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釋出《工業和資訊化部關于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使用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相關事宜的通知》,意味着中國5G使用的頻段正式确認。
《通知》指出,規劃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作為5G系統的工作頻段,其中,3300-3400MHz頻段原則上限室内使用;5G系統使用上述工作頻段,不得對同頻段或鄰頻段内依法開展的射電天文業務及其他無線電業務産生有害幹擾。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确定的頻段是未來中國5G将要使用的主要頻段,雖然主要頻段不代表全部頻段,但其好處在于,相關5G裝置、技術可以着手按照這個标準進行規劃、研發了。
确定5G頻段意義重大
近年來,中國先後提出實施“網絡強國”、“制造強國”等戰略,其中,5G系統是重要的資訊基礎設施,也是支撐國家資訊産業由大向強轉化的關鍵,工信部頻率規劃的釋出反映了國家支援5G加速商用的決心。
付亮認為,中國越早确定5G工作頻段,其他國家就會考慮這一頻段是否也适用于本國,如果可以的話,他們就會和中國一道推進标準的成熟、裝置商用,這對整個産業鍊都有好處。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各自的頻段規劃。例如,美國正分别推動高中低三個頻段,27.5-28.35GHz、3.7-4.2GHz、600MHz等;歐盟則在推動700MHz/3.4-3.8GHz的中頻段以及24.5-27.5GHz的高頻段。另外,日韓等國也在推動相應的頻段規劃。
據了解,率先釋出中頻段規劃是兼顧國内産業現狀以及系統覆寫和大容量的基本需求的結果,雖然前期工信部公布的五個試驗頻段包含了兩個高頻段,但目前國内高頻射頻産業還不成熟,實作規模商用仍有一定的困難。
付亮解釋稱,高中低頻段最大的差別在于其覆寫能力,如果在一個固定的區域内,高頻段下,營運商就需要部署更多的基站實作覆寫,這會帶來更大的成本支出。
不過,由于在2G、3G發展過程中,一些低頻段的資源已經被占用,是以一些優質的低頻段資源尚不能應用在5G建設上。“電信營運商内部也在進行調整,希望将原來低頻段上的2G使用者向較高頻段的4G網絡遷移,進而将騰出來的低頻段資源用到4G或者5G上,但是遷移還需要時間。”
中泰證券指出,從本次釋出的規劃來看,全球領先以及聚焦中頻段是最大的兩個特點。此次規劃的釋出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率先釋出5G系統在中頻段内頻率使用規劃的國家,預計國内将大機率基于中頻段來加速實作5G商用落地。
産業鍊将自上而下受益
頻段規劃對于移動通信系統應用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用頻段的正式确定将對中國5G系統技術研發、試驗和标準等制定以及産業鍊成熟起到重要先導作用。
“如果頻段不确定,5G試驗檢測、晶片、天線、終端制造企業都會受到技術不統一的影響,确定以後,這些企業就可以加快相應的研發步伐。5G牌照下發以前,這些環節都會逐漸确定下來,确定得越早,5G發牌的條件也就越成熟。”付亮向記者說道。
他認為,5G産業鍊的成熟将沿着上遊裝置商、晶片廠商再到下遊終端、行業應用的路徑發展。“上遊成熟得越早,下遊跟着成熟也會更快。一般而言,一個标準确定以後,上遊裝置、晶片、測試裝置具備規模商用條件需要半年時間,再有半年終端才能實作規模商用。”
中泰證券研報指出,從受益時間來看,雖然5G部署時間加速,但在2020年前開啟大規模基站建設的可能性較小,天線、射頻廠商業績釋放還需一定時間。在大規模建設前,營運商有望提前對5G傳輸承載網絡進行建設和擴容,是以傳輸裝置、光纖光纜和光子產品廠商有望率先受益。
在對4G投資周期進行回顧後,中泰證券表示,無線領域的投資會經曆主題性機會、估值回歸最終再到業績兌現的過程,而第一輪主題性的投資大緻在工信部牌照發放前一年開始啟動,是以工信部發放牌照時間的預期是5G前期主題投資的關鍵名額。
據了解,以4G為例,工信部于2012年9月20日釋出了移動通信系統(IMT)頻率規劃方案,其中對時分雙工(TDD)及室内IMT系統的頻段做了規劃;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家營運商發放了TD-LTE的牌照,頻率規劃的釋出與商用牌照的發放間隔15個月左右的時間。是以,中泰證券預計,國内5G牌照的發放時間有望提前至2018年底到2019年中。
付亮認為,一般而言,通信行業一項标準确定後到終端商用需要一年多時間,考慮到目前各方都在積極推動5G,上述間隔時間可能會縮短,“明年某些裝置就會面世,并具備較高的成熟度,到了2019年,國家就可以下決心進行規模化的5G組網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