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自古以來,無論是帝王貴胄、文人雅士還是平民百姓,皆離不開酒。行嘉禮、宴賓客、迎四時……酒早已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4月10日,廣東省博物館繼舉辦玉文化、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系列展覽之後,将推出“酒歌——中國酒文化展”。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展覽以“酒”為核心,将自然風物與館藏文物融合,通過自然标本及青銅器、陶瓷、書畫等館藏藏品共254件/套(其中文物185件/套),從禮儀、養生、風俗、外銷等多角度解讀中國酒文化。本次展覽将首次展出青銅爵、松鼠葡萄紋犀角杯、銀龍紋花鳥人物故事圖三龍足冰酒桶、銀紋章留白三國演義人物故事圖高腳杯、清陳雲龍夜宴圖軸、錫刻花小執壺、釀酒工具、酒埕等多件館藏文物和自然标本。

成套開發的文創品古代就有了

中國的制酒工藝源遠流長,釀酒技術獨樹一幟。随着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國釀酒的原料日益豐富、制曲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逐漸成為東方釀造界的典型代表。

記者發現,展覽中展出的各種相關文物,堪稱在“酒”這個主題下的曆代“文創”大賞。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例如明嘉靖款景德鎮窯青花壽字葫蘆瓶上利用樹幹盤繞呈壽、福、康、甯等字的圖案是當時最為常見的紋飾,葫蘆瓶因諧音“福祿”,又多籽,故含有福祿雙全、多子多孫的美好意象。館方專家介紹,許多民族都有用葫蘆來裝酒的習俗,酒具也有制成葫蘆型的,堪稱當時的“文創流行風”。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今天“套卡”“系列公仔”之類的文創産品非常流行,實際這種方式在古代就已經用得非常娴熟。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一套12件,大小相同。造型玲珑有緻,杯體通透細膩溫潤。器身以青花五彩繪十二月花卉紋,并題寫相應的詩句。詩句皆選自《全唐詩》,用青花書寫,句末落青花篆體“賞”字方章款。詩句和畫面相得益彰,清新雅緻。館方專家介紹,“十二月花神杯”是清代景德鎮官窯燒造的一種成套酒杯,每套十二隻,大小形制相同,分别以一年十二個月的時令花卉為裝飾,并題寫與之相配的詩句。其始燒于康熙年間,以後曆朝皆有制作,傳世品以青花、五彩品種多見。整套的花神杯流傳至今實屬稀少,極為珍貴。

設計對接市場 文創助力外銷

很多産品展現了當時廣州外銷市場的繁榮。這是當時的文創“産業化”的最佳展現。其中許多器物的設計極盡精巧,對今天的文創開發也大有借鑒意義。策展人介紹,外銷飾品制造的興起,推動了東西各國與地區間的工藝技術及文化交流。

松鼠葡萄紋犀角杯為清初時期制作而成,色呈棕褐色,包漿厚,光澤柔和滋潤,采用了镂雕、浮雕等多種精湛的雕刻工藝,雕刻出流暢的線條,把葡萄枝葉和松鼠的形狀與紋路遍布整個角器,造型層次豐富,逼真,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這種杯多作為“勸杯”使用,在主客及陪客間傳遞,每次需飲盡,故又稱“無奈杯”。

德化窯白釉公道杯杯口呈花瓣形,深弧腹、圈足。通體及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無釉。杯中塑一站立的人,人體内有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小孔,瓷管口端與杯沿等高,立人足下與杯銜接處又有一暗孔。如注酒與人體内的空心持平,酒不能流入管内,但注酒過滿時,酒高于杯中管口時,酒即随杯底的小孔一洩而出,杯中的酒就蕩然無存。是以它又稱“平心杯”,有提倡“滿損謙益”之意。

清代的銀镂空菊花紋套綠玻璃葡萄酒瓶瓶頸和瓶腹分别随形套銀質菊花紋镂空裝飾,瓶口有銀質瓶蓋,蓋上有圓形蓋紐。整個玻璃酒瓶設計精巧,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綠色玻璃隔熱性強,能減少紫外線幹擾;玻璃酒瓶外用銀包裹,起到了極好的保護作用。中國陶瓷常見的膽瓶造型和銀質镂雕的菊花紋,将東方元素和西方審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清乾隆廣彩洋人歸航圖大碗是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和廣州訂燒的貨物,用于調制雞尾酒或果酒,以西方風格為主,款式、紋飾皆按西方審美設計制作。

看廣東名酒“因地制宜”的開發思維

記者了解到,“酒歌——中國酒文化展”将以現代科技、自然與曆史文化融合的視角,精美文物與趣味體驗結合的展示方式,帶領觀衆探索酒之起源與傳承,品味酒之風雅與世俗。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二部分“綠蟻新醅酒”“把酒話桑麻”,以自然科學的視角切入,配合館藏植物标本與互動裝置,向觀衆展示酒的原料、酒的香味、酒的種類與釀造技術;第三部分“能飲一杯無”,通過青銅禮器、古籍書畫等,引領觀衆回顧曲水流觞至屠蘇飲酒妙趣橫生的酒禮與酒俗;第四部分“霞影入瑤觞”,甄選形态風格精絕于時代的中國傳統酒具與外銷酒具,展現各式酒具中承載的中西文化交融與匠心傳承。

在展覽中,記者看到了早年的賴茅、四特酒、五糧液、汾酒、衡水老白幹等中國各地的知名老酒,時代感十足、地方特色濃厚的酒瓶和商标樣式,讓人可以一睹當時人們将文化元素注入産品設計中的匠心和巧思。而曆代的釀酒工具、裝置,則提醒人們,文創開發必須與實際的産業結合,才能開拓出廣闊天地。

今天廣東有很多有關酒的非遺項目,比如依靠手工釀造方法的大埔娘酒。作為中國黃酒的代表品種之一,它在現在成為非常著名的廣東地方特色“伴手禮”。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一場酒文化盛筵 一次“主題文創”大賞

米酒也是極富特色的中國酒。300多年前,釀制小曲米酒的技藝,已廣泛流傳于潮汕鄉村墟鎮之中。其時,各農家和釀酒作坊,以大米為原料,使用小爐瓦甑來釀酒。小曲米酒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甘爽宜人。

展覽中的蒸餾裝置讓我們一睹最富中國特色的“白酒”是怎麼釀出來的。廣東土産白酒中比較著名的有長樂燒等。清道光二十五年的《五華縣志》記載:“縣屬出産燒酒甚多,長樂燒著稱,岐嶺為最佳。”這裡有粵東名山玳瑁山,穿石而出之甘泉水質很好,屬中性偏酸,且硬度較低,加上特殊的客家釀制技藝,代代相傳造就了這一名酒。

春節飲酒的習俗應該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時期。在中國出土的大量被認為是“禮器”的青銅器中,酒器在種類上占大半。可見在隆重的典禮現場,酒是極為重要的載體,而且酒禮很早就發展得很完備了。後來春節飲酒一般被安排在祭祖之後。因為祭祖必然要用到酒,祭祖完畢, 一家人不分尊卑老幼, 聚在一起飲酒。有些酒是今天的人不熟悉的,比如椒柏酒。這種莊嚴的酒禮,在今天廣東的很多地方,特别是潮汕、客家地區的正式場合中仍随處可見。

這些“文物”和“非遺”其實就是最佳、最活态的文創。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通訊員黃蘇哲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部分圖檔由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蔔松竹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謝育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