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冬至專題‖冬至改長天

冬至改長天:過冬

青未了冬至專題‖冬至改長天

文∣淩波

關于“冬至改長天”是祖輩常說的一句俗語。外祖母在這天把一根針别在窗棂上,測看日影移動到第幾根窗棂估量時辰與節氣。古時候沒有鐘表,老百姓世世代代傳下來這樣測量時光寒來暑往的方式。今天看來似乎充滿拙樸詩意,針上還總拖着一根線,仿佛光陰的尾巴。其實是沒辦法的事。

冬至代表日頭照耀的時間最短、而黑夜最長,達到極緻。“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從這天開始,白天漸長。從晝夜極來看,冬至代表着一年新一輪的開始。支“子”冠于冬至,為十二地支之首,是以冬至所在的農曆十一月,又被稱為“建子”之日。古時候這天“天子親登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曰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三幹年前春秋時代,周公用土圭法(平地上豎一根杆)觀測太陽,測得夜長晝短的一個界定性日子,定為“冬至”,它是所有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同時交九開始,老人們說“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開始,天氣進入最寒冷時候,呵氣成霜,滴水成冰。

在二十四節氣中,沒有任何一個節氣比過冬至更隆重。古《晉書》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

民間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親友間“拜冬”像拜年一樣,互賀吉祥。

冬至又稱“長至節”、“亞歲節”。在我們平原小城,就叫“過冬”。母親常念起一個同族的三爺爺移居外地,去看望時恰逢冬至,“孫女兒,今日過冬,吃餃子!”把來自故鄉的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延請入席,鄭重“過冬”。

“冬至餃子夏至面”是故鄉雷打不動的習俗。主婦們頭着好幾天就開始準備,家裡的氣氛有些抑制不住的小興奮,快過冬至啦!這天凡能趕回家的遊子都盡量趕回家,就為了吃那一頓母親包的餃子!

一家人圍坐桌前,和面先醒着,然後剁菜、切肉,拌餡。擀皮兒,包餃子。忙活着,說說家常,其樂融融。鍋裡水燒開了,滾滾燙,熱氣缭繞。像熱氣騰騰的歲月!

小孩兒負責把餃子擺到隻有我們高粱之鄉才有的、特制的高粱杆兒的圓蓋墊兒上。沿着蓋墊兒的圓一圈圈的向裡圈去,一會兒便擺滿了,此為“圓滿”;也可以順着梃杆兒擺成一排排,像水兵,像等待啟航的小白船,此種擺法叫“順遂”。圓滿順遂是每個家庭的祝福和期冀。

“冬至節日吃頓餃,耳朵手腳凍不了!”看鍋、調湯,幸福的滋味在餃子的熱氣中流淌,溫馨的感覺在歡聲笑語間彌漫,剛出鍋的餃子好像過日子的心勁兒蓬蓬勃勃!

童年的時候,臨近冬節的那幾天,外公戴着老花鏡,翻看着一本老黃曆就開始唠叨:“夏至日漸短,冬至複又長。春秋寒暑皆有序,全載曆書上。”在農村有“甯窮一年,不窮一節”的鄉俗。窮苦的日子就一定得愁眉苦臉嗎?鄉親們可不,他們都有忽視命運流離、格外厚實的生命态度。

“守冬爺長壽,守歲娘長命”。他們默念着祖輩們流傳下來的諺語,撥亮油燈,像敬畏神靈一樣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個節令!

太陽早早關閉的冬至,下班的勞工流成一條河流,電動車和汽車的車燈像極了點點漁火。各個學校門口接孩子的年輕父母,他們的衣襟上仿佛都繡着燈籠草,要不然湧出校門的孩子如何在已經黑盡的夜空下一下子就能找到各自的爸爸媽媽。

“冬至到,吃水餃。”回家吃爺爺奶奶包的餃子喽!小孩子們都有自動過濾不愉快的本事,因為頑皮挨批了或者和同學剛剛拌了嘴,都被節日的氣氛沖淡的無影無蹤。冬至是一個充滿了溫情和家庭歡樂的節氣,它以獨特的鄉音、鄭重的形式釋放出濃郁的過冬韻味!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是指日頭順着節氣的指令每天長一點點。也是指做活的婦女們在太陽光線下可以多縫一線。

杜甫有著名的《冬至》詩說:“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大約也是應對這句民間諺語的。

“岸容待臘将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冬至三候稱:“蚯蚓結,麋鹿解,水泉動。”雖然冬至後是數九的最寒冷的日子,可是水泉已開始暗暗複蘇,“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春天的腳步已經不遠了!所有一切都将開始一個新的輪回。千年的習俗在農曆深處閃爍着素樸醇厚光芒,彌散着曆久彌新的悠遠清香!

青未了冬至專題‖冬至改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