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加拿大的寄宿學校近期不斷挖掘出數以千計的無名原住民兒童屍骨,為這個自诩“熱愛和平”“人畜無害”大國蒙上了一層陰影,也掀開了長達幾百年的原住民與殖民者的沖突沖突血淚。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加拿大教育家瑞爾森雕像被推倒。他被視為讓當地印第安人接受“單獨教育”的始作俑者。(圖:視覺中國)

平心而論,歐美的寄宿學校或教會學校從出現就對兒童非常不友好,從勃朗特的《簡愛》到狄更斯的《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聖誕頌歌》,都可以看到它形同監獄般苛刻,嚴酷甚至泯滅人性。對待自己民族的兒童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當時他們眼中那些“劣等民族”。

到了殖民地,這些學校以“教育”“開化”之名從原住民父母手中搶走孩子,并用“高等民族”的居高臨下心态對待他們,行為必然更是變本加厲。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簡愛》劇照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1886年,一群被扣為“人質”的美國佛羅裡達阿帕奇部落的少年少女被送進佛吉尼亞的印第安學校。

他們今日雖然道歉,也表示這些行為可恥。但所有的殖民者和侵略者,不分民族與地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自己“既往不咎”,對别人“居高臨下”恨不得拿放大鏡看。

今天就要說一個用“獵頭族吃大少爺”來妖魔化原始部落的故事。

“幾内亞”一聽應該是在非洲,而“新幾内亞(New Guinea)”則在太平洋上,澳洲大陸的正北側,世界第二大島。這裡生活着幾個原始部落,他們信奉萬物有靈論,并且有一個明顯特征,那就是吃人。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吃人”當然是野蠻殘忍的習俗,在人類社會早期吃人也是常見行為,畢竟在原始社會的條件下除了自己部落,萬物都可能是食材,是“不殺敵人敵殺你,殺死不吃挺可惜”的物資短缺環境。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幾乎所有民族都會放棄,除非出現特别嚴重的饑荒,否則大家都會理性忍耐,吃了也要遮遮掩掩知道羞恥和犯法。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在新幾内亞的這些原始部落裡,“吃人”也不是為了食物,而是将“敵人”視為一種進階、帶有象征意義的獵物,通過狩獵、食用而獲得對方的能力或滿足精神上的需求——這自然也是很原始的一種行為。

新幾内亞島上的Asmat部族,會通過戰鬥殺死敵人,吃掉他們的大腦,留下他們的頭骨作為聖物崇拜,甚至會給孩子起敵人的名字。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Asmat People in 1976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挂在網上出售的Asmat人頭骨(圖:https://www.lempertz.com/)

荷蘭人在新幾内亞島西部殖民了幾百年(東部巴巴新幾內亞為英國殖民地),進行“文明教化”,當地原住民大部分能接受“不殺人”的認知,但内部還暗自保持着吃死去親人的傳統,以此來獲得逝者的一部分,使其通過與自己融為一體而獲得永生。

這看上去至少是個不傷害活人的選擇,包含着很複雜的原始信仰崇拜,新幾内亞島也是以成為西方知識階層非常喜歡的地方。尤其是在二戰後,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成為西方人眼中“原始、浪漫、充滿異域風情”的人間樂土,各種學者紛紛前來,在這裡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的原始雛形。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1961年11月,一位年輕的人類學學者邁克·洛克菲勒在哈佛大學的邀請下,與一個攝制組來到了新幾内亞島,此時印度尼西亞正在就新幾内亞島的歸屬問題與荷蘭殖民政府争論不休,戰争看似一觸即發。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出事地點海域。

11月18日,邁克·洛克菲勒與荷蘭人熱内·沃辛乘坐電動船行駛在Eilanden河上,這條河的兩邊都是Asmat部族出沒的地方,他們為取材尋找合适的場地。路上還搭乘了兩個當地巴布亞人。但在入海口處出了事,湍急的水流将船體颠覆。熟悉水性的巴布亞人很快遊到了岸邊并報案。于是第二天歐美世界報紙都刊登了這條新聞:“洛克菲勒家的兒子在新幾内亞失蹤”。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洛克菲勒一家,後右為邁克·洛克菲勒。

是的,邁克·洛克菲勒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集團的少爺,他的父親納爾遜是家族第三代,時任紐約州州長,後來還當了美國副總統。

荷蘭人熱内·沃辛隔天在海上被發現救起,他說自己和邁克在海上漂泊了一整天後,水性好的邁克遊向岸邊求援,從此再無蹤影。

很快邁克的父親和胞妹,還有幾十名全世界的記者包機到達當地,當地人全部被動員起來沿海邊尋找,澳洲空軍與荷蘭海軍也前來協助搜尋。隻要能找到一個眼鏡腿、打火機或者衣服碎片,都可以獲得高昂的報酬。但是人們卻一無所獲。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新幾内亞鳄魚,體長可達4米。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警察在當地四處動員人力尋找邁克·洛克菲勒。

11月28日,出事的10天後,邁克·洛克菲勒的父親決定傳回紐約,他感謝了一圈後沒有再說什麼,因為他聽了太多猜測:遊泳遊到精疲力盡,淹死或被鳄魚吃了,其中還有一個聲音:被當地人吃了。

這些對于一位心力交瘁的父親來說,肯定是難以忍受的。當地的荷蘭總督不想給這個政治前途一片光明的富豪留下不好的印象,信誓旦旦表示一定要把事情調查清楚。

但是事情始終沒有結果,這位年輕的人類學家就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真相的缺席,往往就是謠言和都市傳說的溫床,于是“食人族吃了邁克”的故事就逐漸成型。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這個故事主要來自一個荷蘭人官員維姆·馮·德·瓦爾(Wim van de Waal),他到“事故”當地的村莊居住了兩個月,當地人都知道外面在尋找一個年輕的白人男子,德·瓦爾通過各種線索了解到,當地部落漲潮時在水邊找到了疲憊不堪的邁克·洛克菲勒,用長矛殺死了他,并按照傳統方法吃掉了。

德·瓦爾自稱想方設法獲得了邁克的頭骨,并把他交給了當地政府。但當地政府宣稱頭骨屬于當地人而不是歐美人,事情再也沒有了下文頭骨也沒還給他。德·瓦爾認為荷蘭政府故意隐瞞了真相,于是到處宣傳。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Asmat人和他們的傳統方舟。(圖:視覺中國)

這個故事太符合歐美社會的獵奇口味了,一個出生于頂級富豪家庭,高等學府深造的優秀年輕人在熱帶原始叢林裡被吃掉,事情還被當地政府所掩蓋。甚至細節都被傳得繪聲繪色:

“一名部落成員用長矛刺入邁克爾的肋骨,這名年輕人還企圖遊泳求生。被斬首後,他被剝去頭皮,從鼻根到頸背被劃開。他的肋骨被斧頭砍斷,胸骨被撕裂,手腳被砍斷,内髒被拉出,有的直接吃掉,有的放進鍋裡煮。部落的盛宴從誦經開始。然後人們開始陷入狂歡狀态,淫亂而癫狂。之後,他們用邁克爾的鮮血塗滿全身,像被附體一樣瘋狂地跳舞……” ——Paul Hoffmann(美國國家地理記者)

目前為止,所有的故事要麼是荷蘭人神父,要麼是荷蘭人官員要麼是西方記者來告訴的大家,沒有一個當地人直接站出來表示:我們吃或者沒吃那個白人小夥子。但是這并不妨礙這個獵奇故事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Asmat藝術,展現對祖先的崇拜與世代之間緊密的聯系。

而這些西方人,也提供了另一個線索,那就是1957年荷蘭殖民政府在試圖平息部落糾紛時,失手殺害了幾名原住民,由此結了梁子,原住民可能看到邁克後決定通過他來複仇。也是以,當時的荷蘭殖民政府沒法給出答案,以免捅出舊事在當時的節骨眼上給對手印尼政府“送人頭”。

在這個獵奇故事中沒有人在乎那幾個原住民為什麼會死,更少有人提及死掉的5個原住民中的4位,是部落中地位非常尊貴的首領,荷蘭人在開槍時也不認識他們,僅僅以“錯殺”草草掩蓋過去。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19世紀末,英國王子到訪巴巴新幾內亞,席地而坐的原住民代表和高高在上的王子一行,形成鮮明對比。

或許在當時的原住民看來,邁克·洛克菲勒被殺死是能讓他們同胞冤魂得以安息的最好辦法,即使是意外,恐怕也是原住民眼中的“天意”。“食人傳說”成為了雙方的“衆望所歸”。

而西方讀者被“食人族”的故事給吊起了胃口。至今,在網上你看到的依舊是這些部落如何原始,不穿衣服,住在樹上以及他們落後的習俗,沒有人在乎殖民者曾經“錯”過多少次。沒有人在乎他們被殖民者傷害過多少次。

吃人屬于野蠻,殺人屬于文明?被“塑造”的食人族

新幾内亞原住民頭飾(圖:視覺中國)

一個神秘失蹤的美國大少爺能立刻驚動澳洲空軍和荷蘭海軍,而無數死去的新幾内亞原住民以及上千個加拿大兒童,卻要等上4年、40年甚至100年才會被外界知曉他們的冤屈。

其中的差距,難道是文明差異造成的嗎?

文獻參考:

https://anderetijden.nl/

《Vermist: Michael Rockefeller》

http://www.travelmarbles.com/

《THE LAST CANNIBALS》

https://www.vox.com/

《53 years ago, a Rockefeller son was eaten by cannib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