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曆來有狀元情結。“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金榜題名,屌絲逆襲,從此走上人生巅峰,多麼令人神往!
每年聯考季,人們對聯考狀元的話題總是津津樂道。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如“滿分狀元”何碧玉、“749分狀元”王端鵬等,一再被提起。
其實,他們靓麗奪目的聯考成績,大多是政策加分後的分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滿分。
曾有一人,以十門功課1000分的滿分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他才是真正的學霸,真正的聯考滿分狀元。他就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創始者侯德榜。

1890年,侯德榜出生于福建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姑媽的資助下,侯德榜先後在福州、上海求學。1911年,侯德榜參加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招生考試,以10門功課1000分的滿分成績,譽滿清華園。
1913年,侯德榜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1917年畢業,又進入普拉專科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1919年獲碩士學位,1921年獲博士學位。
因成績優異,侯德榜在學習期間,已成為美國科學會、化學會會員。其博士論文至今仍是制革界廣泛引用的經典文獻之一。
1921年,侯德榜回國,出任永利制堿公司的技師長。當時,純堿是最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但制堿技術被外國公司嚴密壟斷,國内企業在這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
侯德通過特殊途徑得到一份“索爾維制堿法”資料後,立即帶領技術團隊埋頭鑽研。經過五年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自主生産出了優質的純堿,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
永利公司生産的紅三角牌純堿,質優價廉,在美國的費城萬國博覽會上,擊敗了著名的“蔔内門”牌純堿,獲得金質獎章。
1934年,永利公司開始生産硝酸、硫酸铵等化肥,侯德榜兼任廠長和總工程師。抗戰開始後,永利公司利用現有設施和技術,轉産硝酸铵炸藥等戰略物資,支援抗日前線。
1937年,日寇全面侵華。當時,日本人想收買侯德榜和南京的永利工廠,被侯德榜嚴詞拒絕。之後,侯德榜立即組織各方力量,将工廠遷到四川。
制堿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但四川的井鹽濃度太低,需要經過濃縮才能用,成本過高。而索爾維制堿法又會浪費30%的食鹽。侯德榜決定探索新的制堿方法。
經過反複試驗,侯德榜終于發明了“聯合制堿法”。新的方法不但将食鹽的使用率提高到了96%,原先方法生産過程中所産生的污染物,還可以轉變為化肥,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堿法。
“聯合制堿法”後被命名為“侯氏制堿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堿技術。侯德榜本人也得到了“國寶”的稱号。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正在印度的侯德榜得知消息後,十分激動,力克重重阻礙,繞道回國,得到重用。不但擔任了化學工業部的上司職務,還兼任了公私合營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經理。
1972年,侯德榜病重。雖身體行動不便,仍多次下廠視察,與科技人員讨論技術問題,為國家的化工事業嘔心瀝血。
1974年8月,侯德榜病逝于北京,終年84歲。
毫米雲:“狀元”者,人中龍鳳也。得天地之造化,鐘神秀于一身。出類拔萃,令人豔羨。家寄之以厚望,國托之以重任。
然則,其中有考入名校後,耽于享樂、不思進取,泯然衆人者;亦有一旦留洋,便如黃鶴杳杳不複歸,終為他人作嫁衣裳者。為之歎息!
唯有如侯公者,身處異鄉不忘報國之志,面對威逼絕不賣國求榮。以平生所學造福于民,方令後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