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正覺寺文殊菩薩、

順木天、

魚躍鸢飛、

舍衛城

......

今天,

圓明園舉行了一場特别的釋出會,

現場釋出了365張圓明園昔日的老照片,

大多數照片為首次向公衆展示。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與乾隆帝有着絲絲縷縷關系的

正覺寺文殊菩薩長什麼樣?

一張拍攝于1920年代的

正覺寺文殊亭内文殊菩薩全身照首次公布,

它對研究、複原正覺寺文殊亭

有至關重要的參考價值。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僅存于地圖中的圓明園順木天

是否存在一直為專家學者所争論,

一張老照片證明了它的前身,

并讓人們詫異,

它的外形竟和如今頤和園廓如亭非常相似……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圓明園順木天老照片。新民晚報記者 潘子璇 攝

新民晚報記者今天來到圓明園正覺寺,順着古色古香的漆紅台階走進“最上樓”的第二層,伴随着古老木質結構的吱呀聲,在昏黃的燈光下,一幅幅黑白照片印入眼簾。這些照片中,“年齡”最大的誕生于1873年。365張照片橫跨了80年,還原了160年間圓明園走過的滄桑道路。它們仿佛打開了一段已經泛黃的曆史記憶,令人不知不覺夢回昔日的“夏宮”。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觀衆參觀。新民晚報記者 潘子璇 攝

夢回160年前的“夏宮”

圓明園曾在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的焚毀,此後的圓明園漸漸地變為一片廢墟,失去了昔日之輝煌。160年間,圓明園經曆了從萬園之園到遺址再到廢墟,從皇家園林到老百姓居住的村落再到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這些變化之前并沒有很多文字記載。

據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介紹,幸運的是,在圓明園罹難後的一百年間,不少攝影師攜帶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照相裝置對遺址進行拍攝,包括中國香港攝影師賴阿芳、德國攝影師奧爾末、法國人謝滿祿、瑞典人喜仁龍,這些早期影像也成為圓明園百年滄桑的曆史見證。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觀衆翻閱老照片圖冊 新民晚報記者 潘子璇 攝

在“最上樓”入口最顯目的位置,一張大幅文殊菩薩全身像尤為震撼。這張照片100年前在正覺寺所拍,如今又再度回到了正覺寺。當年,乾隆皇帝因文治武功卓著,常常被外藩王和外國使臣尊奉為文殊菩薩,乾隆本人也對文殊道場尊崇有加,故在圓明園正覺寺建了一座文殊亭并供奉文殊菩薩,1860年後文殊菩薩像被毀,沒有留下圖像資料,它的形象在後世成了一個解不開的謎。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正覺寺門口,巨幅正覺寺文殊菩薩全身像。新民晚報記者 潘子璇 攝

新民晚報記者看到,這張老照片上,文殊菩薩騎着青獅像,總高三丈,左右站立兩個小童,左為獅奴,右為韋陀,皆高八尺。文殊菩薩像及其背光均為木質包金,獅與兩個小童均為五彩撥金,底座是漢白玉石台。“這張照片為僅存的四張正覺寺山門以内的照片之一,可驗證史料記載準确無誤,也彌補了學術的空白,對研究、複原正覺寺文殊亭有至關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向陽說。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文殊菩薩全身像出自法國攝影師謝滿祿之手。是目前已知拍攝過圓明園木建構築在1900年被徹底破壞前遺存最多的一位攝影師。釋出會還首次公布了謝滿祿在1882年前後拍攝的圓明園木建構築未被徹底摧毀前的照片,其中包括圓明園順木天、北遠山村、魚躍鸢飛、舍衛城、濂溪樂處、彙芳書院(斷橋殘雪石橋)、鴻慈永祜、魁星樓,長春園宮門、海嶽開襟、法慧寺多寶琉璃塔等建築群。這些老照片清楚地呈現了這些建築都還未被徹底破壞之前的狀況,打破了以往圓明園的中式建築僅停留在文獻記載或是畫作中的呈現方式,讓人可以一睹皇家園林曾有的輝煌氣派。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釋出會上,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劉陽向圓明園管理處捐贈正覺寺文殊亭文殊菩薩全身像電子版老照片一張,由圓明園檔案館收藏。

這些老照片能被收集起來并再次回到圓明園展示,其中走過了一條曲折漫長的路。它們的“主人”——劉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表示,自己對文物古迹的癡迷從十幾歲時就開始了,特别是圓明園。上中學時,他經常在課餘時間走街串巷,尋訪古迹,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圓明園後面的書市轉一圈,看到關于圓明園東西就買回來。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劉陽捐贈正覺寺文殊菩薩全身像電子版老照片。新民晚報記者 潘子璇 攝

這麼多年來,從北京到全國,再到海外,劉陽懷揣着對“夏宮”的夢想,在世界各處尋找關于圓明園的點點滴滴,隻求将圓明園的這塊“拼圖”拼的更完整點。在這過程中,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到了各種老照片,這些照片對圓明園的曆史、建築、園林等方面的研究及相關建築的維修和恢複有着不小的意義。

300餘張老照片中,不少照片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劉陽介紹,在1882年前後,謝滿祿買到了十二獸首中的鼠、牛、虎、兔、龍、馬、豬等七個,但在運輸回國過程中豬首、兔首、鼠首被竊遺失,隻有牛首、虎首、馬首及龍首被帶回法國。謝滿祿給它們分别拍攝了照片,其中龍首形象是首次被發現,這批照片對研究圓明園獸首當年的流散過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06年圓明園管理處借助大水法的老照片,确定了在北京西單附近一戶民宅中的石魚為大水法遺物,将其收回并收藏于圓明園展覽館。

300餘張圓明園老照片首次面世 還原一個大多數人沒見過的“夏宮”

這對石魚的回歸,劉陽也參與其中。據他回憶,2003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經過西單大秤鈎胡同時,就在一個院子開門的瞬間無意瞥見了一對大石魚,這對石魚吸引了他的注意,被吊起胃口的劉陽圍着這個院子轉了三個月,有幸拍到了幾張照片,一年半後,在寫一本圓明園的書時,劉陽突然翻到一張法國攝影師拍的這對石魚的特寫。他把自己一年半前在四合院裡拍的照片找出來一對照,沒想到正是圓明園流散在外的石魚。

這對漢白玉石魚原本位于圓明園大水法前,遺失在外已約80載。後經圓明園管理處協調,石魚回歸圓明園,這是曆史上第三件無償回歸圓明園的文物。圓明園也适時動了“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文物保護工程”,促成了一系列文物的回歸。

來源: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