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嚴格意義上說,宋代時的孤兒院模式應該是較為完善的。首先,孤兒院出現在宋代有其特定的曆史條件:蓋以貧家子多,辄厭而不育。而這種社會現象得到了宋朝皇帝的重視,宋朝皇帝多次專門下诏,“必使道路無啼饑之童“。于是,在宋朝,就出現了由官辦和私辦兩種方式的孤兒院。其中官辦的叫“慈幼局”,具體動作方式為官府拔款,出米出布,雇傭乳婦,專門負責照顧孤兒。保證孤兒有飯吃,有衣穿。同時,慈幼局的孤兒也是可進可出,如果哪家沒有子女,也可以到慈幼院來領養孤兒。如果孤兒沒人領養,那慈幼局就一直将其養大成人,長大後的孤兒還去留自願,官府絕不幹涉。而且,慈幼局的位置一般都設在公益醫療機構—施藥局旁邊,以友善患病孤兒的醫治。僅從這一點,就足可以看到官府的用心良苦。
同官辦的孤兒院同時的,還有民間自行創辦的孤兒院。當然,這些孤兒院的名稱各異,名字長的叫“散收養遺棄小兒錢米所”,短的有叫“嬰兒局“的,有叫”及幼局“的,等等。最有名的,是嘉定十年,理學家真德秀在建康府設立了慈幼莊,專門收養因饑荒被遺棄的嬰兒,和流離失所的流浪兒童。為了保證慈幼莊的正常動作,真德秀不僅專門訂立了完備的管理制度,還将一部分田産劃歸給慈幼莊,負責慈幼莊的日常支出費用。
再往前推,孤兒院是什麼情況呢?先說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也有孤兒院,雖然也有官辦的性質,但卻與宋朝時的孤兒院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是隋唐時期沒有專門的孤兒院,史書記載,“從長安以來,置使專知。國家矜孤恤窮,敬老養病。“就是将平民醫院,養老院和孤兒院合在了一起,救治所有的老弱病殘。二是隋唐時期的孤兒院也沒有專門的場所,起初也有過專門的濟病坊,但後來随着收養範圍的逐漸擴大,就多數逐漸轉移到了寺廟裡。
從隋唐時代再往前說,在南北朝時期,同樣有孤兒院設立。公元521年,南朝梁武帝蕭衍專門下诏,在今天的南京建立“孤獨園“。從名字上看,“孤獨”二字的本意就指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兩種人。是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南北朝時期的孤獨園是了孤兒院和養老院的合體。其運作方式呢,由當地官府負責,“贍給衣食,每令周足”。就是提供衣食,保證溫飽。但孤獨園如何收養孤兒,具體設定在哪裡,規模有多大,這些目前就沒有更具體的資料了。
其實,從西周起,到魏晉,我們都能找到救濟孤兒的相關措施,隻是,沒有形成專門的慈善機構。其實,扶老攜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禮記·禮運》中,就曾提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才是“大道之行”。是以從古至今,不管有沒有專門的孤兒院,對弱勢的孤兒伸出援助之手,這永遠都是有擔當,有夫妻之士們應該幹的事兒。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張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