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這樣:别人不來打招呼,就絕對不去認識别人;主動表白?隻要對方不捅破,自己一定遮遮掩掩……很多人總希望對方明察秋毫,沒想到不僅失去得越來越多,也把身邊人推得越來越遠。
說來慚愧,我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認識了很多年的朋友跟我感歎:認識這麼多年,你從來都沒主動給我打過一個電話、發過一條消息,每次都是我先找你。我不服氣,當場翻聊天記錄,結果驚訝地發現,我居然真的從來沒主動找過他一次。
明明很想跟對方說點什麼,卻總是先扪心自問:TA現在有空嗎?TA會感興趣嗎?在重重自我懷疑之下,任何想要主動說點什麼的沖動,都變得意興闌珊。
有的人太過在意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又常常過度解讀對方的反應,以至于無法坦坦蕩蕩地做自己。這樣的人小心謹慎,在意他人眼光,卻在被評價之前,習慣于否定自己。這種自我否定,常常會把對方越推越遠。
2
有次跟另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起在公司競聘部門經理的事。
她是最有競争力的人選,可當老闆在會上問誰有意競聘時,她卻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她說自己知道機會難得,但怎麼也擋不住心底那點猶疑:萬一做不好怎麼辦?别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會有人不服氣?
老闆在幾度鼓勵她主動出手無果後,索性直接任命。就這樣,她居然還猶豫了兩天,才接受了這個渴望了很久的職位。到現在,她在任已有三年,整個部門的業績翻了一番。
不少人無法了解朋友的矯情。但我再清楚不過,她希望的是被“趕鴨子上架”,這樣能省掉很多無謂的自我懷疑,就算做不好,也可以用一句“我這不也是沒辦法嘛”來安慰自己。
久而久之,這會固化成一種認知:隻要是我主動要來的,一定會失敗;隻要是我被動接受的,一定能做出好成績。甯可錯過也不犯錯的心理,成了很多人前進的絆腳石。
3
我知道,很多人覺得不主動很安全,就不會“犯錯”,就能避免遭到嫌棄或批評。他們一邊推開所有人,又一邊渴望被所有人了解,暗自和内心的沖動較勁,隻好默默承受委屈。
害怕被冷落,不願主動開口說喜歡;害怕自己“不夠好”,不敢報名去參加一場英文演講、一次歌唱比賽;擔心“被别人笑話”,就在人群中本能地保持沉默;因為害怕結束,于是拒絕一切開始;因為不想承擔波折,于是墨守成規。但不邁出第一步,又怎麼知道結果是好是壞呢?囿于舒适圈不作突破,人又怎麼能快樂呢?
真心話就是一場大冒險。實際上,“我想見你”“我可以的”“我認為那才是對的”……這些話,一點都不羞恥啊。因為表露真心的你,真的超勇敢,也超可愛的。主動一點兒,真的挺好。
來源: 人民日報
編輯:崇信縣融媒體中心/孫 悅
稽核:崇信縣融媒體中心/富 強 戴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