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科幻小說中的中國社會|一周新書風向标

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标”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将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盡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内,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内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内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将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覺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态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我們隻是提供一個參考意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畢竟,這個事情可能還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風險)。如果你有比較猶豫的、想要知道我們态度的新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也将盡快給出自己的看法。

文學

晚清科幻小說中的中國社會|一周新書風向标

《“現代”與“未知”: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作者:賈立元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1年9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劉亞光

12月19日,世界科幻協會(WSFS)決議宣布,成都成為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城市,也同時成為了中國第一個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城市。這在中國科幻的發展曆程中是一個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借用學者宋明炜的觀點,中國科幻正迎來一波新的浪潮,呈現繁榮之勢。不過,同樣的繁榮期也曾經存在于曆史上的晚清——雖然在規模、創作力等各方面可能無法同日而語。伴随着科幻熱,科幻研究在近些年也蓬勃發展,其中,挖掘晚清科幻這一中國科幻的“先聲”,也成為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本書是這一研究領域新近出版的一部力作,作者賈立元是清華大學的學者,本身也是一名科幻小說家,他以筆名“飛氘”創作了《一個末世的故事》等許多優秀的作品。這種雙重身份,使得本書雖為專業的學術研究,但文字流暢且富有美感。同時,還處處凸顯出極強的反思性。比如,和現代科幻嚴謹的設定相比,晚清科幻中常常出現的許多帶有靈異、迷信成分的元素,是否能讓其被視為“科幻”?一開篇,作者就全面檢讨了“晚清科幻”的概念問題,并追根溯源,提出“作為科幻标志性存在的,并非對技術發明的幻想,而是一種‘現代’眼光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才是晚清科幻之于我們最有價值的遺産。

在本書中,“科幻”也不僅僅是文學内部的話題,更是一面觀察時代精神的棱鏡。梁啟超、吳趼人、魯迅……在作者的梳理下,我們會發現中國思想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曾與“晚清科幻”相遇,并将其視為自身思想探索、社會改良想象的重要實踐方式。這些早期的科幻小說作品可能在寫作技法上有粗糙之處,但它們代表着一種認知方式的轉折:即用一種現代的目光——“科學/哲理”來重新安排曾經不切實際的“理想/幻想/夢想”。以此觀之,即便是那些看起來荒誕不經的情節,也具有了思想轉折的标本意義。

心理

晚清科幻小說中的中國社會|一周新書風向标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

作者:[荷]曼加·德·尼夫

譯者:董黛

版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21年7月

推薦人:張婷

低自尊是人們對自己抱有強烈負面信念的結果,它限制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少會自行消失。這本書有很強的心理自助色彩,書中剖析了什麼是健康的自尊,低自尊的成因、表現、影響,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克服低自尊。本書描述的方法基于認知行為療法(CBT)。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們一旦反複地從消極的角度感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就會出現問題,而這些消極的觀點來源于人們對自身的“消極核心信念”。

突破低自尊的關鍵,正在于改變這些消極的核心信念。作者認為,提高自尊感、變得更加自信,雖然沒有快速的方法,但是每天半小時的練習已經足夠。書中提供了很多切實可行的練習方法,比如建立積極品質清單、寫作積極資料日志、行為模式概述、評估自己的新的核心信念的可信度等等。對于有低自尊困擾的讀者,這會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可能對生活産生巨大幫助的作品。

社科

晚清科幻小說中的中國社會|一周新書風向标

《激情、技藝與方法:比較政治訪談錄》

編者:赫拉爾多·L·芒克、理查德·斯奈德

譯者:汪衛華

版本:當代世界出版社·雅理譯叢

2022年1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羅東

一個學者當初選擇進入一門學科、一個領域,偏好何種研究視角,可能都沒有什麼故事,隻不過順其自然,也可能确實因于某種經曆、刺激或理想,“在此之後,是以之故”(亦如拉丁諺語“post hoc,ergo propter hoc”),受到學術事業的感召。當然也可能隻是學位念完了,順道再求職謀生罷了,不過這并非就次一等,也不必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理由。就看他作為當事人如何去回憶和了解當時的選擇了。

《激情、技藝與方法:比較政治訪談錄》訪談的是比較政治學“黃金時代”的十五個人物,包括研究文明沖突與秩序的亨廷頓、研究東南亞“農民道義經濟學”的斯科特以及将“國家”(state)這一概念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找回來的斯考切波。他們影響的學科不隻是政治學,還有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他們的學術研究都在冷戰期間初露鋒芒,在那個時代,他們機緣巧合地走上了對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的研究之路,在“他鄉”發現了在本土不可能提出的概念,或者找到原有理論架構的解釋邊界,反思一番,加以修正。而這些曆程與生活和學習可能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譬如斯科特提到他本人的一個有趣特征,到了一個地方,總是以為不屬于那裡,為了證明自己優秀并且有資格,在頭一兩年是個“好小孩”,把所有的疑慮都埋藏在心裡,直到有把握後“叛逆”。他說的“地方”指的是學校,他在求學和早期工作期間都曾這樣做事。這讓人一下想到他研究東南亞時描述的農民生存政策或技藝。再比如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将“國家”(state)找回來的斯考切波,被同為受訪者的施密特“吐槽”。施密特認為,需要将“國家”找回來的其實隻是美國學者而已,這是因為在歐洲從來不存在找回來一說,是以他撿起了前人的“法團主義”這個概念,重新闡述。除了這些,訪談錄中也有他們與師長、學生、同僚和家人之間的個人故事。讓他們在學術上成功的條件,不都是超脫于日常生活的。個人性格和生活,與社會曆史環境一樣影響着他們的研究熱情和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訪談者也是學者。而他們的提問依然是一種“初學者”角度,并不累贅,并且還保持着一些好奇心。原書初版于2007年,中文版面世,厚達八百餘頁,可以說是一部大部頭了。好在,中文版在結尾處依然儲存了二十幾頁的姓名和概念索引——可惜許多書在翻譯版中删去了原書有的索引。對于訪談錄來說,索引實在太有必要了,畢竟我們跟着姓名可以看到學者實際上也生活在社會網絡中,互相激勵、商榷、吐槽,甚至在方法和思想上彼此影響。當然,試圖通過訪談錄來完整地了解一個學者的研究或思想,是枉然的。

思想

晚清科幻小說中的中國社會|一周新書風向标

《權利、正義與責任》

作者:徐向東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1年11月

推薦人:李永博

世界上發達和富裕的國家及其人民,對全球貧困者應負有什麼責任?或者說,對造成全球貧困狀況的原因到底有沒有責任? 這樣的“全球正義”問題對于中古時代的人們來說可能沒有實際意義,所謂的“世界觀”還沒有在不同大陸的文明中形成一種共識。随着全球化程序不斷推進,配置設定正義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内部問題。對這些問題提供一種思考的範式并作出回應,也就成為這本書的寫作起點。

全球正義議題跨越了多個學科領域,徐向東教授從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角度切入,以羅爾斯20世紀的經典論述作為架構,并對傑裡·柯亨、阿瑪蒂亞·森以及瑪莎·努斯鮑姆等當代重要理論家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核心批評作出回應。

不同于其他探讨全球正義的書籍,本書的特點把論述放在了全球問題的“元層次”,溯源“正義”、“權利”、“責任”等概念的理論發展,為讀者思考這類問題提供了一種超越式的宏觀視角。由于涉及的概念架構體量龐大,很難兼顧各章節的論證細節,書的結尾以康德的世界公民論來作為展望,也有些意猶未盡。

作者 | 書評周刊編輯部

編輯 | 李永博 青青子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