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翊武:“如此江山怒不平”

廣西桂林市翊武路南段(原麗澤門外),有一座塔式青石建築,正面刻孫中山手書“開國元勳蔣翊武先生就義處”,落款為“孫文敬題”。其餘三面刻胡漢民書撰蔣翊武事迹,其中稱蔣翊武:“笃志革命,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

這是孫中山1921年到桂林督師北伐時,追念蔣翊武的革命功績,“特為公立碑”,并囑胡漢民“書公事略”。孫中山題詞落款中一個“敬”字,飽含真情。

有人查證,孫中山在對衆多革命烈士的封号中,惟有蔣翊武享受“開國元勳”的殊榮。孫中山這一“封”,把蔣翊武的功績、氣節、影響都囊括其中。

蔣翊武,1884年出生于湖南澧縣,1906年加入同盟會。孫中山為何單譽蔣翊武為“開國元勳”?後世史家認為,他是武昌起義的實際策劃者、武昌起義的果敢指揮者、武昌首義勝利的堅定保衛者、共和政體的堅決維護者。

辛亥革命前數年,蔣翊武利用報紙宣傳新思想,在新軍中積極進行革命鼓動。他開創以策反和改造新軍進行武裝革命的實踐,使一萬六千湖北新軍,三分之一變成了革命黨,三分之一傾向革命。1911年創辦革命團體“文學社”,發展成為一支組織嚴密、隊伍龐大、英勇善戰的革命武裝。

1911年,在廣州黃花崗起義、成都“保路運動”影響下,蔣翊武巧抓時機,8月親定起義計劃。事情暴露後,蔣翊武等人被抓,他臨危不亂,趁機逃脫,重傳軍令繼續舉事。10月10日晚8時許,信服蔣翊武的黨人代表熊秉坤,帶領工程營打響第一槍。經一夜激戰,革命軍一舉占領武昌城。

武昌起義初成,清廷猛烈反撲。漢口失守、漢陽亦敗、黃興離鄂、黎元洪逃駐葛店,武昌幾乎不保時,蔣翊武臨危受命,繼為“戰時總司令部監軍”“護理戰時總司令官”,“守危城,卻強敵”,力挽狂瀾,穩住了首義之城的地位。

“南北和議”後,蔣翊武從袁世凱拒絕到南京上任等行為看出了其政治走向——獨裁,不為袁的拉攏所誘,對袁授予的陸軍中将加上将銜,他婉辭不受。孫中山被迫下野時,蔣翊武毅然帶領“文學社”整體加入同盟會。

1913年,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正在老家澧縣的蔣翊武,接到友人催他去長沙發動湖南獨立的電報,便向父母表示:“兒誓志殺賊,保障共和,否則不生還也。”

未幾,“二次革命”失敗,湖南宣布取消獨立,蔣翊武隻好與其他革命黨人逃離湖南。途經廣西全州時被捕,押至桂林,是年9月9日被袁世凱密令殺害。創立共和的開國元勳,倒在了血泊中!

臨刑前,蔣翊武寫了四首絕命詩,其中兩首是:

“當年豪氣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終無了,空餘虜劍作寒鳴。”

“斬斷塵根感晚秋,中原無主倍增愁!是誰支得江山住?隻餘有哀逐水流。”

在詩裡,他表達了對壯志未酬的惋惜,對政權落在袁世凱手裡、自己無力實作革命目标的痛心,更有對改變中國現狀的企盼。

(湖南日報記者 李國斌 整理)