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2492,閱讀時間:約15分鐘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即使吳三桂不開關,清軍也能從燕山孔道奇襲入關?皇太極活着都不敢這麼想》,已經從地理角度上做出了分析,認為吳三桂若不開山海關降清,後金基本不可能取得天下,漢人在内的關内各族也不必拖200多年辮子。而吳三桂抛棄父親在内族人降清的原因,曆來議論紛紛。吳三桂為何會降清呢?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平西王吳三桂

其實,吳三桂本來已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并且收下了李自成送來的四個月軍糧和白銀四萬兩。諷刺的是,這些物資使得明朝滅亡後窮窘的吳三桂所部恢複了戰鬥力,成為吳部在一片石之戰苦戰的基礎。在明确得到其父吳襄勸降信的情況下,吳三桂為何還要降清呢?要知道,他若降清,其父吳襄在内的一幹族人可謂必死無疑。吳三桂寫給父親吳襄的信,明顯就顯出他不将吳襄死活為意——“側聞聖主晏駕,臣民戮辱,不勝眦裂!猶憶吾父素負忠義,大勢雖去,猶當奮椎一擊,誓不俱生。不則刎頸阙下,以殉國難,使兒素绱号恸,仗甲複仇……我父唶宿将,矯矯王臣,反愧巾帼女子。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顯然,所謂吳襄遭到追贓助饷的傳言導緻吳三桂降清,根本站不住腳。且不說吳襄被追贓助饷是否發生過都存疑,但李自成既然令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必定是修正了拷掠吳襄的錯誤,歸還吳氏家産,安撫吳襄,來安吳三桂之心的。不然吳三桂不會一開始答應降順。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秦淮八豔之一陳圓圓

至于陳圓圓之事,看起來更像是坊間流傳的段子。陳圓圓在李自成軍撤離北京時根本沒被帶上,也沒被和吳襄等吳家三十七口一起處決,而是置之不顧,被吳三桂在亂兵中重新找到。可見被認為強占陳圓圓的劉宗敏,事實上根本未将陳圓圓當一回事。即便所謂劉宗敏強占陳圓圓存在,那麼李自成也必定要求劉宗敏歸還陳圓圓給吳家,才好招降吳三桂。所謂吳三桂麾下遼西将門集團擔心遭到李自成追贓助饷,也是說不通的。根據顧誠先生等人的研究,順軍追贓助饷時是頗有差別性對待的,對于需要招攬進順軍集團的大明官員将帥,如唐通、白廣恩及部分文臣,都并不對其家族追贓助饷。是以白廣恩對李自成的忠誠竟維持到一片石之戰後一年,清軍攻陷陝西後才投降清朝。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西涼霸主——韓遂

其實,吳三桂的态度,與千年前另一位反複無常之人馬超相比,就很好了解了。馬超起兵反曹時,就對反曹盟主韓遂說——“今超棄父,以将軍為父,将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常被調侃為“大孝子”的“錦馬超”

當時的情況,曹操欲借道關西,攻打張魯,關西諸将都認為是假道伐虢之策,要吞并關西衆将的領地,遂不顧人質而起兵稱亂,馬超的父親馬騰,兄弟馬休、馬鐵在内三族親屬都在朝中為質,馬超也不介意。這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宗族發展重于個體生命的意識。對于馬超而言,可能失去領地的危險,使得他能夠不把父親、兄弟的生命為意,因為隻要有領地,宗族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而吳三桂呢?對他而言,李自成開出的價碼已經不錯了。若投奔大順,不失為開國元勳,封妻蔭子。李自成雖然當時麾下有戰鬥力之兵不過老營之兵數萬,但隻要能阻清軍于關外,以整個北方的資源編練更多野戰軍,不過一兩年,實力就能超過孤懸關外,有強兵卻領地不足的後金。故此,吳三桂投奔滿清,惟一的解釋就是清朝開出的價碼更高。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雖然吳三桂借兵清廷,有感崇祯之恩,欲乞師報君父之仇的意思,但他的理智必然知道這隻是引狼入室,他隻是用這個名号為借口,來掩蓋自己追逐更多利益的行為罷了。清定都北京當年(即公元1644年),吳三桂就笑納了清廷授予的平西王王爵,可見他因自己的政治投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此前滿清已經冊封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為三順王,其許諾封吳三桂為王的承諾是可以相信的。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三順王之首孔有德

在追剿南明勢力的過程中,吳三桂戰功赫赫,成功将王爵變成了實封,得到永鎮雲南的地位,割據一方。這無疑是吳三桂夢寐以求的。而李自成從小接受華夏大一統文化的熏陶,秉持王爵不輕與,不可令臣子割據一方的觀念,當然是不可能給出如此豐厚的價碼的。當然,若非吳三桂開關引狼入室,滿清授予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的王爵也将僅有空名而無實土,不值幾錢。滿清得以取得天下,才能将空頭王爵兌現。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明末兩遼形勢

吳三桂出身遼西将門,而有明一朝,從中後期開始就出現了遼人與關内之間的對立,關内對于遼人頗有歧視。這與東漢時對于涼州人的歧視頗為相似。東漢時西涼軍領袖董卓利用羌人當打手,進京将天下引入亂世,而明末的東北地區是胡人強而漢人弱,是以吳三桂為首的遼西将門則淪為滿清爪牙。長期受到歧視打壓的兩遼世族們,對于裂土封王,割據一方也是擁有極強的欲望的。然而,這正是吳三桂的目光短淺之處了。自從漢高祖劉邦誅殺韓彭英諸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以推恩令削諸侯王,又削平閩越、南越,大一統就成為絕對的趨勢,裂土封王者皆不得善終,乃至于覆家滅族。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張弘範是蒙元四大漢軍萬戶之一張柔之子。張家在忽必烈時代被削除封地,并在張弘範之孫張景武一代卷入元朝内戰并站隊錯誤而遭到滅族

即便是蒙元入主天下,一開始重用漢人世族,分封授地令其掌兵,但終究要受到華夏集權傳統影響,忽必烈時代仍然削除了漢人世侯兵權。

吃李自成的糧砸大明的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百個陳圓圓可不夠

▲三藩之亂

吳三桂抛棄父親在内的全族性命,以為以一人之力,裂土封王,割據西南,能夠令家族發展得更好,然而他豈不明白,滿清國家穩定下來之後,豈能讓他長久割據呢?最終,到了晚年,吳三桂仍然遭受兔死狗烹,被康熙的削藩政策逼反,落得個宗族覆滅,全家死盡的下場。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