車協同作戰,而在槍支方面重機槍、輕機槍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與當時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疲憊之師有天壤之别,是以當時國民黨的守軍在面對如此強大的火力基本上無力抵擋。

是以當時的國民黨高層的内部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有着撤退的想法,而且在最早的時候,國民黨内部就一直有一個作戰戰略,那就是拖着的打,以國土縱深的面積拖着日本,盡量避免與日本進行大決戰,是以在日本進軍南京的時候,國民黨高層内部就一緻認為南京不可守,守則必敗應及早撤退,進内陸城市彙聚實力,與日本軍隊展開周旋。

但是此時的蔣介石也一直在考慮,畢竟當時的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抵抗就放任日本人占領的話,那麼于公于私都對不起國内的群眾,而且更是沒法與當時國民黨那些元老交代,更沒法跟已逝世的孫中山先生交代,是以此時的蔣介石也是無比的為難,畢竟此時與日方正面抗衡無異于以卵擊石,就在此時國民黨上将唐生智卻站了出來主動守衛南京,于是就在猶豫不決的蔣介石也是順應了唐生智的請戰要求。

南京保衛戰打響,為何國民黨說撤就撤,國軍與日軍差距有多大?

但是此時的蔣介石依舊是不放心,于是便向當時的德國尋求幫助,而德國在得知消息之後也是出人意料的派人前來與蔣介石會談,并且更是代表德國主動與日方進行周旋意圖調和中日之間的沖突,而此時德國出席周旋的原因也是非常的簡單,并非是真的想幫助中國,反而是因為德軍在北方與蘇聯展開拉鋸戰,是以想借此機會拉攏日本與中國共同抗擊蘇聯,不過當時的國民黨對于日本的狼子野心也是心知肚明,是以一邊求和一邊準備與日本作戰。

而這也是當時國民黨部隊一直處于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當時蔣介石還是低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就當國民黨軍隊一邊等着日本的消息的時候,日本人軍隊已經開始與南京地方守軍展開了對戰,而當時主動抗日國民黨守軍唐生智由于軍隊人員等的原因,也隻能展開被動防守,但是結果你我也都知道,基本上是無法抵抗,而且再加上當時的國民黨内部沖突重重無法如同一塊鐵闆一樣,是以在日軍團團包圍之下,南京的守衛軍基本上被日軍逐個擊破,是以唐生智在抵抗八日之後選擇了突圍撤出了南京城,但是即使是選擇了撤退,在南京戰場上國民黨的軍隊還是損失慘重,特别是在制定突圍計劃從今天來看更是毫無計劃可言,是以在突圍途中,大量的國軍士兵死于日軍的槍口之下。

于是在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城,而攻入南京城之後的日軍可對于南京展開了瘋狂的報複,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不過其實當時的南京國軍撤退,不僅僅與當時的日本軍隊在實力上的差距有關,其實還跟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防禦工事有關系。

我們都知道在戰争之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往往能夠引導戰争的走向,但是對于當時的南京而言,其地理位置可以說是非常的差,雖然我們都知道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一座曆史名城說是地靈人傑也絲毫不為過,但是在軍事地理上南京城卻是一個不适合防守的城市,由于南京三面無險可守,而且面向長江天險,這可以說是給日軍的軍艦提供了機會,要知道當時在淞滬戰役上,由于戰略的失誤中國的海上力量基本上是全軍覆沒,是以在日本攻打南京的時候長江基本是暢通無阻。

是以當時的南京守軍基本上在敵人軍艦的炮火範圍之下, 而軍艦的炮火的威力也不需要我多說什麼了吧,是以當時的國民黨高層們早早就将這些因素考慮到其中,是以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南京基本上是絕地,壓根無險可守,而且南京也沒有淞滬戰場上的戰略意義,因及早的撤離才符合當時國民黨的情況。

南京保衛戰打響,為何國民黨說撤就撤,國軍與日軍差距有多大?

而且對于南京城而言,最為讓人頭疼的還是其落後的防禦工事,由于南京的防禦工事修築的比較早,而且是由南京警備司令部修建,是以整體上确實非常的落後,嚴重的缺乏現代化大型戰争的經驗,并且工事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已然全部暴露出衆人眼前,并且一些火炮陣地更是缺乏仰射角度,而且由于這些防禦工事大都設定在山頂等暴露位置,是以在與日軍交戰的情況之下,非常容易被日軍摧毀,是以在這種去情況之下,國民黨選擇放棄南京撤退也是一種理所當然,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的日軍會做出南京大屠殺那種慘無人道的事情來。

是以總的而言,南京在當時幾乎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并且從最開始打起來開始,南京戰場就不是一場如同淞滬戰場一般是你死我活的防衛戰,反而是一場撤退戰,或者說是掩護百姓撤退的戰役,而這也就導緻了南京戰役必然會失敗,隻不過是早晚的問題,不過那些在戰場上戰死的抗日先烈們永遠值得我們緬懷,而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更是值得我們永遠地銘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