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說起美食,我國這源遠流長的美食曆史自然是最有發言權的,我國人民對于美食的研究可謂是非常透徹。從古至今,有不少人都在潛心的研究美食,比如著名的詩人蘇轼,他的代表美食東坡肉就流傳千古。

而現在所有的曆史檔案中記載的美食更是數不勝數,例如讓人遐想無比的滿漢全席,在古代都是皇宮貴族才能享用的,這些文字中所記載的美食,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古代的人們究竟都在吃什麼東西呢?古代的美食又是怎樣烹饪的呢?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其實這樣的疑問,如今已經被解答過了,1993年發現的這座遼代墓葬群,就給我們展現了答案,在這座墓葬當中,發現了一桌跨越千年的宴席美食,讓人不禁發出感歎,原來古人吃這些呀!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一、墓葬群的發現

這座遼代墓葬群所在的地方是在張家口,而張家口這個地方本身也很有曆史底蘊,是以在這片土地中所藏有的古代墓葬還是很多的,之後也經常有古墓被發掘出來,但是這一座遼代墓葬的發掘,卻給我們的美食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座墓葬群是由一位普通農民老劉發現的,他是在灌溉莊稼時發現了有不對的地方,他發現西北邊的一片農田有非常嚴重的滲水現象,這是非常不尋常的,這樣的滲水現象會導緻莊稼吃不到足夠的水分,導緻一大片土地留不住水。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這樣的話,這片土地的糧食産量就會降低,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是以老劉當機立斷的就去檢視了,然而查到最後也沒有發現原因,而且這片田地的水根本就堵不住,仿佛下面有一個深坑,于是老劉就有了預感了。

畢竟他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對于這片土地挖掘出來的無數古墓,他也是有所耳聞的,是以當時他就感覺到這下面似乎是有一處古墓。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老劉将這個發現報告上去之後,很快就有專門的人來進行挖掘了,事實證明,老劉的猜測是正确的,這一處往下挖果然是一片墓葬群,經過考古發現,這一片墓葬群是屬于遼代的。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二、考古的發現

專家很快就對這片墓葬群進行了保護性的挖掘,然而,在專家進入墓穴内部之後,卻遺憾地發現這座墓穴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了,裡面許多陪葬品都已經消失了,但好在墓穴中還留有珍貴的壁畫可以供考古學家們參考,這些壁畫的曆史文化價值也是很重要的。

壁畫上刻畫了許多當時祭祀的場景,還有節日盛典的繁華場面,給我們的曆史又增添了一頁,但是其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并不是這些壁畫,而是之後發現的一桌吃剩的宴席。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這個發現對于整個考古界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因為可以通過這樣一桌宴席,知道當時古人的生活狀态,由此研究出當時的一些細節,比如碗筷、桌子等等是什麼的材質,當時的人們又處于怎樣的生産水準,糧食又是什麼樣的品種,跟我們現代的品種有什麼樣的差别。

由此可以分析出我國百姓飲食的發展曆史,對于食物的分析是很重要的,是以這片墓葬群的級别又提高了一層,而後續對于這桌宴席的研究也沒有讓衆人失望。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三、食物的發現

最具研究價值的美食是在七号墓室中發現的,這座墓葬群一共有十個墓穴,七号墓穴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因為其他的墓穴都是由磚石搭建而成的,隻有七号墓穴是用木結構搭建的,它的外在已經足夠特殊了,然而當專家進入墓穴内部時,才真正的大吃一驚。

墓穴中竟然擺着一張桌子,而桌子上擺放的東西并不是常見的陪葬品,而是一些日常食物,這在墓穴當中可不多見,專家們通過對墓志銘的研究,找出了墓穴主人的身份,是一位叫做張世卿的文人。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不過雖然桌子上擺的不是陪葬品,但是桌子旁邊是有許多珍貴的陪葬品的,隻不過這些陪葬品的價值,跟桌子上所擺放的那些曆史悠久的美食比起來還是差了不少,這讓大家不禁有疑問,為什麼會在墓穴中放日常的食物呢?

一般人在墓穴中都會放一些金銀财寶,怎麼會有這樣一桌像是吃剩下的美食,不過這些疑問并沒有得到解答,專家們先對桌子上的食物進行了研究和檢測,後來推斷出了張世卿先生的日常習慣,張世卿先生是一位佛教教徒,因為桌上的所有食物都是素食,沒有肉食。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除了素食之外,基本上都是一些糕點,還有闆栗等等,在遼代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精緻的小塊糕點,以及闆栗和豆制品,這也說明了我們當時的物産是非常豐富的,而百姓們所能吃到的莊稼品種也是非常多的。

甚至在吃食之外,還有水果存在,比如酥梨和葡萄,這兩樣水果放在古代是非常珍貴的,也不知張世卿先生是怎樣的身份,居然會有這樣的食物放在墓穴之中。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而在水果旁邊還有一個陶瓷瓶,裡面原本存放的應當是葡萄釀成的酒,從這些種種的迹象就可以看出來,這座墓穴的主人生前也是一個富貴人家,否則也吃不起這些好東西。

這座墓穴的發掘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每天都灰頭土臉,吃不起飯,在朝代的興盛時期,人們的生活還是非常享受的,這些美食的研究也讓我們看到了種植技術從古至今的發展曆程。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四、總結

遼宋時期已經有了種植葡萄的技術,甚至還能夠種植豆類,在現在很多人的心中,古代的生活水準跟現代是無法比較的,總認為古代隻能吃最普通的糧食,而其他的一些水果、零食等等都沒有,但其實我們的祖先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會享受。

中國美食的曆史如此悠久,正是我們的祖先琢磨出來的,愛美食已經是每個中國人刻在DNA裡的基因了。我國現在的美食烹饪技術如此精湛,都是從祖上傳下來的,現在一些比較有口碑的好店,其中的手藝都是從古代傳承至今的。

遼代張世卿的墓葬,挖掘出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哪怕是在家常菜之中,色香味俱全也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比起外國人每天隻能啃面包和漢堡包之類的,我們已經相當幸福了,有這樣精緻的美食可以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