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廣西上思縣一處工地施工時意外發現兩具巨棺,巨棺外椁使用三合土夯制而成。

外椁内還有兩重木棺,這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貴,絕對不是普通人家。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巨棺并沒有立墓碑,顯然墓主人不想讓後人知道他們的身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墓主人到底在隐藏什麼?巨棺後面有什麼秘密呢?請接着往下看。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01 龍須出現

就在1号棺開啟數個月後,全國各地十幾名考古專家再次齊聚上思,籌備二号棺,也就是丈夫棺的開啟。

前期工作準備就緒後,開始開棺。

同一号棺一樣,也是先在三合土上打孔,然後打入木楔子,依靠木楔子将三合土蓋撐開,然後再把蓋取下來。

由于二号棺體積、重量都大于1号棺,開棺難度自然也更大。

果然,在開棺過程中,三合土外椁出現了裂縫,一大塊三合土直接脫落下來。

這讓現場考古人員隐隐的擔憂,棺内是不是也遭到破壞了呢?

外椁和第二重木棺打開後,第三重黑色木棺出現在眼前。

二号棺男主人的神秘面紗即将揭開,重重謎團是否能在這裡找到答案呢?

在黑色木棺表面,考古人員發現了許多呈放射狀的白色細絲,彌漫在整個木棺表面。

這些白色細絲在當地有個說法,名叫龍須。

當地人認為,下葬時,如果親人哭得太過悲恸,逝者靈魂受到感召,從口中噴出一口鮮血。

鮮血凝結在棺木上,就成了龍須。

龍須是逝者在天之靈對子孫後代護佑的象征。

然而,龍須的出現卻讓專家們感到憂慮。

因為龍須并不是什麼逝者的鮮血凝結而成的,而是低等植物的根莖。

這些植物的種子來源于空氣中彌漫的孢子、孢粉,以及制作外椁的三合土。

由于棺椁密封不嚴,雨水、地下水滲入後,會導緻這些植物種子生根,于是就形成了所謂的“龍須”。

龍須的大量出現,再次表明棺内遭到破壞的可能性很大。

棺内是什麼景象呢?墓主人的身份資訊是否還得以儲存?所有人心裡都充滿疑慮。

考慮到外椁已經遭到損壞,為了保護内棺,考古人員決定,把最裡層木棺取出來開棺。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02 神秘北鬥七星圖重制

木棺擡出來後,考古人員用鏟子耐心地将棺蓋附近的泥土清理幹淨。

待棺蓋完全露出來後,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将棺蓋擡起。

墓主可能不會想到,幾百年後,他會以這樣的方式再次重制人間。

木棺中,遺骸的躺姿非常筆直,和剛下葬時保持着完全一樣的姿勢,說明在運輸過程中遺骸并沒有傾斜震蕩。

但是,和考古專家預料的一樣,棺内的損壞很嚴重。

在水氣和濕氣的侵蝕下,棺内的織物已經完全灰化,和遺骸粘連在一起。

如果強行将織物揭開,可能會同時破壞遺骸,後面難以複原。

是以,考古人員決定先将遺骸整體儲存,後續再進行研究。

就在考古人員将遺骸搬出木棺時,又有了一個震驚的發現。

棺内底部有七個凸起的木墩,其排布和北鬥七星的位置一一吻合。

又是北鬥七星,和一号棺中的北鬥七星圖案如出一轍。

這到底代表着什麼呢?

由于棺中再無多餘陪葬品,所能了解到的資訊非常有限,是以,謎團揭露隻能寄希望于墓主人的遺骸上。

為此,考古人員決定,用現代X光對這位古人進行一次全身掃描,這樣或許能在不損壞遺骸的基礎上擷取一些有用的資訊。

通過X光掃描發現,墓主人骨骼緻密,骨骼比一号棺粗大,再結合骨盆形狀,基本可以确定是男性。

這與之前的猜測相符合,即一号棺和二号館墓主人是一對夫妻。

在遺骸口中,也發現了一枚壓勝錢,同樣是開元通寶。

而在頭部則有一根金屬物,考古人員辨認後,認為這是束頭發的發簪。

這至少能說明墓主人生活在明代,依然保留着漢人的發式,還沒有剃發易服。

随着X光掃描的繼續進行,考古人員發現不僅遺骸口中有銅錢,在頸部、腰部和膝蓋部等部位都有銅錢。

銅錢總共有七枚,根據照片依稀能辨認出上面的字是“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也是唐朝時期的貨币,使用時間比開元通寶要稍晚一些。

但是由于稀缺,是以價值更高一些,一枚乾元重寶大概能抵十枚開元通寶。

X光掃描結束後,考古專家将所有掃描照片拼接起來觀察,這時,大家有一個震驚的發現。

之前看上去雜亂無章的銅錢,連成整體後,竟然也是一個北鬥七星圖案。

至此,二号棺的開棺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但是,謎團不僅沒有解開,反而使真相更加撲朔迷離。

神秘的北鬥七星圖,背後到底代表着什麼呢?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03 墓主人與明朝皇室有關?

雖然通過石棺、服飾能确定墓主人生活的時代是在明朝,但是具體的年份卻不太清楚。

要想準确知道墓主人生活的年代,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做碳14鑒定,當時中國隻有北京大學能做碳14鑒定。

于是,上思縣文物保護局局長王善初将遺骸上的取下一些,送到北京大學去做鑒定。

在等待鑒定結果的這段時間裡,王善初也沒有閑着,他積極查找相關資料,希望揭開七星巨棺的謎團。

這時,一張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是一張明孝陵朱元璋陵墓的航拍照片。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從下馬坊到地宮七個主要建築,布局奇特,如果用線連起來,那就是北鬥七星圖。

這和巨棺中的七星圖有着某種聯系嗎?

就在王善初疑惑之時,另一個觀點更讓他吃驚不小。

這個觀點是一個名叫王秀玲的人提出來的,她認為,萬曆皇帝下葬時的擺放姿勢,同樣與北鬥七星形狀相吻合。

王秀玲是北京十三陵之一的定陵文物局的員工,當年參與了萬曆皇帝陵墓的挖掘工作。

當時萬曆皇帝的棺蓋被打開時,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位帝王的姿勢非常奇特。

隻見萬曆皇帝的頭部和上身向右側卧,右手彎曲撐住頭部,左手下垂放在腰部,右腳微曲,左腳伸直向外撇。

萬曆皇帝的遺骸為什麼呈現出這樣一種奇怪的姿态?

王秀玲大膽地猜測,萬曆皇帝下葬時是采用的北鬥七星葬式,即身體側卧,雙腿委屈,如睡眠狀。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但是,萬曆皇帝的靈柩在下葬前,靈柩從皇宮擡到定陵就花了三天,中間不停地停靈祭奠。

而擡靈柩的人員就多達數百人,是以,在這個過程中,萬曆的棺椁極有可能發生颠簸。

甚至據史書記載,萬曆的靈柩在運輸途中還發生過繩索滑落,棺椁一角墜地的情況。

這就極有可能使得原本的姿勢改變,最後就呈現出了這樣一種奇怪的形狀。

如果王秀玲的猜想是真的,萬曆皇帝是以北鬥七星式下葬,而朱元璋陵墓中也出現北鬥七星符号,這是巧合,還是另有隐情呢?

在古人觀念中,北鬥七星是極星,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

是以,萬曆皇帝采用北鬥七星葬式,與天上的北鬥七星遙相呼應,是他人皇尊貴身份的象征。

雖然目前明十三陵中,挖掘出來的隻有萬曆皇帝的定陵。

不過,王秀玲推測,明朝其他皇帝同樣采用的都是北鬥七星葬式。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眼前的巨棺主人是否和明朝皇室有關系呢?是否也是一位流落邊疆的皇室貴胄呢?

就在這時,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進展。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04 疑雲并沒有散去

之前一号棺墓主人遺骸上的那件金色壽衣,被拿去做研究。

雖然曆經幾百年,這件壽衣的織物已經嚴重損壞,鋪展不開。

但是,經過處理後,依稀能看出,衣服前胸有一塊補子,補子之上隐約繡了一隻飛鶴。

明清兩朝,官員的官服上會繡飛禽走獸,以示官階。

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不同的動物代表不同的官階品秩。

一般來說,在正式場合,丈夫是什麼官階,妻子的衣服上也會繡與官階相對應的動物,以示榮耀。

王善初通過查找資料得知,飛鶴在明代代表着四品官員。

也就是說,二号棺墓主人,也就是一号棺墓主人的丈夫,是一個明朝四品官。

這就推翻了之前關于皇室貴胄的猜想。

研究似乎又陷入了停滞,是否還有别的管道佐證呢?

從古至今,各地都有修縣志的習慣。

曆史上當地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著名人物,都會寫進縣志中,以供後人查閱。

既然墓主人是四品官員,那縣志上應該會有他的記載。

于是,王善初決定,從上思縣志入手,希望能從裡面找到一些線索。

明朝時期上思本地确實是出過一些大官,但是這些官員都記錄了他們明确的墓葬地點,直到現在依然享受着後人的香火祭祀。

是以,王善初确定,這兩具無名棺椁的主人,肯定不是上思本地人,而是外地人。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墓主人肯定是生前交代過自己的子孫,不要給自己立墓碑,也不要放任何有關自己身份的物品,顯然是想長眠地下,不想讓後人知道他們。

根據這些資訊,王善初大膽的猜測,墓主人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他們是因為某些不可抗因素,被迫背井離鄉,來到上思。

他們不立墓碑,是不想他的子孫後代再來祭奠他們,或許他們知道,子孫後代永遠不會來祭奠他們了。

在明朝将近三百年國祚中,有過很多段動蕩時期,但一般都沒有波及廣西,即使萬曆時期的播州楊應龍之亂,其範圍也隻是在雲貴一帶。

不過,有段極為特殊的曆史時期或許與此事有關聯,那就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南明政權。

1644年,李自成率軍進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

同年,清軍八旗鐵騎越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

與此同時,明朝的皇室貴胄紛紛出逃,為了抵抗清軍,他們在南方分别建立了五個政權,曆時十八年,史稱南明政權。

弘光政權,1644年成建立,由由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1645年滅亡;

隆武政權,1645年建立,由唐王朱聿鍵監國福州,1646年滅亡;

魯王政權,與隆武政權同時間建立,由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1646年滅亡;

銘武政權,1646年建立,由朱聿鍵監國廣州,同年滅亡,僅存在41天;

永曆政權,1646年建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1662年滅亡,曆時18年。

在這五個政權中,永曆政權是影響力最大、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個政權。

永曆皇帝朱由榔本是一個昏庸懦弱的皇帝,但是他的永曆政權,因為得到了李自成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的支援,得以堅持下來。

在南方,李定國等人堅持抗清,掀起兩次抗清高潮,版圖一度擴大到兩廣、雲貴、湖南,對清政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然而,局勢剛穩定下來,南明政權内部的各種派系勢力便開始互相傾軋。

南明重臣孫可望企圖謀權篡位,失敗後投降清軍,将南明軍事情報盡數透露給清軍。

吳三桂率兵進攻南明,李定國憑借優勢地形,在磨盤山布下埋伏。

然而,由于叛徒出賣,将李定國的計劃告知給吳三桂,緻使伏擊失敗,雙方在磨盤山爆發血戰。

在這場決定性戰役中,李定國的南明軍隊失敗,清軍占領南明全境。

走投無路的朱由榔,由雲南逃入緬甸,随後被吳三桂絞死,自此,永曆政權宣告結束。

王善初決定在永曆政權中尋找線索,在查閱相關史料後,一個名字進入了他的視線,黃其昇。

黃其昇,福建同安人,明朝天啟二年,也就是1622年的進士,曾擔任過南昌,桂林的知府。

永曆政權建立後,黃其昇跟随永曆皇帝來到兩廣,被任命為廣西南甯左江道。

南明政權覆滅後,黃其昇繼續跟随永曆皇帝,一路南逃。

在逃亡途中,這隻隊伍不斷減少,很多人不想離開中國,于是選擇逃到廣西十萬大山中隐居起來。

黃其昇也不想死在異國他鄉,脫離了這支南逃的隊伍,最後選擇在上思隐居起來。

随後,王善初發現了一個更有力的證據。

上思的一個楊氏家族祖墳,其碑文上記錄了楊氏祖先曾與黃其昇結為通家。

通家,就是親家的意思,而這塊碑文也是出自黃其昇之手。

也就是說,黃其昇來到上思後,曾經和當地的一個大戶人家有過聯姻。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在上思縣志中,關于黃其昇的葬身地點并沒有明說,隻是含糊其辭。

但是,縣志裡面還有一段記載,說黃其昇死後,他的兒子把他的靈柩擡到老家福建同安安葬,落葉歸根。

不過,王善初認為這不大可能,廣西和福建相隔千裡,在古代想把靈柩送回家鄉何其艱難。

他認為,黃其昇兒子此舉可能是掩人耳目,背地裡早已經秘密安葬了。

因為黃其昇畢竟曾經是南明官員,在清朝看來依然是前朝餘孽。

一切證據似乎表明,上思巨棺的主人,就是黃其昇夫婦。

謎底終于解開了嗎?

然而,一個新的發現推翻了王善初之前所有的推斷。

在黃其昇老家福建同安的縣志中,王善初找到了關于黃其昇的記載。

根據記載,黃其昇在追随南明永曆皇帝的途中,曾被清軍俘獲,後被押解回福建同安老家,在監獄關了六年後釋放。

如果是這樣,那黃其昇死後肯定是葬在老家,不可能葬在上思,是以,上思巨棺的主人自然也不可能是黃其昇。

同一段曆史,同一個人,有兩種不同的記載。

那麼,上思縣志和同安縣志,到底哪個記載是正确的呢?巨棺主人究竟是不是黃其昇呢?

轟動一時的七星巨棺:不立碑,不放陪葬物,墓主人身份至今未破解

就在這時,之前棺内織物送往北京大學碳14鑒定有了結果。

根據鑒定結果,棺内織物距今發現時間,也就是2008年大概有400年。

當然,碳14鑒定本身存在誤差,但前後不會超過35年。

也就是說,巨棺主人下葬的時間,大概是在1605年左右,最晚不會超過1640年,而此時裡明朝滅亡還有四年。

這個證據直接推翻了之前的推論,巨棺主人不可能是黃其昇,因為黃其昇死亡時間肯定是晚于1644年。

疑雲又重新聚集,那麼木棺主人到底是誰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答案。

不過,巨棺主人既然選擇不立墓碑,秘密下葬,那就表明他們并不想後世知道他們的身份,這對他們來說或許就是最好的歸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