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離婚“互撕”官司不斷更新,在李靓蕾持續不斷的“重錘”之下,今日,王力宏終于發聲道歉,表示不再做任何解釋和辯解,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會承擔起一個父親、兒子和公衆人物的責任。

這似乎是很多尋常夫妻吵架的慣性套路模式,也是無數人從夫妻變仇人的原因。
A方:都是你的錯
B方:你是不是有毛病
A方:那咱就一件件拿出來讓大家評評理
B方:行行行,都是我的錯行了嗎
我們在感情關系出現問題時,很容易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體會感受并申訴自己的委屈,卻很難去體會對方的不容易,然而父母則更容易忽視真相隻偏袒自己的子女,這也就不難了解,前有吳亦凡媽媽将兒子送進監獄,後有王力宏爸爸為兒子申訴冤情的行為。
畢竟一個孩子成長處事風格的方式,也和家庭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對話時的沖突模式?往往這和利己的防禦性機制有關系。
隻關注自己的得失,從不關注對方說了什麼
其實兩個人在争吵過程中,除了情緒的宣洩,也是存在有價值資訊輸出的,比如說自己委屈的原因,甚至傳遞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但當夫妻一方,隻關注自己有沒有在面子和感受上有沒有處于下風,有沒有吃虧,就會不自覺用各種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是以會拿孩子,房子,車子票子作為自己的有利“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可憐的一方,對的人。動機無非就是在撇清自己的錯誤,保障自己的人設,尤其像明星這樣的工作性質,似乎也就更為敏感的自我保護。
交流時攻擊性太強,比起就事論事,更容易攻擊伴侶本身
很多感情糾紛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吵着吵着,早已經開始脫離了問題的本身。把解決本來的分歧沖突,上升到了理據下的羞辱和攻擊,就像王爸爸手寫的那封信一樣,力證自己的前兒媳是靠懷孕上位并勒索上億的資産等等。
類似的事情很多,當我們吵着吵着感覺無休止成為一個無果循環模式時,其實本就已脫離了本來的問題軌迹。
很多戀人夫妻在争吵過程中“證據”,更多的目的其實在表達自己感受不到愛希望得到關懷,但對方的回應方式和态度,則讓她感受到的是“你是精神病,沒事找事”甚至更有像王爸爸一樣的家人,力挺自己的孩子,最終這樣的感情關系隻能悲劇或者仇視收場。
畢竟不是所有夫妻都是公衆人物有輿論媒體來保駕護航,是以不少小兩口一旦鬧到離婚,也就徹底撕破臉。
其實争吵不怕,最怕的就是錯誤的相處,讓本來不必要的攻擊變成互相的傷害。
回避溝通
面對夫妻的歇斯底裡有些人會選擇消極回避的方式,以為可以用時間緩沖彼此的問題,但回避往往在對方感受下很可能是冷暴力,以至于加劇本來的沖突。
太多情侶夫妻最終導緻的爆發未必一定是經曆了大是大非的背叛,而是在最初溝通就出現了偏差,積壓了太久的情緒和委屈。好的婚姻關系,最基本的就要從正确的有效溝通開始,而不是以回避的方式,解決争吵化解沖突。
父母參與小家庭事情太多
愛子心切是人之常情,但過分的護犢子,缺乏邊界感參與孩子婚姻的事情太多,反而是造成子女婚姻不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子女長大成人,就該自己處理自己的關系,尤其是夫妻的親密關系,身為父母,自以為“公正”的幫腔,辯解,在對方和旁人感受下就是一種赤裸裸地挑唆行為。
當小兩口的争吵變成了兩家人的争鬥,那麼這場鬧劇就不再是床頭吵架床尾和能夠解決的沖突,因為它已經更新成為了家族間的戰争。
是以父母學會放手,是讓孩子成長的必要環節,也是獲得婚姻幸福的基礎條件。
END
文/解憂情感驿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複,婚姻沖突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導緻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夫妻,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