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名男星是以病上熱搜,醫生提醒别以為隻有成人“中招”,兒童也會感染

知名男星是以病上熱搜,醫生提醒别以為隻有成人“中招”,兒童也會感染

近日,男星胡兵一條關于治療幽門螺杆菌的vlog記錄沖上微網誌熱搜,他記錄了自己治療的全過程,并告誡所有網友,幽門螺杆菌會給胃部帶來傷害,長期的發炎會有癌變風險。

胡兵在視訊中稱,自己在直播時發現自己胃不适,去醫院檢查做了篩查幽門螺杆菌的C14呼氣試驗。結果顯示,試驗資料是1107,而醫生解釋,這個數值隻要超過100就是陽性。由于共餐是幽門螺杆菌得以傳播的重要原因。于是,胡兵讓整個團隊的人都做了檢查。

知名男星是以病上熱搜,醫生提醒别以為隻有成人“中招”,兒童也會感染

經過14天的藥物治療,胡兵再次到醫院測幽門螺杆菌時,檢查結果已經小于100,到了陰性的範圍内,他終于松了口氣。

從評論看,不少網友主要對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杆菌表示擔心,尤其對該感染與胃癌的關系非常擔憂,也有人會在年度體檢中加上這一項,予以“加粗關注”。

對此,醫學專家表示:幽門螺旋杆菌(俗稱HP感染)确與胃癌發生有關聯,但不必過度恐慌,早發現、早治療,生活中注意“分餐”,可以防患于未然。

知名男星是以病上熱搜,醫生提醒别以為隻有成人“中招”,兒童也會感染

醫生介紹,目前,HP感染的檢測分侵入性檢查和非侵入性檢查。前者通過胃鏡取胃粘膜标本檢測,後者可以作13C呼氣試驗、血HP抗體檢測、糞HP抗原檢測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丁慧醫生介紹,根除幽門螺杆菌,首選“四聯療法” :

根除幽門螺杆菌的方法主要有“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兩種。一般來說若能嚴格遵醫囑服用藥物,幽門螺杆菌根除的成功率是很高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個體差異及耐藥性差異導緻根除不成功。

那麼如何提高幽門螺杆菌根除成功率?治療失敗了怎麼辦?

1、堅持服藥,提高根除成功率

《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推薦“四聯療法”作為根除幽門螺杆菌的首選方案。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根除方案,服藥時間為10天或14天,患者若能嚴格遵醫囑服藥,基本可以達到90%以上的根除成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根除治療也存在一些副作用:由于所需服用的抗生素劑量大,療程長,可能會對消化道造成較大刺激,導緻惡心、腹痛、食欲減低等不良反應,一部分患者可能無法适應;服用大劑量抗生素可能引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許多患者會抱怨服藥後“拉肚子”次數增加,在服用铋劑期間,一些患者可能出現黑便、口中金屬味等,還有極少數患者可出現轉氨酶升高。不過,上述情況在停藥後可迅速恢複正常。

2、根除失敗,可進行補救治療

服藥後患者應在停藥4 周以後進行呼氣試驗。血清學檢查及快速尿素酶試驗結果均不能作為判斷标準。若停藥4 周後複查呼氣實驗系,實驗結果确實仍為陽性,可選擇另一種“四聯療法”進行補救治療。原則上不重複使用原方案,如方案中已應用克拉黴素或左氧氟沙星,應避免再次使用,并盡可能将療程延長至14天。方案的選擇需根據當地幽門螺杆菌抗生素耐藥率和個人藥物使用史,權衡療效、藥物費用不良反應和可獲得性來确定。

“三聯療法”與“四聯療法”?标準“三聯療法”主要由PPI(質子泵抑制劑)+克拉黴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組成。這種方案由于服用藥物少、不良反應低,曾廣泛應用于臨床一線治療。不過,由于該方案長期使用導緻幽門羅杆菌對克拉黴素或甲硝唑的耐藥率明顯增加,根除率逐漸下降,許多地區的根除率在80%以下。

經典“四聯療法”由含铋劑的四種藥物組成,PPI+铋劑+兩種抗生素,根除率可達85%-94%。铋劑主要針對幽門螺杆菌耐藥菌株,可額外增加30%-40%的根除率。铋劑不耐藥,短期使用安全性高。是以,除非有畢竟使用禁忌或已知屬于的耐藥率地區,醫生應盡可能應用很铋劑的四聯方案。

另外需要值得注的是,别以為隻有成人“中招”,兒童也會有幽門螺杆菌感染。

仁濟醫院兒科張炜奇醫生稱,在兒科,門診醫生經常會碰到反複腹痛和厭食、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的兒童,除一般認為心理因素造成的腸功能紊亂外,能引起兒童反複腹痛的常見病有胃炎、消化性潰瘍、便秘症、腹瀉病、腸寄生蟲病、過敏及結締組織病以及少見的肝、膽、胰疾病,克隆氏病、囊腫和惡性良性腫瘤等。近年來,随着幽門螺杆菌在兒童中感染問題的廣泛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有反複腹痛和上消化道症狀的兒童是由幽門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十二指腸發炎及潰瘍所緻。

“幽門螺杆菌感染不僅是成年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也是兒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最主要因素。臨床資料顯示我國小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明顯高于歐美發達國家。有學者認為主要與飲食及幽門螺杆菌感染有關,是以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胃酸分泌異常,同時預防治療幽門螺杆菌感染能降低發病率,使你的孩子遠離‘胃病’。” 張炜奇醫生說。

如何預防?張炜奇醫生提醒,幽門螺杆菌(HP)感染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現象。家庭成員中有感染者時,最好實行“分餐制”,以減少家庭成員交叉感染的機會。

此外,兒童HP感染還與嬰幼兒時期的喂養方式密切相關。如成年人經過咀嚼食物後喂給自己的孩子,這種看似對孩子的“關愛”,其實是一種不良喂養方式,讓HP“有機可乘”,增加嬰幼兒時期HP感染的機會。

牙菌斑是HP滞留的主要部位,可造成自身感染,也可引起互相之間傳播。是以,培養孩子早晚刷牙及飯後漱口的良好衛生習慣,以及時消除牙菌斑,不給HP有“藏身”之地。另外,教育兒童講究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未經清洗加熱消毒的各類食品,進食前務必洗手,以防止HP通過手和食物引起傳播及感染。

【延伸閱讀】幽門螺杆菌與諾獎

1983年,澳洲兩位醫師從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樣,在微需氧的條件下,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此細菌被公認為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緻病因素,而且認為幽門螺杆菌的長期感染也與胃腺癌和胃粘膜相關組織(MALT)淋巴瘤的發生相關。20年後,這兩位醫師因發現幽門螺杆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姜澎

圖示來源:仁濟醫院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