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爾紮克
中華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曆史,從來都不曾有過中斷。在如此長時間的曆史傳承之中,我們保留了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的文學藝術作品。每一代的中國人,無一沒有曾經受過這些祖宗遺留下來的寶藏的滋潤。
從這些流傳下來的文物當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在成百上千年以前,我們祖先的鑄造技術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雖然與現代的技藝已經不在一個檔次之上,但是與同時代的産品相比,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技術的最高代表。
在這些遺留下來的文物當中,有一些由于其所承載着的厚重曆史,因而被人所熟知,甚至成為了其所在地城市的形象标志。河北的滄州市就被稱之為獅城,這主要是因為在這裡有一尊上千年依然儲存完好的鐵獅子。
而且,這隻鐵獅子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鎮海吼”。别小看這一件文物,這可是一件有着千年曆史的國家級文物,能夠儲存的如此完整,不得不讓人感歎是一種奇迹。
不過,有一件事情卻讓人覺得十分惋惜,這件不曾被時空傷到分毫的寶物,竟然在現代受到了損傷,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實際上,這件文物受到損傷的原因,竟然是所謂的專家建議。
一、文殊菩薩寶座鐵獅子
經過當年曆史學家們的嚴格考證,他們認為河北滄州的這一尊鐵獅子,被鑄造成型的時間應該是在後周時期,具體而言就是公元593年。通過翻閱古籍得知,這尊鐵獅子,本來應該是位于上千年前滄州市東南郊的開元寺之前。
從大小上來看這尊鐵獅子,長6.264米,高達到了驚人的5.74米,體寬2.981米。總體重量大約有32噸,這是大陸現存,保留年代最長,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尊鑄鐵獅子。
要知道,鐵這種物質極其容易受到侵蝕,在大陸的文物當中,極少能夠發現儲存完好的鐵質物品,這主要是因為其容易被腐蝕,而青銅器相較之于鐵,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因而能夠得到長時間的保留。
這尊滄州的鐵獅子,在它的背上還有一個巨盆。這尊獅子的獅身朝向南方,而頭部望向西南昂首挺立,四隻腳呈現出一種前進的狀态,兩隻眼睛憤怒地盯着前方。站在它身邊,就能夠感受到這尊鐵獅子,渾身散發出威武的氣勢,以及它身上所攜帶的厚重曆史。
其實,仔細觀察這一尊鐵獅,就能發現在它的頭部和它的脖子下,分别鑄造有“獅子王”字樣。而且在他的背上,還刻有蓮花寶座。根據這些細微的特征資訊,曆史學家們在大量的史料當中進行查找,最終,确定這隻鐵獅就是方面開元寺内所供奉的文殊菩薩的坐騎。在他背上背負的巨盆,其實是文殊菩薩的蓮花寶座。從它的神态上分析,它應該是在等待着文殊菩薩的降臨。
實際上,這一尊鐵獅子的鑄造工藝異常的精巧,獅身上的毛發呈現出一種精緻的波浪狀以及卷曲形态在它的胸前和臀部,都有着相對應的束帶,在鐵獅的内外,還有着許多磨損的文字,除了前面提到的“獅子王”這三個字樣,還有就是當年這種鐵獅的鑄造者,以及為鑄造這尊鐵獅捐款捐物者的姓名。
當然,除了這些精緻的細節以外,最讓人們感到驚訝的,就是在這尊鐵獅的腹部,還有讓人意料不到的存在。鐵獅的肚子裡被人刻上了金剛經文!
而且,這些經文還是用典雅端莊的隸書字型書寫而成,不過讓人遺憾的是,由于鐵獅的年代過于久遠,在鐵獅的表面已經産生了侵蝕,在上面的許多文字都已經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是以隻能判斷是金剛經,但是卻難以進行更為細緻的研究。
前面提到,河北滄州這一尊鐵獅子的重量,大概在32噸重。可以想象這是一個何等的龐然大物,在古代那樣落後的生産技術條件之下,要想鑄造出這樣一尊碩大無比的鐵獅子,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當然了,整體鑄造是不可能的,通過曆史學家們的研究,以及對鐵獅子的細緻觀察,他們認為古人采用的是一種分塊鑄造,最後組裝的辦法。也就是說,這一整座鐵獅子,都是先由長寬三四十厘米左右的小鐵塊疊加在一起,然後再進行層層鑄造,這才做出這樣的一尊巨獸。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古代大陸的科技是多麼的發達,連這樣的龐然大物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造出。
關于這尊鐵獅為什麼被稱為“鎮海吼”,有着許許多多的說法。有人認為,這是個鐵獅子既然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那他一定是寺廟負責建造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尊鐵獅子,其實是後周世宗柴榮在北伐期間進行建造的。還有的人根據傳說認為,這是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為了鎮住海嘯而鑄造的一尊巨獸。最後這種說法,便是這尊鐵獅被稱為“鎮海吼”的由來。
二、鐵獅的命運以及現代的保護
直到19世紀以前,河北滄州的這一尊鐵獅子,都一直安然無恙地矗立在滄州城外。近千年的風吹雨打,隻是讓它的表面産生了一些小小的變化,并沒有危及到鐵獅的安危。不過,從19世紀開始,這尊鐵獅子便遇到了它的危機,這危機有的是天災,而有的要歸因于人禍。
在清朝建立以前,當地的人們都對這頭鐵獅子充滿了敬意,不敢随意去觸碰,畢竟對他們來說,從他們出生剛開始這提示就已經存在了,在1803年時,滄州這裡發生了一場狂風暴雨,這尊矗立千年的鐵獅,竟然被這場大風給刮倒了。
并且,由于這尊鐵獅實在是太重,要想把它扶起來,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當地官員不想為比此而耗費人力物力,于是便就對這尊鐵獅放任不管,直到1893年再次被扶起來時,鐵獅已經在地上躺了九十多年。
由于長期與土壤和水的接觸,導緻鐵獅的腹部,尾部以及下颚,産生了非常嚴重的鏽蝕。不過在當時,鐵獅還是能夠像以前一樣威武地矗立在滄州城外。雖然有鏽蝕,不過風吹雨打以後,鐵獅還是恢複了往昔的風采。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随着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文物保護也越來越重視。許多地方為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考慮,開始利用各種手段,對當地的文物進行保護。
于是,滄州城的這座鐵獅子就十分受到滄州市政府的重視,他們為了能夠進一步對這尊鐵獅子進行保護,于是,特意向蘇聯專家請教。
蘇聯專家認為,既然鐵獅子是由鐵鑄成,而且在倒下之後與地面接觸的一部分産生了嚴重的鏽蝕,是以,應該保護鐵獅免受雨水的侵蝕。當時滄州文物局的從業人員,也認為蘇聯專家的話,具有科學道理。于是,便自作聰明的建造了一個遮風擋雨的涼亭。
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涼亭加劇了最準鐵獅子的損壞,因為在涼亭的半封閉環境之中,鐵獅子身上的水分難以蒸發,這使得鐵獅子周邊空氣濕度較高,進而對鐵獅表面産生了鏽蝕。
在了解到這一問題以後,地方政府這才拆除了這個涼亭,将鐵獅置于露天環境之中。1984年他們為鐵獅子建立了一個台座,并且,為了将鐵獅固定在這個台座之上,他們還往鐵獅的腿部灌注了一部分水泥。
人們總是不能吸取教訓,但灌注的這一部分水泥,對鐵獅造成了更大的傷害。水泥需要水才能凝固,在水泥灌注的幾年之後,鐵獅的腿部就開始出現裂痕,于是,當地文物局又對鐵獅的4隻腳進行了人工修。
不僅如此,他們還好心為鐵獅安裝了鋼管支架,用以支撐鐵獅的重量。不過,安裝鋼管的操作又讓鐵獅的表面出現了十幾處破損。這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的結局。
小結
總的來說,滄州的這一尊鐵獅子,曆經千年風雨,依然矗立不倒,但是在經過人類的數次保護之下,卻變得傷痕累累,人類的自高自大最終隻會對自己對周圍的環境産生嚴重的傷害。人類有智慧不假,但是自然也有不為人類所了解的平衡。可惜的是人類依舊不能吸取教訓,2009年,滄州市又建造了一尊比古代鐵獅還要大上1.5倍的新鐵獅,用于作為滄州市的地标建築。
參考資料:《宋史》《清史稿》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